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

辯證法

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辯證法(dialectics),即辯證的方法,是西方哲學的專有名詞之一,出自希臘語δνaλεxειx τέχνη,即語言的藝術,一般所認為是指對邏輯過程的抽象,即對語詞,推理,描述,概念,解釋過程的研究。
    中文名:辯證法 英文名:dialectics 類别:哲學 出處:希臘語“dialego” 釋義:思辯與實證相統一的方法

緣起

公元前 6世紀,在古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一些哲學家圍繞各種哲學命題進行了争論,産生了辯論的方法。

哲學家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均使用“辯證法”這個詞語,但在不同哲學家那裡,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同的。

辯證法,有的指一切真實存在的科學,有的指或然意見的科學,有的指邏輯,有的指世界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哲學思想。釋義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于對立統一、鬥争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辯證法一詞,出自希臘語“dialego”,傳入中國,與中華道根思想文化相合,擴大增強其内核。辯證法一詞原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辯證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

現代漢語解釋

【辯證法】拼音:biànzhèngfǎ

解釋:①關于事物矛盾的運動、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的哲學學說。它是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為事物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鬥争所引起的。②特指唯物辯證法。

發展曆程

辯證法(dialectics)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法”一詞源于古希臘文δνaλεxειx╰(τέχνη),意為進行談話的藝術,由δνaλ廹yσμxι(我談話、我發議論)演化而來,原意是指在辯論中揭露對方議論中的矛盾并克服這些矛盾的方法。

“辯證法”這個術語,在哲學史上曾在各種不同意義上被使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哲學家那裡,有不同的含義。

而其中的辯證法三大規律為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這三個辯證法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

希臘概念

古希臘哲學中的辯證法概念

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奴隸制城邦形成時期,一些哲學家圍繞世界的本原問題進行了争論,産生了辯論的方法。愛利亞學派的芝諾認為存在是"不動的","隻有唯一不動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如果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和運動就會陷入矛盾,承認"多"的存在,就會陷入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矛盾。為此他作了"飛矢不動"的論證,把有限與無限、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加以割裂,誇大運動的間斷性,否認運動的不間斷性,從而否認了運動。但這一論證在客觀上卻接觸到了運動本身所包含的間斷性與不間斷性的矛盾,原則上假設了空間與時間是可以無限分割的。

芝諾的其他論證,也采用類似的方法。他的論辯方法也就是最初意義的"辯證法"。所以,亞裡士多德稱芝諾是"辯證法的創立者"。G.W.F.黑格爾在談到愛利亞學派時也說:"我們在這裡發現辯證法的起始,這就是說,思想在概念裡的純粹運動的起始,......并且我們發現客觀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真正的辯證法)"(《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第253頁)。芝諾的辯證法有兩方面的含義:①思維自身的矛盾運動和這種運動對于對象自身矛盾的接觸;②通過揭露對方論點中的矛盾而探求問題的方法。。

德國概念

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法概念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曆史所顯示的辯證性質,為德國古典哲學家對辯證法的探讨提供了條件,辯證法的含義也日益豐富起來。在康德哲學中,辯證法主要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即"純粹理性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辯證法"。I.康德認為,當人們運用有限的範疇去把握"世界"時便會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這種矛盾,不是可以糾正的邏輯錯誤,也不是來自于感覺經驗中的假象,而是理性在進行認識活動時必然産生的假象,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辯證法概念的含義,他不隻是把辯證法看作一種思維方法,同時認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現象的普遍原則,是一種宇宙觀。他繼承了哲學史上關于辯證法是揭露對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時在概念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中進一步闡明了所謂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的矛盾,并把這種矛盾視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概念

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發展愈益揭露出自然界的辯證性質,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也使社會曆史運動的辯證法更加顯露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他們把辯證法看作客觀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規律,把思維中的辯證法視為客觀規律在人的頭腦中的自覺反映,指明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論證了辯證法的規律是來源于客觀現實,而不是來自主觀精神或絕對觀念。從而使"辯證法"概念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獲得了真正科學的内容,使"辯證法"在曆史發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學的形态。

馬克思主義認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礎上關于發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給辯證法下了科學的定義: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辯證法在曆史發展中經曆了3種基本形式,即:古代樸素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現代唯物辯證法。

古代樸素辯證法

辯證法曆史發展中的最初形式。它與古代社會的生産水平相适應,是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所産生的一種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

中國古代辯證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早在公元前11世紀,人們在同自然作鬥争的豐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早期的陰陽學說,用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來說明天地萬物的産生和變化。這種學說認為,天文氣象、時令變化是由陰陽二氣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一切世事的變化都與陰陽二氣這兩個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開。

特别是僅有5000餘字的《老子》,完美而簡練的诠釋了中國古代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其曆史影響意義深遠。在西方哲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仍然不朽而璀璨。在關于對立面相互關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諸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以及"物極必反"這樣一些傳誦千古的辯證箴言。這些關于對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思想、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發展變化的思想,都是以樸素的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法的猜測。

希臘古代辯證法

歐洲古希臘哲學中,也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恩格斯曾說古希臘的哲學家都是天生的自發的辯證論者。列甯稱公元前6世紀的赫拉克利特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以樸素的形式提出并說明了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他說:"統一物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為兩半時,這兩個對立面就顯露出來了。

"他還從自然領域到社會領域,列舉了諸如日與夜、饑與飽、疾病與健康、冷與熱、幹與濕、存在與非存在、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戰争與和平等現象,說明統一物之分為兩個對立面乃是普遍現象,把這種對于對立面的認識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并作為一個新的發現而引以自豪。

他還以"疾病使健康舒服,壞使好舒服,餓使飽舒服,疲勞使休息舒服",沒有非正義"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等說法,表達了他關于對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他說:"在我們身上,生與死,醒與夢,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後者變化了,就成為前者,前者再變化,又成為後者。"這些話表達了對立面是互相轉化的思想。

德國古典哲學的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法

這一形式的辯證法以黑格爾為代表,是辯證法發展的第二個曆史形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之一。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已經從搜集材料階段過渡到整理材料階段,人們對自然界各個部分的認識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各個領域分門别類的研究導緻了科學上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在天文學方面,出現了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在地質學方面,出現了用發展的觀點說明地球的成因和曆史演變的理論;在化學方面,燃素說已被關于燃燒和氧化過程的學說所取代;在生物學方面,出現了不同形式的生物進化學說。

康德費希特謝林的辯證法思想

康德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者,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人的理性思維發生矛盾的必然性,他所提出的關于理性思維的"二律背反",對于揭示和探讨思維的辯證結構及其矛盾運動,對于推動辯證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主觀唯心主義者J.G.費希特一方面發展了康德的唯心主義,另一方面又繼續研究了辯證法思想,他以唯心主義的形式制定了他的哲學的基本公式:"自我"建立自身,又建立"非我",最後達到"自我"和"非我"的統一(見自我與非我)。

他認為,"自我"和"非我"是互相排斥的,但它們又是互相制約的,"對立的東西應當統一起來",通過"它們彼此互相限制"而得到統一。在費希特看來,"自我"和"非我"的矛盾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自我"本身和整個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這實際上揭示了矛盾是發展源泉的辯證法思想。他在關于"自我"設立"非我"以及克服"非我"而實現統一的論述中,闡發了"自我"這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思想。

馬克思主義現代唯物辯證法

即唯物辯證法,是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形态的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中的第三個曆史形态。它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産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與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根本區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和無産階級鬥争的曆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發展的優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内核",剝去了它的神秘形式,創立了唯物辯證法,從而在人類認識史上實現了空前的變革。

恩格斯說:"辯證法在黑格爾看來應當是'思想的自我發展',因為事物的辯證法隻是它的反光。而實際上,我們頭腦中的辯證法隻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進行的、并服從于辯證形式的現實發展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203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反複論證了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曆史中抽象出來的。

基本内容

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對立雙方的統一和鬥争是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态,即量變和質變以及它們之間的内在聯系和規律性;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發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進運動。同時,唯物辯證法還有諸多範疇,例如本質與現象、内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客觀事物自身的本質關系的反映,它們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聯系;人們借助這些範疇能正确地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聯系。

唯物辯證法作為客觀辯證法的反映,是由上述基本規律和諸多範疇按其内在聯系而組成的科學體系。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列甯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确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列甯全集》第38卷,第241頁)。毛澤東也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貫穿于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其他規律和範疇則是對立統一規律在不同方面的展開和表現形式。

唯物辯證法的範疇是對事物現象間最普遍的辯證關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辯證法的諸多範疇雖然反映現實的方面和側重點不同,但又都是對事物、現象的本質聯系即辯證聯系的再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内容即對立統一關系的概括。因此,對立統一的基本觀點成了正确理解辯證法其他規律和所有範疇的"鑰匙"。另一方面,辯證法的其他規律和諸多範疇又都具有對立統一規律容納不了的各自的獨特的内容,是全面把握事物、現象間的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形式。

唯物辯證法眼中的新舊事物

唯物辯證法認為,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舊事物則是那些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日趨滅亡的東西。

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标準,隻能是看這個事物是不是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這個标準是客觀的,不是主觀任意确定的。識别一個事物是不是新事物,必須從本質上,而不是從形式上或表面上看問題,必須把它同具體的曆史條件聯系起來考察,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以時間、條件、地點為轉移,才能辨别清楚。

一、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這樣的新事物一經出現,就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它成長壯大。

②新事物優越于舊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新事物是在否定舊事物的基礎上産生的,它克服了舊事物中一切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一口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總之,新事物在和舊事物的鬥争中,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整個世界的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戰勝舊事物的過程。

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因此,我們說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新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這并不是說,新事物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相反,它的成長一般都要經曆艱難曲折的過程。

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

①新事物在開始時都是比較弱小的,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而與其對立的舊事物則還保持着較為強大的力量,處于支配的地位。

②舊事物為了維持其自身的主導地位,總要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它成長壯大。

③社會領域中的新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還有經驗不足的問題。

然而,隻要是新事物,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失敗,都是暫時的,最終必定犷勝利。事物發展的道路雖然籠曲折的,但發展的總趨勢則是前進的,是在前進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進。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就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特點

(1)聯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間聯系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2)運動和發展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和發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發展的實質;要以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

(3)規律

規律;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識和利用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

(4)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确對待矛盾的前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

内因和外因;堅持内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7)量變和質變

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适度原則。

(8)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9)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用好用足"以降求升、以減謀增"的辯證法

為市場主體減負,真金白銀的支持固然重要,優化營商環境同樣必不可少。當前,“放管服”改革正往縱深推進,線下“一窗綜辦”、線上“一網通辦”逐漸成為标配。中央和地方都在探索,壓減不必要的審批,拆掉不合理的門檻,簡化來回跑的手續,向科技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率、向改革要效率。既讓市場主體知道發展“有門路”“門在哪”,又讓他們不為“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所困,辦事更順心,經營更舒心,發展更安心。

當前,世界正在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中國選擇以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站在曆史正确的一邊,并推動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擴大對内對外開放,對各類市場主體降門檻,正是促進大循環、暢通雙循環的應有之義,也是不斷做大蛋糕、共同推動世界經濟複蘇的建設性舉措。

以降求升、以減謀增,既是應時之舉,更是長遠之策。運用好“升與降”“增與減”辯證法的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化危為機,赢得主動,不斷開創出發展新局面。

上一篇:紫砂鍋

下一篇:教育法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