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錢币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币博物館

以展示錢币為主要目的的專題博物館
古錢币博物館設在複建的清代真武廟内,展出“中國曆代貨币系列”,從最早的貝币、布币、鬼臉錢,到曆代的銅币,清代的銀票,民國的紙币等。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錢币種類繁多,形狀有刀形、方形、圓形,質地有金、銀、銅、陶、紙;而且每一枚小小的錢币都凝結着豐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當時的社會生活及政治變革,每一次币制的變化無不影響曆史的進程。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
  •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 門票價格:
  • 中文名稱:北京古代錢币博物館
  • 所在地:中國北京市
  • 地點:北京東二環中路
  • 竣工時間:1993年10月
  • 館藏精品:宇航、古玉、錢币、蜜蜂世界燕都遺址
  • 場館活動:收藏、展覽和全國錢币交易
  • 票價:20

基本内容

北京古代錢币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北二環中路,德勝門箭樓下。由德勝門箭樓和真武廟兩部分組成。是一座以展示錢币為主要目的的專題博物館,主要進行收藏、展覽和全國錢币交易活動。1993年10月建成。

德勝門箭樓始建于明正統初年,曾是明清京師九門城防建築之一,距今已有500馀年的曆史。城樓灰牆綠瓦,通高31.9米,磚木結構,前樓後廈,上下四層,設有箭窗82個。樓内梁、柱、枋、頭拱均飾以彩繪。樓上常年展出“北京城門城垣展”。

此外,館内還辟有古錢币交流市場,觀衆可在此購買、交換錢币,還可請專家鑒定真僞、品相等。該館現已成為錢币愛好者從事研究和收藏交換的場所,是京城百姓了解錢币知識、參與集币活動的窗口。

參觀信息

單位地址:乘車路線:公交車5、27、44、55、315、345、380、815、919路德勝門站下,地鐵積水潭站下。

開放時間:9:00――16:00(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成人20元,學生10元,北京市中小學生和北京市老年證免費參觀

曆史沿革

德勝門箭樓,是明清北京内城保存至今的兩座箭樓之一。在曆史上素有軍門之稱,是京師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民族英雄于謙保衛北京,德勝門外是主要戰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由這裡勝利進入北京城。德勝門箭樓雄踞于高大的城台之上,通高31.9米,面闊七間,重檐歇山頂,前樓後廈,上下四層,開箭窗八十二個,作為射擊的窗孔。

1979年8月,德勝門箭樓被公布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0年修葺一新,迎候廣大來賓。

1993年,由國家出資,在德勝門甕城内複建了真武廟,并在此成立了北京古代錢币博物館。它是北京地區唯一一家對外開放的錢币類專業博物館。長年展出中國曆代貨币,并配有臨時性展覽,是錢币界研究、收藏和交流的理想活動場所。

館藏展示

銅獸

青銅的訴說--保利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是由保利集團投資興辦的。自商至唐的青銅器展品是博物館最大的特點。該館還展出了保利集團從香港重金購回的圓明園三件國寶--銅獸。本片表現了展品的形美、紋美及獨特的價值。

這些銅獸首是乾隆年間,由專為皇帝服務的宮廷造辦處工匠們精心制作,動物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是一鑿一鑿鍛打而成,清晰逼真,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設計者是郎世甯等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因此造型帶有諸多西方藝術特色,成為融彙東西方文化的藝術珍品。

其中,虎首銅像與中國傳統虎的造型大相徑庭,如果不是額頭上的"王"字,大家都會誤以為是獅子。專家說,隻有中國才把老虎尊為百獸之王,因此這件虎首銅像中西合璧的意義更為典型。

銅獸首以宮廷專用合金銅為材料,内含諸多貴重金屬,與北京故宮、頤和園陳列的銅鶴等所用銅相同,顔色深沉,内蘊精光,曆經風雨而不蝕,也堪稱一絕。

同時展出的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14尊南北朝佛像,價值也不亞于四大銅獸首,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巅峰期的代表作。

原始貝币

原始貝币産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币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币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币光潔美觀,小巧玲珑,堅固耐磨,便于攜帶,這類海币主要出産于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産生,标志着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币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戰國圓形方孔币

戰國·燕國"明四"圓形方孔錢,直徑29mm,重4.6克,是品"明四"方孔圓錢,背平素,邊緣有範線溢銅,鑄造較為粗糙。

"明四"錢是燕鑄方孔錢中外徑和重量最大者,也是燕鑄币中最為罕見之品,被列為古錢币珍品之一,極美品。

三國貨币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币制複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币,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铢

蜀鑄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币

史書關于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铢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别魏晉铢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于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貨币。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铢剪成小錢,風行一時,并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铢。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铢,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铢,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铢",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铢,"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铢,以一當十,陳宣帝鑄太和五铢,此泉篆文勻稱瑰麗、制作絕妙,居南朝泉品之冠軍。西魏鑄永安五铢,北周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巅峰。

隋唐貨币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铢為統一法定貨币,隋五铢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兇"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铢,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铢兩貨币的曆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币。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并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範。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币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别衆多。

唐高宗時(幹封元年(公元666年)),由于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幹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于幹元元年,新鑄幹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幹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曆元寶,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此二泉常出土于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地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于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号。于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兖、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鹹通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五代十國貨币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局面。朱溫滅唐,改國号為梁、遷都汴京、建元開平。傳世有開平元寶,開平通寶各一枚。

後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間(公元926-930)鑄天成元寶,仿模開元,而精美不及。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貸不足,财用匮乏,鑄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今凡天福元寶多為私鑄質量很差。

後漢鑄錢以"漢元通寶"改名,形制全仿開元,唯"漢"字不同,因此,實際上是一種改範錢。存世少見。

後周太祖郭威建元廣順(951-953)于柴榮顯德二年(955),廢天下寺院3336所,取銅鑄"周元通寶"。

五代戰亂,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建号鑄錢,以廣财用,前後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幹德、鹹德、廣政、大蜀等,許多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于公元937年建國大齊,鑄"大齊通寶",世僅二枚,後改稱"大唐",鑄保大,永通泉貸,唐國與大唐通寶,存世均不多見。楚馬殷占據湘楚大地,鑄有天策符寶銅鐵錢,幹封泉寶鉛鐵錢,幹元重寶大鐵錢,小銅錢,開元銅錢等。

南漢曾鑄幹亨重寶鉛、鐵錢及幹亨通寶銅錢,後者極為罕見。閩王氏政權在此期間鑄開元背"閩"大小鉛錢及永隆通寶鉛鐵錢。天德重寶銅鐵錢也由閩王所鑄。縱觀五代十國貨币,以鉛、鐵為主,劣币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兩宋貨币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自此中國又恢複了基本統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經濟上明顯得以恢複。

兩宋的币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币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币開始正式産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币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錢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号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币較以前最大的區别在于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禦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币書法藝術的颠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欽宗共九朝,曆時168年,鑄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鹹平、天聖、明道、景佑、皇宋、康定、慶曆、至和、嘉佑、治平、熙甯、元佑、紹聖、元豐、元符、聖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種貨币,南宋之初,繼承了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且成對錢,之後基本上在書體上變化較少,但增加紀年、紀監、且鑄錢質量日益低下,毛砂錢,大錢時有出現。

南宋曆經高宗、孝宗、光宗、甯宗、理宗、度宗等朝,曆時153年,鑄有建炎、紹興、隆興、幹道、淳熙、紹熙、慶元、嘉仄、開禧、嘉定、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鹹淳十九種年号銅鐵錢。

元代貨币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币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采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币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铢兩貨币。蒙古人過去遊牧時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換辦法,采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産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币,如"大朝通寶"争、銅币。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币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币。至元之後,鑄造了許多漢文、或蒙文或蒙漢文的銅錢。有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冶、仄定、至順、元統、至正等元寶、通寶銅錢,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數量很少,很難遇見。

明代貨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為政,并自鑄貨币,俨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現,鑄造的貨币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陳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币制以紙币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征,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币,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祯等貨币。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清代貨币

清朝币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錢,小數用錢,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滿人在入關之前,便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國稱帝;年号天命,鑄漢文與滿文天命錢。以後以常名鑄錢,自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鑄造了數以億計的制錢。清錢的另一個特征是,雖然正面錢文一緻,但背面以滿文區别各地鑄局。因時,因地、因銅料與技術不一,就産生多寡不一,版别複雜的特點,清錢第三個特點,因時代近,入土較少,大多流傳于世,但曆經幾十年溶銷,收繳、數量日漸少,不象唐宋錢,時有出土,近年來,清錢日受收藏家重視。

太平天國錢币

清末,由于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義軍所鑄貨币,至今流傳下來的時可見到,但由于時期不同,鑄地不同,許多珍稀版别,也隻能望拓興歎。

太平天國錢币的顯着特點是:

1、錢稱"聖寶",有别于曆代錢币。

2、錢币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标志。

3、錢文分書于正反兩面。

附近景點

八達嶺長城;頤和園;北京故宮;天安門廣場;香山公園;北京景山公園;北海;天壇;北海公園;北京世界公園;十三陵;京東石林峽;大觀園;北京動物園;雙龍峽;紅螺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