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

隋文帝楊堅開創的盛世
開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政治穩固、社會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1]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逐步統一了曆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複漢姓。另外,隋朝在選官上,廢除九品中正制,設立分科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并且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産,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全國安甯,編戶大增,倉儲豐實,南北民衆得以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史家稱之為“開皇之治”。
  • 中文名:開皇之治
  • 開創者:隋朝隋文帝
  • 基礎:北周
  • 曆時:二十多年

背景介紹

隋朝疆域

隋朝疆域

北周建德六年(577),周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争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複生産,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開皇之治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北周大象三年(581)二月甲子日,楊堅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禅讓,即皇帝位,定國号為隋,改元開皇。

政治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着力于統一大業。開皇九年(589),隋朝滅了南陳,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了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為鞏固統一,楊堅厘定了一套新的體制,對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币、對外關系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立并發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開創了一代新局面。

在中央官僚制度上,首創了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原來北周的官僚體制,是依《周禮》而定,名多而繁亂。楊堅則參酌漢魏時期的體制,有所損益,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号,沒有實權,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三公也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不直接參與國家政務,也不常設。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内史省和尚書省。内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三省的設置,能互相牽制,避免了丞相一人專權的局面,把權力集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在選官制度上,隋文帝還廢止了自曹魏以來中國實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創立了科舉制度。

地方行政機構方面,隋文帝鑒于魏晉南北朝政區劃分毫無标準,地方行政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于開皇三年(583),盡罷諸郡,即由過去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同時,将一些郡縣合并,借以節省開支、精兵簡政。簡化了地方行政組織,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改變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錢穆說: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這不僅節省國家開支,還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權的統治。據統計,隋初中央政府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于行政之經費,僅及南北朝時代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纾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此外,為确保隋朝長治久安,開皇三年(583),隋文帝還命刑部尚書蘇威、禮部尚書牛弘等制成《開皇律》。《開皇律》廢除了一些酷刑,并規定人民若有枉屈,可以依級上告直至中央。而且各地判決死罪也必須經過中央決定,地方不得擅自處理。顯然,《開皇律》要比秦以來的法律開明得多。隋文帝有時卻有法不依,以權代法,法律能否得到認真的實就又要依賴于賢臣的忠心輔佐了。如:隋文帝曾經禁止使用不合标準的錢币,可是有人竟違其禁令,拿次币換好币。隋文帝得知後勃然大怒,急令斬之,刑部侍郎趙綽進谏:“此人當坐杖,殺之非法”。隋文帝仍堅持己見,治書侍禦史柳或複上奏勸谏,終于使隋文帝依法撤銷其殺人的旨令。在隋文帝統治前期,請如此類事例甚多。這些智囊人物“同心協,政刑大小,帝無不與之謀議,然後行之。故革命數年,天下稱平”。

隋文帝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對削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的作用。

經濟

隋文帝楊堅自立國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标,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确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于是在開皇五年(585),即大索貌閱,并接納尚書左仆射高颎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隐瞞戶籍之積弊。

五铢錢

五铢錢

隋文帝在經濟上也實行了一些極為有利的措施。首先是革除弊端。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士家大族壟斷了一切,他們隐匿了大量的戶口,既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國家的賦稅收入。針對這些,隋文帝進行了戶籍整理,并采納了賢相高颎提出的“輸(租賦)籍(戶籍)之法”。即由政府制作”輸籍定樣”,令州縣依樣确定戶等上下,每年檢查一次,百姓按其規定的數額來納稅,有效地打擊了世家大族的經濟力量和政治特權,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唐代理财家杜佑,曾給予此項措施以高度的評價:“隋代之盛,其由于斯。”

其次是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想。開皇初,面對南北朝以來賦稅有增無已的狀況,民部尚書蘇威提出應“減賦役,務從輕典”。隋文帝便下今采納北朝時賦役最輕的北齊法。在此基礎上,隋文帝又曾多次下令減免賦稅。同時,隋文帝還下令将服役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每年服役期限由一個月減為二十天,調絹由一匹改為兩丈,并規定不服役者可以納庸代役,丁男五十可免役收庸。隋文帝的此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

再次是興修水利事業。繼戰亂之後建立起來的隋初是水利荒廢,漕運堵塞。開皇初,都官尚書元晖“奏請開引杜陽水灌溉三畤原”,隋文帝欣然采納,于是“鹵之地數千頃,民賴其利”。工部尚書于仲文又提出:“請決渭水,開漕渠”。隋文帝便讓他負責此項工程,以後又曾命太子左庶宇文恺繼任此事,到開皇四年(584)“自大興城東至漁關三百餘裡,名曰‘通’,漕運通利,關内賴之”。灌溉的推廣、漕運的硫通,給隋朝的農業生産帶來了保障和生機。最後是厲行節儉。随着時間的推移,皇宮的生活日漸奢侈。蘇成見宮中以銀為慢鈎因盛陳節儉之美以谕上,隋文帝便然下令,“雕飾舊物,悉命除毀”。并身體力行,“居處服玩,務存節儉”。隋文帝的行動可以影響整個官僚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鋪張浪費,增加了國庫積蓄。

文化

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鑒于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開皇三年(583),下诏求天下之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北史》雲:“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隋朝建立之後,政治經濟穩定,開始重視國家藏書管理工作,隋朝初期就開始從民間收集圖書,以後相繼出現了三次民間征書活動,這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藏書量,加之隋朝統治者愛好藏書,隋朝的藏書形成古代藏書的鼎盛。隋朝不僅圖書多,圖書典藏制度也得到了發展和完善。隋朝藏書之多加大了藏書管理要求,隋朝建立專門的國家管理機構,負責藏書管理事宜,并且對藏書進行編撰和修訂,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當時重要的國家藏書機構有:嘉則殿、秘書省、修文殿和觀文殿,前兩個藏書機構主要位于京師,後兩個藏書機構位于東都,京師和東都是當時主要藏書地點。嘉則殿建立時間最早,隋朝主要皇家藏書都在嘉則殿裡面收集,因此嘉則殿的書籍主要供皇家人員閱覽。秘書省在隋朝的地位相當高,并且作為隋朝五省之一的秘書省是統治者專門管理圖書典藏的部門。隋文帝很重視秘書省。另外,隋朝很多典籍在嘉則殿、秘書省、修文殿和觀文殿收藏的同時,也分别在省和府有收藏。隋文帝在藏書的整理上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秘書省,負責藏書的整理校勘工作。隋朝初年就已經開始了圖書校勘整理工作,其後的每一年從未停止過對圖書進行纂集、編目。所有的圖書收藏形成一定的體系,圖書體系化的編目,以及對圖書的校正,是隋朝圖書事業重要的特點。在藏書整理和收集的同時,隋文帝也加強了對藏書的修編工作。在戰争中所得圖書大量遭到損壞,民間圖書更是如此,特别是時間比較久的古籍,損壞更加嚴重。隋朝剛建立之時,統治者為了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組織專人修編史書,隋文帝剛即位,便命魏收等修魏史,成立了專門的修書機構(修書官),由秘書省直接監管。修書官由著名的文人兼任,例如牛弘和許善心,在任職期間修編了大量的圖書。 

隋文帝時建立起一整套相當完備的行政管理機構,改革選官制度,确立科舉制度。為明全國教化,恢複華夏文化之正統,下诏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科舉制度萌發于南北朝。為廣置人才,隋文帝于開皇七年(587),正式設立分科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科舉制度的采用,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階級關系變動的結果。自從北魏以來,随着農業生産的發展,庶族地主階級經濟也相應得到發展,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科舉制度有利于選拔人才,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對于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口

根據學者通典記載,隋朝接受北周禅讓,開皇元年(581),全國戶口399萬戶。開皇5年滅陳新收50萬戶,至大業5年,人口達890萬戶,淨增約490萬戶。

科技

隋朝存在曆史雖短,卻湧現出一大批科技專家,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涵蓋了天文、曆法 、建築、 數學、冶金、醫學、食品、紡織等多個領域。 

社會

隋朝開皇時期, 全國安甯,社會富足,南北民衆得以休息,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也為曆史所罕見,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能看得出開皇之治的成就。

軍事

隋朝建立後改革了府兵制。府兵制為古代兵制之一。隋文帝對府兵制度的改革,要點是府兵的組織系統和兵役制度兩個方面。當府兵者除保留軍籍外,還同其家屬編入州縣戶籍,與民戶一樣申請土地。平時生産,每年輪番到京城擔任守衛,戰時打仗。府兵家屬不再跟随府兵調動而流寓無定,有利于社會生活安定和增加生産,這種“寓兵于農”的制度,使府兵制得到了鞏固和擴大,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隋代府兵制創立以後,規定三年一揀點以補充缺額,服役年歲為二十一至五十九歲。府兵本身是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則須自備。凡出兵征防須由朝廷命将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沖府将領勘合後,才得發兵。戰争結束後則兵散于府,将歸于朝。這樣,将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南北朝時期,突厥人作為北方最主要的一個遊牧民族,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内地。北周時期,楊堅一直采取和親政策,緩和雙邊關系。開皇三年(583),突厥大舉南侵,隋文帝派兵将其擊敗,并大修長城加強防禦。後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促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此後,戰敗的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發展稱雄西域(後在唐高宗時被唐朝消滅),東突厥則受到了隋朝的控制(後在隋末大亂中再次崛起,空前強大”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後被唐太宗消滅),中國北方邊境逐漸穩定。

隋朝初年,在南方還存在有西梁和陳兩個政權。西梁雖然以南朝正統自居,與陳朝對立,但地少國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國。開皇七年(587),隋文帝召西梁皇帝蕭琮入朝,廢之并吞西梁,由此完全做好了南下統一全國的準備。

開皇八年(588),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帥,起兵南下攻陳。開皇九年(589),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情急之下帶着兩個愛妃躲藏到一口枯井中,後來被俘。至此,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以後中國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朝結束。 

民族

隋文帝楊堅在民族關系及外交政策上,以抵禦為主,征讨為輔,先後對外作戰,隋朝的軍隊殲滅和重創了吐谷渾、契丹、高句麗等國,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在打完仗之後,隋文帝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都注重安撫,注重收攏人心。隋文帝對周邊各民族政權,盡可能使他們臣服,維護國家安定。

隋文帝利用挑撥分化和軍事打擊,使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内附,上隋文帝尊号“聖人莫緣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意指聖賢的、富厚的君主。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

外交

隋文帝在對外交往上,秉持一種以德服人的觀念。在他看來,各藩屬國定期來朝,宗藩和平相處,是最理想的一種天朝政治秩序。當然,有時也難免會使用戰争的手段,不過,那也隻是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要徹底擊滅。隋文帝統一中國後,迅速成為東亞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同時也加強了與東鄰日本和朝鮮三國的交往。由于日本的倔犟,雙方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争,但這并沒有過多地影響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日本遣隋使到達長安,回國後隋文帝派人訪問其國民俗。這可見兩國的交往情況之一斑。

隋朝與高句麗結成君臣關系,因為高句麗勢力較弱,為了自我保護,遂采取“事奉大國”的策略,與隋結成君臣關系。隋文帝在處理高句麗問題的态度上體現了他比較務實、比較理智的政治作風。

主要影響

隋文帝開皇時期的一系列措施:三省六部制、開皇律、州縣兩級制、均田制、大運河、科舉制度、長安城、洛陽城、義倉的創立,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

隋文帝建立的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隋文帝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于唐朝的體制有着直接的影響。還有度量衡統一的影響,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後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朝首都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以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評價

開皇之治,是長期分裂後出現的短期繁榮,它是由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雙方一緻努力得來的。而繼任者不察民情,不恤政事,橫征暴斂,開皇之治就隻能成為過眼雲煙,不可能長久維系。 

《隋書》評價“開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廪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衆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