麻杏甘石湯

麻杏甘石湯

中藥制劑
麻杏甘石湯是将麻黃、杏仁、炙甘草、生石膏四味中藥材,經過篩選、煎煮制成的中藥湯劑。主要成份為麻黃堿,具有鎮咳、平喘、化痰、散熱的功效臨床用于風寒感冒對症治療。[1]麻杏甘石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組方。灌胃麻杏石甘湯提取物水溶液對用豬毛刺激雄性豚鼠的氣管内壁或電刺激狗氣管引起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麻杏石甘湯溫浸液對支氣管肌呈抗組胺作用,其效果與色甘酸二鈉近似;以上實驗表明麻杏石甘湯有抗Ⅰ型變态反應及鎮咳平喘的作用。
    藥品名:麻杏甘石湯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 主要适用症:風寒感冒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出處:傷寒論 成分: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方劑

來源《傷寒論》

組成麻黃四兩(今9克),杏仁五十個(今9克),炙甘草二兩(今6克),生石膏半斤(今24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今1400毫升),煮麻黃,減二升(今400毫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今400毫升),去渣,溫服一升(今200毫升)。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嗽喘逆,氣急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方論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郁熱緻喘之主方,病變重心在邪熱壅肺。若表證仍在,乃用麻黃宣肺,以發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為裡熱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裡之熱。杏仁輔麻黃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裡熱清,表邪解,則汗自止,喘自平。

比較無汗而喘、身惡寒,主要用麻黃湯,以辛溫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熱,主要用白虎湯,辛寒來清之;若有汗、或無汗、身無大熱而喘,則宜用麻杏甘石湯兩解。

來源《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炙麻黃、杏仁、甘草、瓜蒌、力子、石膏、前胡、川貝、竹葉。

主治麻症發熱脹痛,咳嗽連聲,寒郁毒以緻标閉。

藥理研究

麻杏石甘湯是《傷寒論》經典方劑之一。《傷寒論·太陽病上篇》第26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第27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甘石湯。”

組成: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斛碎綿裹。

1.鎮咳平喘、抗變态反應作用

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麻杏石甘湯有抗變态反應與鎮咳平喘作用。李健春等采用Schwartz等方法發現麻杏石甘湯提取物能明顯抑制大鼠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及緻敏大鼠腸管釋放組胺作用,同時也能保護大鼠免受抗原攻擊作用(P<0.001)。

2.抗病毒抑菌作用

實驗證明麻杏石甘湯有抗菌、抗病毒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麻杏石甘湯制劑可減少細菌菌體蛋白的合成,破壞細菌超微結構,抑制細菌病毒生長。實驗證明麻杏石甘湯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其中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小濃度為1∶240,抗綠膿杆菌最小濃度為1∶60。

麻杏石甘湯中主藥麻黃煎劑體外對金葡菌,綠膿杆菌,甲、乙鍊球菌等多種杆菌有抗菌作用[7]。麻杏石甘湯體外證明對雞胚陝西61-1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杏石甘湯煎劑對陝西61-1珠甲型流感病毒有明顯的拮抗作用,抗病毒最小濃度為1∶8。267%麻杏石甘湯口服液加生理鹽水(5∶3)混合後給小鼠灌胃,0.4mL/d,連用8d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嗜細胞的吞噬率(P<0.001),促進淋巴細胞轉化。

3.對細胞因子的影響

作者在進行“麻杏石甘湯對氣道變應性炎症小鼠Th1/Th2的調節作用研究”,通過成功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觀察各組小鼠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漿IL-4和IFN-γ濃度,發現麻杏石甘湯能顯着減少哮喘小鼠IL-4濃度(P<0.01),并顯着提高IFN-γ、IL-12、IL-18濃度(P<0.01),經過藥物治療後,發現麻杏石甘湯可以降低哮喘小鼠BALF及外周血IL-4的濃度,提高BALF及外周血IFN-γ的濃度,與哮喘組比較,IFN-γ/IL-4比值顯着增高(P<0.01),提示麻杏石甘湯具有糾正Th1/Th2失衡的作用。

臨證舉隅

原方用于: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條明言汗後熱邪迫肺作喘之證治。方中麻黃配杏仁,目的為平喘止咳;麻黃伍石膏,則能發洩郁熱,無論有無汗出皆可用之,猶如越婢湯之能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麻黃不與桂枝同用,能洩肺邪而不至大汗,故該方非辛溫發汗劑,實為辛涼解熱劑。

本方重點在發洩裡熱,而非發散表寒,雖能發汗,但力量微弱,對發熱汗出者适合,若惡寒無汗者,非此方可解。這裡的“無大熱”不是不發熱,隻是無壯熱而已,“無大熱”是疾病的過程,若汗不出,熱邪自然鸱張。用麻黃透表,是給邪以出路,配石膏清裡,是為杜絕邪熱之源,後賢所用麻黃定喘湯,亦因之立法也。筆者以該方清裡透表之特點,運用于多種疾病之中,每能應手取效,舉例如下。

1.小兒尿頻麥某,男,8歲,2001年9月21日初診。患“肺炎”2周,突發尿頻尿急1周,加重2天。刻下尿頻每日10餘次,伴尿急,但尚無腹痛、尿痛,尿檢: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少許。面黃形瘦,咽部紅赤,口幹喜飲,大便不爽,納差腹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啰音;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證屬下焦濕熱,初用八正散加減未效,即用麻杏甘石湯加味:炙麻黃6g,杏仁9g,甘草3g,生石膏15g,瞿麥10g,通草9g,桑螵蛸9g,車前草12g,連翹12g,栀子8g,土茯苓15g。服3劑症狀減輕,再進5劑,尿頻消失。1周後複查尿常規正常,餘無不适,告愈,随訪半年未見複發。

該患兒風邪犯肺在先,緻肺氣失于宣降,節制無主,則水之上源失控;加之水濕内停,日久化熱,水道不利,膀胱失約而尿頻。以麻杏甘石湯專疏肺郁,宣洩氣機,“提壺揭蓋”,開郁利水,助膀胱氣化而尿頻自止。

2.不寐姜某,男,31歲,2002年4月11日初診。自訴失眠2個多月,每晚僅能睡2~3個小時,頭昏頭重,口苦而幹,平素喜食辛辣肥膩,易感冒。刻下頭重目眩,身痛心煩,嗳氣嘔惡,不思飲食,舌紅苔稍黃膩,脈弦滑。證屬痰熱内蘊,治以清化痰熱、和中安神。方用麻杏甘石湯去甘草加味:麻黃8g,杏仁15g,生石膏30g,黃芩15g,陳皮9g,竹茹10g,土茯苓30g,半夏15g,雲苓12g,合歡皮30g。服6劑後睡眠好轉,每晚可睡3~4小時,時有心煩,仍用上方服用1個月,諸症消失,失眠告愈,随訪1年半,未見複發。

平素肥甘厚味,積濕生痰,固痰生熱,痰熱互結,擾動心神而不能寐。肺主一身之氣,氣機不利,則濕濁難行,以麻杏甘石湯去甘草合溫膽湯,開上通下,使濕去痰滑,熱無所附,神志安甯而不寐可愈。

3.風濕熱痹王某,女,44歲,2001年5月17日初診。不慎外感咳嗽1周,近3天來右踝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難,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口幹苦,小便黃,大便不爽,腹脹納差,舌苔黃膩,脈滑。診為痹證,屬風濕熱痹。治宜宣肺祛風、清熱除濕、活血通絡,以麻杏甘石湯加減:麻黃9g,杏仁15g,生石膏30g,滑石30g,黃柏9g,木瓜15g,葛根20g,土鼈蟲9g,海桐皮15g,川牛膝15g。每日1劑,服5劑腫痛基本消失,再進5劑,屈伸行走自如,以上方去滑石、黃柏、海桐皮,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随訪1年未複發。

古代醫家按病邪之偏勝,将痹證分為風痹、濕痹、寒痹和熱痹。但諸痹很少單獨存在,常常是各邪相兼。本例感受外邪在先,繼之濕熱内蘊,下注關節,氣血瘀滞。治宜宣肺散邪,祛濕透熱,用麻杏甘石湯開肺氣之郁閉,則邪散、濕去、熱除,痹證自能痊愈。

4.病毒性心肌炎池某,男,21歲,1999年11月23日初診。因頭暈、胸悶、心悸、乏力半月餘,加重3天來診。患者平素體健,半月前因感風寒,惡寒發熱,咽痛而幹而服藥并輸液,症狀好轉後即感心悸、乏力、頭暈,3天前症狀加劇,不思飲食,心煩失眠,大便不爽。刻下體溫38.2℃,心律不齊,早搏6~8次/分,胸部X片提示肺紋理增強、紊亂,心電圖示S-T改變.

心肌酶譜指标增高,診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心痹、怔忡,乃肺氣閉郁,脾腎兩虛,治宜宣肺解熱,健脾益腎,方用麻杏甘石湯加味:炙甘草8g,杏仁15g,生石膏30g,甘草9g,山藥30g,蒲公英20g,黃芪20g,白芍20g,桂枝6g,桑寄生20g,菟絲子15g,赤芍30g。水煎每日1劑,服7劑諸症減輕,再進7劑,症狀消失,複查心電圖未見異常,去麻黃再服10劑鞏固療效,再查心肌酶譜已屬正常。随訪年餘未再複發。

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學“驚悸”、“怔忡”、“心痹”、“虛勞”等範疇。感受外邪是其病因,同時人體正氣受損。用麻杏甘石湯升宣肺氣,既祛外邪,又助氣血之通暢,為正氣回複創造條件,有安内攘外之功,故能取效。

5.小兒夏季熱唐某,男,4歲,2002年6月下旬患夏季熱,發熱無汗或少汗,煩渴多尿,納呆神倦,齒發幹燥不潤,大便或溏或不爽。曾用西藥退熱、抗炎及激素治療,熱度反增。刻下面色萎黃,雙目無神,舌苔薄黃微幹,舌質淡,脈細無力。

證屬邪熱郁肺,津氣大虛,治宜清肺散熱、化濕固陰,方用麻杏甘石湯加減:麻黃3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6g,太子參9g,五味子8g,雲苓9g,扁豆9g,石斛10g,葛根9g,陳皮6g。每日1劑水煎服,3劑後渴飲、小便均減,夜寐可安靜入睡2~3小時。守方再進5劑,熱退渴止,小便正常,夜安。仍有納差便溏,上方去麻黃加山藥、黃芪,再調理半月,胃納增加,大便正常,體溫無波動,告愈,當年夏季結束未見複發。

夏季小兒起居不慎,加之貪涼而緻暑邪兼寒濕内侵,肺氣閉郁,脾為濕困。小兒純陽之體,津氣易傷,津液不布,則煩渴多尿等症蜂起。以麻杏甘石湯開肺郁,清邪熱,則能助脾運津除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