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觀

作壁上觀

漢語成語
作壁上觀(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記·項羽本紀》。“作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在一旁觀望,不給予幫助。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含貶義。[1]
  • 中文名:作壁上觀
  • 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
  • 近義詞: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 反義詞:見義勇為、拔刀相助
  • 用法:貶義,謂語

成語出處

及楚擊秦,諸将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懦恐。(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諸将皆從壁上觀”後來演化為成語“作壁上觀”。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由于朝廷荒淫無道,百姓生活悲慘,天下大亂。項羽與叔父項梁不堪忍受這種局面,率兵起義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複國,與楚王結盟反秦。

項梁接連取勝,秦二世急遣大将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于巨鹿。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将,項羽為副将,率師援趙。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隻等着秦趙兩敗俱傷時,才出擊。項羽幾次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宋義甚至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你則不如我。”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并報告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将。

項羽率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把鍋砸碎,把船鑿沉,意思是不給自己留退路),每人隻發三天幹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各地援趙部隊已有十幾支,隻是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楚軍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在自己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楚軍獲得了大勝,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成語寓意

故事中宋義為避秦軍鋒芒,保存實力而想“坐山觀虎鬥”,殊不知這種“隔岸觀火”的計謀并不适合實力懸殊的秦軍與趙軍。很多人都有這種看熱鬧的心理,兩人打架,邊上有看熱鬧的;一群人忙碌地做事,旁邊也有什麼不做看熱鬧的。人們要有樂于助人的精神,隻有去幫助别人,别人在你危險的時候才會幫你。項羽弑将殺敵,破釜沉舟後舉得勝利,告訴人們遇事應當機立斷,不要失去恰當的機會。切忌黃鶴樓上看翻船,否則日後定會後悔。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作壁上觀”比喻坐觀成敗,不肯出力幫助争鬥者中的一方。多用于别人需要幫助或有兩方的人相争的場合。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多含貶義。

運用示例

清·魏秀仁《花月痕》五〇回:“可笑當事的人,尚複唯唯諾諾,粉飾升平,袖手作壁上觀。”近代·魯迅《兩地書·七》:“我以為對于校長主張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複雜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觀的。”現代·梁實秋《雅舍小品·狗》:“罵的是狗;用的是讓我所能聽懂的語言。那弦外之音是:‘我已盡了管束之責了,你如果被狗吃掉奠要怪我。’然後他就像是在羅馬劇場裡看基督徒被猛獸撲食似地作壁上觀。”現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二章:“官軍與李自成一旦交戰,文富無路效力,隻好作壁上觀了。”

成語辨析

作壁上觀—袖手旁觀

兩者都比喻從旁觀望,不予幫助。常可相通。區别在于:用法不盡相同。“袖手旁觀”常作狀語,“作壁上觀”一般不作。“作壁上觀”前面可加上“袖手”;“袖手旁觀”當然不能。“作壁上觀”的原義,跟“袖手旁觀”有較明顯的區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