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古城

雷州古城

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雷州市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為古雷州府所在地,自古有“嶺南古郡,海北奇觀”的美稱。曆代南來的文人騷客、谪官貶臣多會于此,如寇準、李綱、胡铨、秦觀、蘇轼、蘇轍、趙鼎、李光、任佰雨等賢士。雷州市文物古迹中久負盛名的有:雷祖祠、三元塔、十賢祠、天甯寺、西湖公園等。
  • 中文名:雷州古城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雷州半島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全天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始建:唐代
  • 級别: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城市:廣東省湛江市

地理位置

雷州市位于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上。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

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市麻章區。又是中國大陸通向祖國寶島海南的必經之路。雷州市境内交通發達方便,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地理交通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裡;内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唐時為雷州東通閩浙的重要港口,“巨舶往未,可緻千裡”,宋朝外貿相當發達,“雷州知州鄭公明、趙伯柬因使銅錢博易番貨而遭到放罷”。

明朝指揮魏懷信在内港西側建“偃波軒”作為督造船艦的地方。清康熙、乾隆間,在内港康皇廟側設雷州口海關部,今關部街以此得名。城東南西三面擁有22萬畝連片水田,素稱“雷州糧倉”。全縣的傳統手工業、現代工業,三分之二集中在雷城。商業在明朝中期已相當繁榮,在5條街道上分行設市。城區規模到清朝中期己達3.2平方公裡。與現在舊城區的規模相同。

自然氣候

雷州市位于北緯20°26′-21°11′,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2003.6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8~117卡/CM2,年平均氣溫22℃,最高氣溫38.5℃(出現于1977年6月8日),最低氣溫0℃(出現于1975年12月2日和29日),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15.5℃。年溫差明顯,為12.9℃左右。年積溫約8382.3℃。

無霜期達364天。雨量充沛。幹濕明顯,年平均降雨日135天,平均年降雨量為1711.6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幹濕季。雨季為6~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為11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市内區域降雨不均勻。東部、中部、北部為多雨區。而西部、南部為少雨區。内陸為多雨區。沿海為少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4%,風速3.6米/秒。

氣候特點本市屬北熱帶濕潤氣候雷瓊氣候區。

(l)夏季不熱,冬季不冷,夏長,秋短,四季如春,基本無霜期。全年平均氣溫在22.6℃~23.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為39.5℃。最熱月份是7月。平均氣溫不超過30.1℃°C。最冷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在15.5℃,西部勝海也不超過17℃,極端最低氣溫曆年平均約為3.7℃,且80%年份極端最低氣溫都在幾2.4℃以上。

(2)雨量分布不均勻。

雨季幹濕明顯。由于每年熱帶海洋季風帶來大量的水氣、峰面雨和台風雨。因而雨量多集中于6~9月,占全年雨量的60%~70%。7月份雨量最多,可達279.4~352.8毫米。11月至下年3月雨量較少,隻為全年雨量的8.5%~9.3%,月均20-30毫米,最少月份是1月,隻有12-26毫米,旱季長達5個月,對農業生産極為不利。

雨量地區分布也不均勻,差異明顯。本市東北部多雨,西南部少雨。年均雨量北部客路鎮為1775毫米,洋田地區為1711毫米,中部低丘地區為1593毫米,東南部調風鎮以及英利、龍門一部分為1912毫米,而西南部沿海地區的北和、房參、罩鬥等,隻有1180毫米,所以西南地區十年九旱,災情嚴重。

雨量年際變化大。有60%~70%年份降雨不正常,其中有30%~40%年份雨量偏少,這是影響農業産量不高不穩的原因之一。

多受台風侵襲。由于本市地處北緯20°26′~21°11′,東經109°44′~110°23′,所以經常受到産生于菲律賓附近的西太平洋台風和産生于西沙、中沙群島附近的南海台風的襲擊。一般始于5月,11月份結束。7、8、9月台風最多,風力也最大,據記載,直接影響該市的台風從1960-1980年的21年中,有台風的年份就有16年,出現機率為76.2%,平均每年2—3次,最多的一年達到8次。台風帶來強風暴雨,甚至帶來海潮,對該市的農業生産影響很大。

曆史

曆史文化

雷州市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為古雷州府所在地,文化獨特,古迹衆多,自古有“嶺南古郡,海北奇觀”的美稱。曆代南來的文人騷客、谪官貶臣多會于此。文物古迹中久負盛名的有:雷祖祠、三元塔、十賢祠、天甯寺、西湖公園等。

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港城。城區處在河海交通的樞紐,南渡河支流繞城而上,幹流東流瀉人南海,城南有雷州港,外港叫港頭,距城7裡;内港在城區今關部街。西漢時曾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外貿港口。唐時為雷州東通閩浙的重要港口,“巨舶往未,可緻千裡”,宋朝外貿相當發達,“雷州知州鄭公明、趙伯柬因使銅錢博易番貨而遭到放罷”。并且,雷州城自古就是一座有名的文化城。

宋代有寇準、蘇轼、蘇轍、秦觀等名臣和文化名人貶來雷州或路過滞留雷州,帶來中原文化。宋代建了縣學宮和府學宮,設萊泉書院。明代城區有9所社學和5所書院,至清代,雷陽書院成為廣東省6大書院之一,宋至清有進士21人,舉人151人。

雷州地處天涯海角,古為蠻煙瘴雨之鄉,文明史源遠流長,故名勝古迹衆多,人文景觀豐富,園林風光旖旎,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曆史古迹

曆代保存下來和發掘出來的文物古迹有:古遺址50多處、古窯址有61處、古墓葬600多處、古建築120多座、古寺庵108座、碑刻與木匾150塊,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6處、省、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多處,此外,80年代中期,還新建起兩處大型公共園林、一間頗具規模的博物館。

距今約有50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已發現7處。英樓嶺山崗遺址、英典山崗遺址、石頭堰山崗遺址、芝園嶺遺址、蔔袍山崗遺址等。

已發現60多座唐宋元窯址。其中通明河畔5座,南渡河上遊地帶50多座。此外,在泰國、越南等國也發現有雷州的古窯産品。遍布城鄉各地的曆代古墓葬,較多的是西漢的土坑墓和東漲的磚室墓。

旅遊景區

雷祖祠為紀念雷州第一任刺史陳文玉所建的雷祖祠。古稱“雷崗聳異”。

三元塔原名啟秀塔,為古雷陽八景之一“雁塔題名”。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多有名人至此居遊,遂成崐名勝。西湖内古迹甚多。蘇公亭,有荷池及蘇轼石雕像。十崐賢祠,祠内有文天祥撰、姚文田書<<雷州十賢堂記>>碑,崐并有漢白玉線刻寇準、蘇轼、蘇轍、秦觀、王岩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崐胡铨等“十賢”像。又有萊泉井、龍王廟、“西湖平,狀元生”牌坊等點綴于平湖崐柳岸回廊曲橋間。

民間藝術

雷州民間主要有傩舞、散花舞、龍舞、獅舞、鷹熊舞、蜈蚣舞等多種類型。作為雷州半島的古代首府,“天南重地”的雷州在書畫藝術方面也有它光輝燦爛的一頁。因為雷州古時為州郡之治,曆代各種碑刻、牌坊多達五六百件。這些衆多的碑刻、牌坊上的書或畫,既是曆史的見證,又是藝術的珍品。可惜,人世滄桑,變故頻仍,尤其是損毀于“破四舊”,現幸存下來的,為數不過百八十件。

民俗文化

雷州半島文化,簡稱雷州文化,又稱雷文化,亦稱雷州文明,是嶺南地區最古老、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傳統上雷州半島内部對雷州半島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稱之為擁護雷州文化的意識形态。

“雷州文化”作為區域文化,名列為廣東“四大文化”之一。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被确定為廣東的“四大文化”。

雷州市博物館

雷州市博物館是雷瓊世界地質公園雷州文化教育基地。館内收藏文物達5000多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文物500多件。館内設有曆史沿革、石狗奇觀、民俗風情、曆代陶瓷、古今書畫等十三個展廳。運用多種陳列方式以及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對雷州曆史上的先民遷徒、郡縣建置、絲路開發、文化藝術、人文精神等進行了科學的展示與推介。

該館榮獲國家文物局首批"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号和"鄭振铎、王冶秋文物保護”獎,被譽為“嶺南文博一枝花“。

小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湛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受海洋氣候調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暑季長,寒季短,溫差不大,氣溫年平均23.2℃,7月最高,1月最低,最佳出遊時間是春、秋兩季。

交通概況

湛江—雷州城普通班車,走國道:每10分鐘一班,價格18元,上車地點:麻章汽車總站,每天早上6:30時至晚上7:30時許,從麻章出發,全程70分鐘左右。直達班車走高速:票價為每人25元,到鐘發車,上車地點霞山南站,赤坎,麻章汽車總站。從湛江市區出發,全程50分鐘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