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

青蟹

甲殼綱梭子蟹科動物
青蟹屬(學名:Scylla)是十足目、梭子蟹科下的一屬,共有4種。頭胸甲呈卵圓形,長度等于或略小于寬度的2/3;背面圓突,有“H”形圖案;表面光滑,胃心溝不甚明顯;額具有4個齒;螯足粗大;腕節内緣具尖銳的刺,外緣具或不具2個刺;掌節在靠腕節邊緣具強刺;内側緊挨腕節處有一結核狀凸起;座節不具刺;第二至第四對步足相似,第五對步足末端2節呈槳狀;雄性腹部分為5節,呈寬三角形;雌性腹部分7節,呈寬卵形;甲殼顔色因種類和生活環境不同而不同。青蟹作為穴居性水生甲殼動物,喜歡栖息于潮間帶的泥沙海灘、紅樹林或沼澤地,白天穴居在洞穴内,夜間出來覓食。夏天喜歡在高潮帶用步足支起身體,低溫時則潛伏在泥沙中,僅露出雙眼。自然環境中,青蟹主要以小型魚、蝦、蟹、貝等為餌料。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
    中文學名:青蟹 中文别名:鋸緣青蟹 二名法:Scylla serrata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 綱:軟甲綱(Malacostraca) 亞綱:真軟甲亞綱(Eumalacostraca) 目:十足目(學名Decapoda) 亞目:爬行亞目 科:梭子蟹科(學名Portunidae),又名蝤蛑科。 亞科:梭子蟹亞科 族:青蟹族 屬:蟳屬(學名:Scylla),又稱青蟹屬 種:青蟹種 分布:廣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括日本、琉球、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東南亞、印度、東非、南非、澳洲等地。 分布區域:中國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的沿海 體征:頭胸甲略呈橢圓形,表面光滑

動物學史

早在1775年, Forskål将采自紅海的Jiddah的标本定名為鋸緣黃道蟹(Cancer serratus)。由于該模式種因意外未能送到丹麥,導緻缺乏模式種,引起了以後分類的混亂。1833年,De Haan建立青蟹屬(Scylla),将鋸緣黃道蟹更名為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

長期以來,關于青蟹屬的分類一直存在兩種争議,一種觀點認為,按形态差異青蟹屬可分為3個種和1個亞種(Estampador,1949);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些差異乃環境影響所緻,至多形成不同地理種群,尚不足以将形态有差異的類群分立成獨立的種,因此,将青蟹屬蟹類統歸為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Stephenson和campbell,1960)。

在中國,青蟹屬隻有一種的觀點被長期沿用,長期隻有鋸緣青蟹一種中文學名。1998年以來,随着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中國内外學者根據同工酶和mtDNA序列(COI和16SrRNA)分析方法,結合形态、生态學特征對青蟹屬的種類進行鑒定,青蟹屬有4個不同種的觀點已得到普遍認同,并認為分布于中國沿海的青蟹屬主要是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其餘3種分别是鋸緣青蟹(Scylla serrata)、榄綠青蟹(Scylla olivacea)和紫螯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後3種僅在中國北部灣沿海有少量發現。

外形特征

青蟹主要形态特征

青蟹的頭胸甲呈卵圓形,長度等于或略小于寬度的2/3;背面圓突,有“H”形圖案;表面光滑,胃心溝不甚明顯;額具有4個齒,前側緣具有大小相近的9個齒,比光滑的後側緣長,小觸角折疊幾乎橫斷。

螯足粗大,表面光滑,長度比步足長,螫足長節前緣有3個刺,後節2個刺,1個位于末端,1個位于中間;腕節内緣具尖銳的刺,外緣具或不具2個刺,刺的長度因種類而異;掌節在靠腕節邊緣具強刺,在靠指節基部有—對刺,刺的長度因種類不同而異;内側緊挨腕節處有一結核狀凸起;座節不具刺,長方格狀溝明顯,前後具刷狀毛邊緣。第二至第四對步足相似,第五對步足末端2節呈槳狀,适于遊泳。

甲殼顔色因種類和生活環境不同,呈深綠色、黃綠色、橄榄綠色等,步足具或不具網格狀斑紋。雄性腹部分為5節,第三至第五節愈合,呈寬三角形;雌性腹部分7節,呈寬卵形,具或不具網格狀斑紋。

青蟹屬各種之間的形态差異

青蟹屬4個種的形态差異,主要反映在前額緣齒長度和螯足腕節内刺大小的差異。其中,鋸緣青蟹和拟穴青蟹的額緣4齒較長,紫螯青蟹為中等,榄綠青蟹最短;榄綠青蟹的螯足掌節外刺較其他3個種退化。鋸緣青蟹和紫螯青蟹的螯足腕節内刺發達,長度與外刺相近。榄綠青蟹的螯足腕節内刺完全退化。拟穴青蟹多數成年個體的腕節内刺退化,但仍有少部分個體腕節内刺與外刺長度相近,長而尖銳,未成年個體具有發達腕節内刺的比例更高。一般可根據蝥足及步足上網格狀斑紋有無、頭胸甲額緣齒的形狀、螯足和步足上刺的大小與有無來區分不同種類。

養殖技術

養殖池

青蟹飼養池長方形為好,面積一般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闆或磚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設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礫鋪底,池底最好先鋪石闆,且石闆相互靠緊不留溝縫,在石闆上再鋪沙10厘米左右。

放養

青蟹放養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幹淨,用高錳酸鉀或次氯酸鈉進行消毒,然後用淡水沖洗幹淨。養殖的青蟹要求肢體完整、壯無病、無外傷、活力強、體表幹淨、重量100克以上。放養量需根據其個體大小而定,一般個體重100—500克放養1000—2000隻/畝。育肥蟹與壯黃蟹應分開放養,青蟹入池後100—150毫升/米3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浴30—60分鐘。

飼養管理

(一)飼料與餌料投喂 青蟹喜食貝類和小型甲殼類,有時也攝食一些植物性餌料。養殖肉蟹青蟹以藍蛤、肌蛤、短齒蛤、錐螺等活體低值貝類和福壽螺、新鮮小蝦、小魚及人工配合飼料等交替投喂;壯黃蟹除了投喂低值貝類、小蝦外,還要增加牡蛎肉、沙蠶、星蟲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餌料,以滿足壯黃促熟積累能量的需要。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攝食,一般在傍晚投餌一次,活體貝類日投喂量為青蟹體重的15%—20%;鮮貝肉、沙蠶、小魚、小蝦為4%—6%青蟹專用配合餌料為2%—4%,以第二天沒有剩餘為準。

(二)水質管理 養殖期間要求至少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00%,換水前後要保持水溫、鹽度基本穩定,換水時結合清理池底的殘兒、青蟹排洩物等污物,并用幹淨水沖洗幹淨。保持在24小時連續充氣和細水對流,日流量1—2個全景,經常監測水溫、鹽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地質。

(三)日常管理 定期監測水質,密切觀察青蟹的活動攝食情況,及時調整餌料投喂量,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每日定時投餌,按時排水,清除養殖池箱内殘兒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養殖池水質清新和養殖箱内、池底清潔,溶氧充足,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定期有規律地對養殖青蟹進行藥浴殺蟲,并對養殖環境、工具等清潔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

池塘準備

青蟹的池塘混養指在養殖青蟹的池塘内,同時養殖其他經濟生物品種,形成互為有利的多元化養殖生态結構,有蟹魚混養、蟹蝦混養、蟹貝混養、蟹藻混養等形式,可以單品種混養,也可以多品種混養。下面主要介紹幾種常見青蟹池塘混養技術,供養殖戶參考。

1、混養品種實踐證明,與鋸緣青蟹混養的魚類主要有羅非魚、鲻魚、大阪鲫、遮目魚、斑鲽等。這是因為:鲻魚、遮目魚、羅非魚等魚類,主要以底栖矽藻、浮遊植物和有機碎屑等為食,在放養量适當的情況下,不僅不會與鋸緣青蟹争食,而且可使蟹池内的食物鍊組成更趨完善,有效地利用了池中的天然餌料生物和腐敗有機物質,起到“清道夫”的作用,減少了鋸緣青蟹殘餌惡化水質之害。這幾種魚對鹽度和溫度的适應性方面均與鋸緣青蟹相近,并可與鋸緣青蟹同時起捕。鲻魚等遊泳力強,可增加池水上下層的交換,使空氣中的氧氣更多地溶解到池中。隻要掌握好魚苗放養時間、規格和密度,—般不會影響鋸緣青蟹的成活率和産量,還可增加養魚的收入。目前,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沿海多以鲻魚、羅非魚等與鋸緣青蟹混養。在鹽度低于8‰的養蟹地區,可以混養鲫魚或大阪鲫,同樣能達到淨化水質、增加收益的目的。

2、池塘條件一般鋸緣青蟹池都可以混養魚類,但面積以10畝左右為好,水深在1.5米以上,低于1米的池塘不宜混養魚類,由于水太淺,魚類遊動使池底浮泥上翻,水質變得混濁,影響魚、蟹的呼吸。池塘底質最好是泥沙質,因其表面易着生大量的底栖矽藻,俗稱為“油泥”,是鲻魚、羅非魚的主要食物。池底略向排水口傾斜,并在排水口處造一個10~20平方米的魚溜,魚溜連接各條水溝,比池底低約40厘米,這便于幹塘時魚類集中而起捕。蟹混養池的水質指标為:鹽度8‰~30‰,PH7.8~9.0;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3、放養前的準備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清池,清池藥物毒性消失後,将原有水放掉,然後進入新水。開始進水40~60厘米,即可施肥培養餌料生物,以後逐漸加深。進水後,每畝施雞糞或豬糞等有機肥料100~150千克。施肥後5~10天,池中浮遊生物大量繁殖,以供魚苗放養後攝食。

選種運輸

青蟹養殖的苗種來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撈海區的大眼幼體(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種。人工育苗苗種整齊、純正,還處于試驗階段,大規模生産性育苗技術尚未全面突破。在人工育苗技術尚未生産性的突破前,捕撈自然海區蟹苗和蟹種仍是青蟹人工養殖的主要苗種來源。

捕撈大眼幼體

(1)蟹苗捕撈。青蟹産卵于鹽度較高海區,孵化後的幼體變态成大眼幼體後逐漸移向河口和内灣稍低鹽度環境中栖息,此時即是苗汛季節。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蟹苗捕撈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網,推輯網和手抄網三種。各地根據潮流、風浪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選用。

(2)蟹苗的鑒别。在捕撈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類的大眼幼體混雜,需要鑒别和挑選。

(3)幼蟹的培育。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區捕撈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強化培育成幼蟹的過程。經培育的幼蟹,個體增大,抵抗力增強,養殖成活率較高。

捕撈天然幼蟹

天然幼蟹,個體大小不一,要求捕撈幼蟹體質健壯,附肢完整,未受機械損傷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發期在6-7月中旬(又稱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稱秋蟹),夏蟹可以在當年直接養成商品規格,秋蟹要經過越冬後才能養成商品規格。青蟹捕後的露空時間要短,特别是夏季悶熱高溫的情況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氣溫在28°C以上時,不超過半天,25°C以下時也不要超過2天,從捕獲到放養時間越短越好。過長會引起死亡。

 

青蟹種苗質量鑒别與挑選

在當地海區自捕自養的蟹苗,因環境條件基本一緻,露空時間短,一般成活率高,如經長途運輸的種蟹,須經嚴格選擇,淘汰病殘蟹後方可放養,種苗挑選與鑒别的方法有:

(1)選擇體質健壯的種蟹。健壯青蟹苗的甲殼呈青綠色,十足齊全,軀體完整無損傷,感官反應靈敏,活動能力強,不易捕抓;遊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傷殘,步足缺少不能超過3個,如果步足斷了一截或受傷,可把剩餘的足肢在基節與座節之間的關節處折斷,新的附肢會在短時間内再生出來,若不折除,殘肢會流掉大量體液而造成死亡。凡甲殼,腹部和附肢有異色(如深藍色、紅棕色、鐵鏽色等)受刺、鈎、曬傷的蟹苗質量差,以不選用為好。

(2)無病。辯别病蟹可以從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澤來判斷,其肉色呈蔚藍色,肢體關節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彈性者為健康苗,如肌肉呈黃紅色或具白色斑點,肢體關節間肌肉下陷,無彈性,則不适宜用于養殖。

(3)剔除蟹奴。有少數蟹苗的腹節内側基部寄生1個及多個蟹奴,蟹奴呈卵圓形,體質軟以吸取青蟹體内營養維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響正常生長和發育,故選擇時應及時将蟹奴剔除。

 蟹苗運輸

幼蟹運輸工具一般為硬籮框或木箱。在底部鋪一層濕草,擺上一層蟹,再覆蓋一層濕草,使幼蟹不緻碰傷。不要重疊太多,最後蓋上硬框紗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運輸成活率。

苗種放養

混養魚類的放養時間,因種類、地區不同而各異,可根據具體情況确定。蟹苗放養在魚苗放養之後進行。一般來說,當鲻魚苗達3厘米以上、遮目魚苗3~6厘米、羅非魚苗6厘米左右時,即可投放鋸緣青蟹苗混養。如先放蟹苗時,則應放養較大規格的魚種。

混養時,蟹苗的放養密度與單養鋸緣青蟹池基本一緻,即每畝放養個體重在30克左右的鋸緣青蟹苗1500~2000隻。在保證鋸緣青蟹産量的情況下,每畝放鲻魚苗100~200尾或遮目魚苗200尾左右。羅非魚能在池中進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數量,放養密度以每畝100尾為宜;如能投放單性雄羅非魚,在池内不會再繁殖,放養密度可适當提高。在鋸緣青蟹與鲻魚、羅非魚、脊尾白蝦等多品種混養時,每畝可放養鲻魚60~80尾、羅非魚30~40尾、脊尾白蝦2000尾左右。

養成管理

在鋸緣青蟹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不必另外投喂混養魚的餌料。如鋸緣青蟹餌料不夠充足時,可酌情增投豆餅、米糠、麸皮、魚用配合餌料等,投餌量以魚能在1小時内吃完為度。每日分上、下午兩次投喂,在投喂魚餌料約1小時後,再投放鋸緣青蟹餌料,以減少互相争食,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添換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頭、防病、防盜等。

攔網養殖

鋸緣青蟹喜生活于潮間帶泥鈔底質灘塗上,夜間活躍,白天多隐居于洞穴或隐蔽物之下。冬春水溫較低,一般掘洞栖居。廣溫廣鹽性,繁殖季節各地不盡相同,浙江沿海繁殖盛期5~7月,大量出現夏苗。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夏苗經2~3個月養殖,可達個體規格200~250克以上。

養殖設施

養殖場地宜選擇背風浪的岙、灣或有塘壩等依托的上及高潮區,自然進水每月應在10天以上。養殖埋面積以不超過20畝為宜。埕壩用塗泥建築或石砌,壩寬0.5米以上,高0.6~1米,大潮水能漫過埕壩自由進出養殖埕,并且經常蓄水(包括埕内環溝)1.5米以上。坦壩周圍攔網,網線為9股以上的聚乙烯線,網目1~2厘米,攔網設置高度應超過當地曆史最高潮位0.5~1米。攔網上端加設寬40厘米的倒網。以防止青蟹越網逃逸,倒網向埋内折,與攔網成45°~60°夾角。攔網下端埋入埕壩底部,為防老鼠等咬網,攔網基間可采用雙層結構。支撐攔網的插竹應選擇直徑10厘米以上的毛竹,間距不大于2米,連同攔網下端由壩插入埕壩基底以下,插竹内外攀繩加固。根據養殖埕面積大小,設置進出水閘門,但閘門内外應相對應建攔網。埕内開挖深0.8米以上的環溝或中心溝,溝面積占養殖埕面積l0%以上。埕面設置缸瓦爿等隐蔽物,供青蟹栖息。

苗種放養

幼蟹養成利用上年越冬苗或當年夏苗。種苗應體軀完整無損,遊泳足、螯足不能缺少或損傷,步足最多不能缺少4個,無病害,軟殼蟹不宜作種苗。人工育肥利用受精後雌蟹或體質較瘦的雄蟹。放養密度視水質、飼料等條件而定,一般幼蟹放養每畝3000~5000隻,育肥種苗規格較大,放養密度可控制在每畝2000~3000隻。有條件地方,最好實行大小規格分養和雌雄分養。

飼養管理

青蟹以肉食性為主,喜食貝類、甲殼類和魚類。飼料要求新鮮。日投餌量為青蟹存池重量的20~10%(以小雜魚标準),随差個體長大,可漸降為10~5%。投餌每天2次,飼料全池邊勻撒,不可投入溝中。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投餌應掌握幾多幾少;小潮汛少投,大潮汛多投;高溫悶熱天氣少投,水質不好少投,浮頭時不投;雨水過多,池水混濁時少投,水溫下降到5℃以下可停止投餌。攔網養殖水質管理比較方便,由于潮水能自由進出,水質條件較好,但應經常保持埕内水深(包括埕溝)1.5米以上。在潮水不能進塘期間,應設置水泵抽水,一般3天換1次水。日常巡塘檢查十分重要,特别在潮水淹沒埕壩以前,應仔細檢查攔網(尤其倒網和網腳處)、埕壩、閘門,發現破損、漏水立即補堵。為防除蝦虎魚、鲶魚等敵害生物,可每隔半個月到1個月,選擇大潮汛陰涼天氣,放幹池水捕捉敵害生物,但應算準潮水,以使結束後能很快進水,避免幹池過久。

收捕

或采取輪捕輪放方法,捕肥留瘦,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溫下降到13℃以下時,青蟹活力減弱,應及時收捕。秋季收捕結束後,可即放養當年秋苗,經越冬留待次年養成。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進行。

生活習性

青蟹作為穴居性水生甲殼動物,喜歡栖息于潮間帶的泥沙海灘、紅樹林或沼澤地,白天穴居在洞穴内,夜間出來覓食。青蟹活動敏捷,感覺器官十分靈敏。夏天喜歡在高潮帶用步足支起身體,低溫時則潛伏在泥沙中,僅露出雙眼。作為廣鹽性種類,青蟹在5-33‰的鹽度條件下都能正常生長,适宜生長鹽度條件為14-27‰。研究表明,青蟹對鹽度的适應能力,會因其親體生存水域的鹽度環境而有所差異。

青蟹也是一種廣溫性水生動物,适宜生活水溫為15-31℃,最适生長溫度為18-25℃。溫度适宜條件下,青蟹活動迅速,攝食量大,生長快。水溫低于15℃時,生長速度明顯減緩,低于12℃時則進入洞穴并停止攝食。溫度超過35℃時,則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适症狀。自然環境中,青蟹主要以小型魚、蝦、蟹、貝等為餌料。

分布範圍

青蟹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其分布區城西到印度洋的南非海岸和紅海,南到澳大利亞、新西南海域,東到太平洋的夏鹹夷和塔西提島。

繁殖方式

青蟹的繁殖季節與水溫密切相關,其繁殖期一年可有兩季。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沿海,每年3-9月份都能捕獲到性腺發育成熟的雌蟹,其中3月份和6月份為繁殖旺季;在中國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繁殖旺季分别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中國浙江北部和上海沿海的繁殖季節在5-8月份,交配盛期集中在9-11月份。 [4] 

交配青蟹的繁殖當年即可完成。一般雄蟹個體達到甲殼長為6厘米、甲殼寬為8厘米,體重為150克以上規格時,即達到性成熟。如環境條件合适時,可進行交配。交配高峰一般出現在冷空氣過後,水溫由降溫最低點逐漸回升和大潮汛的最初幾天。在交配季節,可見到臨蛻殼雌蟹被雄蟹伴随追尾和摟抱的現象,這種現象短則1天,長則4-5天。交配行為在雌性青蟹完成最後一次蛻殼(也稱生殖蛻殼)後的1小時左右,即新殼還沒有完全硬化之前進行,交配時間為幾小時至2-3天不等。 [4] 

交配後的雌蟹,如果環境條件适合,性腺會很快開始發育,1個多月後,卵巢就會充滿整個頭胸甲。對青蟹性腺發育和産卵有直接影響的環境因子主要有溫度、鹽度、潮汐、底質等。受精卵經10多天孵化培育後,破膜而出的幼體即為溞狀幼體;青蟹溞狀幼體階段需蛻殼5次,故分為五期。第五期經4-5天培育變态為大眼幼體,溞狀幼體變态至大眼幼體所需時間約為15天。大眼幼體經過1次蛻殼變态,變成仔蟹,其間需培育8天左右。

下級分類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紫螯青蟹(特蘭克巴爾青蟹)

Scylla tranquebarica

J.C. Fabricius,1798

鋸緣青蟹

Scylla serrata

P. Forskål,1775

拟穴青蟹(拟曼賽因青蟹)

Scylla paramamosain

E.P. Estampador,1949

榄綠青蟹(橄榄青蟹)

Scylla olivaces

J. F. W.Herbst,1796

主要價值

青蟹是中國海水養殖品之一,由于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尤其是性腺發育成熟的雌蟹(俗稱膏蟹),煮熟後,蟹膏甘腴,色澤呈橙黃色或橘紅色,因此,曆來深受市場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