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蘭桂坊

香港蘭桂坊

中國香港港島中環皇後大道南側的酒吧商業街
香港蘭桂坊(Lan Kwai Fong),狹義而言指位于香港中環區的一條呈L型的上坡小徑,名叫“蘭桂坊”(取其蘭桂騰芳之意)。廣義而言是指與德己立街、威靈頓街、雲鹹街、和安裡、仁壽裡及榮華裡構成的一個聚集大小酒吧與餐館的中高檔消費區,此處外籍人不少,以白領居多,是蘭桂坊的最大特色。每天17:00-20:00是“歡樂時光”時間,酒吧裡擠滿了下班的白領一族。此時酒水也比晚上便宜。晚上9點開始,許多時尚新潮的年輕人及外國人則來酒吧飲酒娛樂,燈紅酒綠,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1]
    中文名:蘭桂坊 外文名:Lan Kwai Fong 别名: 地址:中國香港

基本介紹

蘭桂坊位于港島中環皇後大道中的南側。從銅鑼灣乘車過去,不過15分鐘的車程。兩條平行的步行街,外加一小段連接兩條步行街的大道,實在不能和我想象中的浪漫情調相比。步行街不長,每條街步行不過七八分鐘路程。街道兩旁的酒吧門面狹小,燈光黯淡,布置也沒什麼特别。不過每走兩三步,都能見到一兩個“老外”端着酒杯當街而立,邊飲邊聊,确實在内地酒吧中難能見到。“外籍人不少,以白領居多,是蘭桂坊的最大特色。”

至今,整個蘭桂坊區域已開設了超過50間酒吧食肆類消費場所,店名和裝飾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異國情調,被譽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區。每天下午5時到8時是“歡樂時光”時間,酒吧裡擠滿了下班的白領一族。“歡樂時光”(happyhour)意指白領下班到晚飯之間的一段時間。

特色

蘭桂坊己由一條小巷發展成一個富西方文化的地區。并開設了超過五十家餐廳和各樣的消費場所,名字和裝飾十分西化,洋溢特有的歐陸風味和異國情調,被譽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區。每逢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蘭桂坊節、食品節等,蘭桂坊都吸引大量中外人士參加狂歡活動。

L形曲折上下的狹窄街道上,滿布着各式酒吧和餐館,霓虹閃爍的夜晚來臨,這裡遍布了尋歡的中外男女,外國人的比例還高一些;在這裡你有可能碰到香港的娛樂明星,當然還有狗仔隊埋伏左右。逢蘭桂坊的嘉年華會,更是人潮洶湧……上世紀80年代起,蘭桂坊這片鄰近中環商業中心的破落小巷,漸漸成為外地居港人士的聚集地,再加上當時大量回流的海外留學生與社會經濟急速成長,更逐漸成長為香港時尚夜生活的據點。這個曾因花農兜售蘭花而得名的地方,如今“香”飄内地,處處都有它的翻版。

随着香港旅遊發展局向外宣傳,蘭桂坊現在已成為香港的旅遊熱點,不僅愛喝啤酒的洋人趨之若鹜,許多内地旅客也把遊覽蘭桂坊列入行程,一睹其魅力與風采。

蘭桂坊嘉年華(蘭桂坊啤酒節)

因為受英國文化的影響,香港人通常下午3時左右會有喝下午茶的習慣,而晚飯時間則在8時左右。晚上9點開始,則有許多時尚新潮的年輕人及外國人來酒吧飲酒娛樂,燈紅酒綠,五光十色,愈夜愈精彩。最熱鬧的是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蘭桂坊節、食品節等等,蘭桂坊都要舉行街道嘉年華會。蘭桂坊位于中環雲鹹街與德己立街之間的一條短小、狹窄、呈L形并用鵝卵石鋪成的街巷,街巷滿布西式餐館和酒吧,但聲名很大。蘭桂坊酒吧街緣起于七十年代初期,港府在中西區開始進行市區重建。道路的開拓,吸引商業資金的流入,當時一位意大利籍商人在蘭桂坊開設了一間意大利服裝店及餐廳。部份在中環上班的“優皮士”,下班後想找一個地方談天,這家餐廳便成為他們歡樂時光的聚腳處。其後,有些電影在這裡取景,蘭桂坊漸漸成為一處有品味的消閑之地,酒吧、食肆及娛樂場所越開越多。随着近年在蘭桂坊附近酒吧及餐廳的發展,雲鹹街交界與榮華裡一段的德己立街,也被納入蘭桂坊的範圍。在蘭桂坊消費豐儉由人。一杯加冰的伏特加約50元港币;一杯雞尾酒也不過30港元;一瓶355毫升的啤酒最低時僅賣15港元。

曆史

時間回到1900年前,香港的花農們習慣在蒙蒙的清晨時,聚集在中環幾條狹窄的石階街道上兜售蘭花,蘭桂坊亦因此得名。百年之後的街道依舊狹窄,我們卻隻能從名字上嗅到當日的花香——但是這并沒有妨礙它被想象的力量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對比

在北京,蘭桂坊是三裡屯的一間酒吧;在廣州,蘭桂坊是沙面的一家标榜泰國風情的餐廳;而在上海,蘭桂坊又是一家以黃魚面為招牌的酒家。至于在成都、武漢、南京這類二線城市,“蘭桂坊”的大名亦是餐飲娛樂行業争搶的對象。

内地城市翻版香港地名早已司空見慣。如果要給遭遇翻版的香港地名羅列一個排行榜,“蘭桂坊”無疑位列這張榜單的前列。它早已不僅僅是香港人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它所傳達的言外之意遠遠超出了港人的想象。

内地商家借用蘭桂坊的金字招牌,迎合的是内地客人對美好、時尚生活的向往。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物質繁榮、政治開明、法制健全,就像10年前回歸祖國的香港一樣。

“看起來不太香港,骨子裡的香港”

蘭桂坊之于在香港駐留的外國人,正如唐人街之于在異鄉漂泊的中國人。

5月23日,香港公衆假期的前一天,一家名叫“stormies”的酒吧已經被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填充得難以容身。提前進去的人不得不把餐桌搬到窗台上,一雙男女揮舞刀叉聊得火熱,半個身子探到窗戶外面。遲到的人不畏人潮,他們靠牆站立,有的擁堵在酒吧門口,數十人端着酒杯,随着音樂的旋律舞動身姿。

蘭桂坊的每一個酒吧餐廳都有一個主題。2001年開業的stormies,用羅盤、舷窗、望遠鏡、模型船進行點綴。一身紅衣的“蜘蛛俠”從門口路過,一群姑娘截住如此有形的扮相一起拍照。

快門閃過之後,“蜘蛛俠”掏出一個罐頭盒子示意收費,姑娘們一哄而散。“蜘蛛俠”并不介意,因為他很快又和要求合影的人左擁右抱起來。

“這就是外國人的玩法”,旁桌的香港客人向他對面的朋友介紹說,“蜘蛛俠之前,這裡還有蝙蝠俠”。

蘭桂坊也的确是給外國人準備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步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1972年上任的港督麥理浩,以令人眼花缭亂的節奏推進各項重建計劃。經過10年的努力,香港在社區面貌、交通設施等方面,已經足以讓英美國家一些小城市羨慕。可是在香港工作的外國人仍然抱怨:在香港想要泡吧隻能去酒店,來往很不方便。

蘭桂坊地帶第一批酒吧餐廳應市而生,客戶群鎖定這些離鄉背井的外國人,主人為了招攬生意自然将酒吧洋化起來。蘭桂坊協會董事陳藹慈介紹說,蘭桂坊協會1990年代成立時,也特别注重在外國人社會當中的推廣,目前蘭桂坊的消費主體除外國人外,還包括和外國人一起工作或者在國外出生長大的香港人。

時至今日,蘭桂坊地區的“官方語言”仍然是英文。不少服務員聽不懂粵語或者普通話,他們當中很多人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或者菲律賓。有的商戶在這裡已經經營了20多年,菜單依舊使用英文印刷。

評價

蘭桂坊原本沒有外國文化的味道。

香港作家慕容羽軍在其《濃濃淡淡港灣情》中追憶說:小時候跟母親在内地看大戲,注意到戲台上的道具如桌布椅墊、彩色繡品,常有“香港蘭桂坊某某号造”的字樣。稍晚一些,根據另外一些港人的回憶,蘭桂坊開設了多間小型印刷公司,間或有幾家電器工廠和照相館,道路竟無法通車。

英人治下百餘年,蘭桂坊從外貌到氣質都已完全西化。

有人說蘭桂坊是西方文化的特區,但在香港作家方華眼中,“蘭桂坊看起來不太香港,可是骨子裡十分香港”。他說,“香港本來就是華洋雜處,廿四味與啤酒共存”,難得的是洋人社會和華人社會彼此寬容相待,多年來和諧共處。

地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