骟

漢語漢字
閹割,又稱“割骟”,在舊時江湖行幫中屬“搓撚行”。指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閹割後的豬則長得膘肥、臀滿,[1]叫“豚”。
  • 中文名:骟
  • 部首:馬
  • 五筆:cynn
  • 鄭碼:XWYY
  • 筆順:5514513541541
  • 注音:ㄕㄢˋ
  • 筆畫數:13

讀音

shàn

--------------------------------------------------------------------------------

(1) ㄕㄢˋ

(2) 割去牲畜的睾丸或卵巢:~雞、~馬。~豬。

(3) 鄭碼:XWYY,U:9A9F,GBK:E6F3

(4) 筆畫數:13,部首:馬,筆順編号:5514513541541

詳細注解

shàn

[動]

(1) 去勢[castrate]

(2) 割去馬的睾丸。如:骟馬(去過勢的馬)

(3) 割去其他動物的睾丸。如:骟割(閹割);骟貓(去過勢的的貓);骟匠(從事骟割工作的工匠)

(4)【注】跟“騙”不同(右下部件)。

--------------------------------------------------------------------------------

Shàn

English

Mow testicle or ovaries that go to the animal.

——————————————————————————————————————

骟用于稱呼畜類。

閹割,又稱“割骟”,在舊時江湖行幫中屬“搓撚行”。他們供奉漢末名醫華佗為行業祖師,主要是為農家劁豬、閹雞、骟牲口,是一種非常古老而又神秘的行當。現永安小陶、青水、槐南等鄉鎮,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正字通》式戰切,音扇。割去勢也。《臞仙肘後經》骟馬,宦牛,羯羊,閹豬,镦雞,善狗,淨貓。

又接樹曰骟樹。《月令廣義》有骟樹法。 一作扇。《五代史·郭崇韬傳》謂繼岌曰:當盡去宦官,至於扇馬,亦不可騎。  

鍊接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已牛、馬、羊、豕、雞、犬等六畜齊全。古代先民在長期的飼養家禽、家畜中,積累了豐富的禽畜繁育、飼養、醫療經驗。其中,“禽畜閹割術”是一項世界性的重要發明。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有關于豬的閹割的記載。《易經》中說“豮豕之牙吉”,即是說閹割後的豬,性格就變得馴順,牙雖犀利,也不足為害。據《禮記》載,“豕曰剛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閹割的豬皮厚、毛粗,叫“豕”;而閹割後的豬則長得膘肥臀滿,叫“豚”。秦漢之交,由于戰亂頻繁、騎術盛行,有關騾、馬的閹割術也興旺起來。逐漸形成了南劁北骟,即南方以豬、雞、貓、狗等體形較小的禽畜為主,俗稱“海棠活”;而北方則以騾、馬、牛、羊,甚至是駱駝等體形較大的牲口為主,俗稱“圈子活”。

在新西遊記中(張紀中版)第23集中10:30分鐘時長有提到“它是一個骟了的獅子”

粵語注音

“骟”字的粵語注音(粵拼)sin3,讀“扇”字音。

上一篇:别賦

下一篇:小白兔和小灰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