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三大規律

辯證法三大規律

哲學術語
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三大基本規律[1]。這個三辯證法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彼此之間的聯系是一分為二的關系。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将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産物。
    中文名:辯證法三大規律 外文名: 定義: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 提出者:恩格斯 應用學科:哲學 适用領域範圍:唯物辯證

基本介紹

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産物。盡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緻,因此它們都是具有極限真理的客觀規律。

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彼此之間的聯系是一分為二的關系。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用邏輯關系圖表示,是這樣的形式:

┌量變質變規律——變化規律:内部變化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

(核心規律)└肯定否定規律——發展規律:外部過程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規律内部,屬于發展的連續性具有的客觀規律。

從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學證明中我們看到,對立統一規律表現得最突出,其次是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存在不存在呢?我們說,這個規律在哲學證明中也體現出來了,但是很不明顯。

衆所周知,現實中的矛盾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具有直觀性的矛盾現象,此時矛盾雙方處在可以感知到的認識層次上。一種是必須通過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們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對于辯證法的規律來說,主要揭示出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點,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觀性的矛盾現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質自身内部的矛盾兩方面。這就是哲學規律具有的特點,上升到本質高度把握客觀存在的現象聯系。

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基本規律、核心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其他兩個規律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展開形式。因此,三者之間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一分為二的關系。

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從認識層次角度上講,辯證法三大規律中,量變質變規律處在最外層,人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因為它是以統一體的變化形式存在的客觀規律。其次是對立統一規律,它需要人們進行觀察和分析,因為它的認識深度從統一體外部上升到統一體内部的矛盾。

對立統一規律比量變質變規律深入一層,相對來講,量變質變規律的特點如果相當于認識中的直觀性的話,那麼對立統一規律的特點就是相當于認識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點則是相當于認識中的間接性,按照康德的劃分方法,它們三者依次相當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規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點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運動的本質。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理解和認識上都具有很高的難度。

對立統一

又稱對立面的統一和鬥争的規律。它揭示了客觀存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等)具有的特點,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推動事物發展。

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涵義。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系。即矛盾是事物統一體内部的對立因素之間的關系。

(2)矛盾的基本屬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②矛盾的鬥争性是指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離。

(3)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的辯證關系。

①同一性要受鬥争性的制約,矛盾雙方的共存依靠鬥争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要靠鬥争來實現。

②鬥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同一性規定和制約着鬥争的形式、規模和範圍。

③同一性與鬥争性互相聯結不可分割。

(4)矛盾同一性和鬥争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A.理論意義(辯證認識的實質)

①所謂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别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②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避免形而上學思想方法的絕對化和片面性。

③對任何問題都要辯證地思考,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多角度地或從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維,“換位思考”,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B.實踐意義(同一性和鬥争性相互制約的原理是我們制定戰略策略的理論基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②我們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兩個方面,既要重視鬥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調和和妥協,進而解決矛盾。

③黨的十七大深入系統闡述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以及“堅持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理念,正是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辯證關系的典範。

2.矛盾及其同一性和鬥争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原理

(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鬥争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是指矛盾着的對立面又鬥争、又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構成了事物的發展。

(2)同一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矛盾雙方的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

雙方形成矛盾統一體,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②矛盾雙方的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包含。

矛盾雙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③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

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定着事物發展的方向,構成了事物的自我發展。

(3)鬥争性對于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促進事物的量變。

鬥争性使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引起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為質變準備條件。

②實現事物的質變。

當矛盾雙方力量發展達到了極限,鬥争性則突破極限,使舊的統一體分解,新事物産生。

(4)全面把握同一性和鬥争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要意義。

①鬥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屬性,矛盾對事物發展的作用隻有在兩者的結合中才能實現。

②鬥争性和同一性在矛盾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條件下具有不同作用。有時同一性起主要作用,有時鬥争性起主要作用。

③事物的發展既“相反相成”,又“相輔相成”。要自覺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發展。

(5)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原理指導實踐,正确把握和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

①和諧包含着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思想,強調矛盾的同一性。

②和諧并不否認矛盾的鬥争性的作用。和諧并不意味着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和諧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實現的。

③和諧的本質就在于協調差異,化解沖突,創造“雙赢”,促進發展。

3.矛盾轉化的原理

①矛盾推動事物發展是通過矛盾的轉化實現的。

②矛盾轉化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

③矛盾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④創造有利條件促使事物向進步的方向轉化是主體的任務。

⑤否認轉化,用凝固的觀點看事物是形而上學。不講條件空談轉化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4.内因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聯系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②内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

③它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重要哲學基礎。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涵義。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自有其特點。

③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種解決形式。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别、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①一般隻能通過個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②任何個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即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

③個别包括一般,一般不能完全包括個别。共性不能代替個性,個性具有共性容納不了的内容。

④一般和個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于不同的層次和範圍)。

(3)方法論意義。

這一原理是關于矛盾問題的精髓,它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又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①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事物不僅是把握現象,而是分析其内部的矛盾關系,分析事物矛盾内部的對立因素的關系和作用。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分析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發現事物發展的一般原因。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質。

③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僅是解決具體矛盾的出發點,而且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基礎。理論是從具體實踐中概括出來的共性,而具體實踐則表現為個性。

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6.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構成事物的多種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這就是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實質。

①一方面,它是有兩點的重點論(即辯證法的全面觀)。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隻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②一方面,它又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不要把兩者等量齊觀,更不能主次颠倒。

③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一的,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以重點論為補充。

堅持兩點論,反對形而上學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折衷主義均衡論。

質量互變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發展過程和狀态、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

1.涵義

①質――一事物區别于他事物的規定性;質通過屬性表現;把握質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起點。

②量――事物的規模、程度、運動速度的快慢、顔色深淺等可量化的規定性;把握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則是實踐活動的正确準則。

④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着的變化。

⑤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⑥量變和質變的區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2.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②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③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征。

④割裂量變質變辯證關系的兩種形而上學:“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

“激變論”――隻承認質變,否認量變;

“庸俗進化論”――隻承認量變,否認質變。

它們割裂了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否認了事物的發展。

3.方法論意義

(1)要堅持适度原則

由于量變隻有在一定的範圍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适度的原則。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來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隻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範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

物的飛躍和發展。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既然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依賴于量變,那麼在學習和實踐中就必須首先作艱苦的量的積累工作,要有腳踏實際,埋頭苦幹的精神,要一點一滴地做細小的事情,反對急于求成,立竿見影,拔苗助長,須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就好像開門,猛力推門門會反彈回來關上,隻有徐徐用力門才能開一樣。李澤厚說中國實現民主的途徑就和開門是一個道理,不能急躁,這就是适用了量變是質變必要準備的哲學道理。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日益”、“日損”都是量變的過程。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重視量的積累,有步驟、分階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标。正确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4)既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是規律性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趨勢,那麼,在進行量的積累時就要充滿必勝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變的漫長和艱辛而放棄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規律、相信質變必然會發生。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變過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堅持下來的,沒有信念、毅力常常會半途而廢,所以成功者畢竟不是多數。不僅量變的終點是有意義的,而且量變的過程也是有意義的,這意義的來源之一是質變的回溯。質變目标的回溯使量變過程的艱難困苦具有意義。

(5)既然質變能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那麼,在學習和實踐中就要高度重視質變,在量變達到能夠引起質變時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氣,敢于破舊立新的精神,把工作和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不要做滿足于微小進步的庸人。

發展是量變和質變、連續性和間斷性的辯證統一。鄧小平關于發展國民經濟“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量變質變規律的具體運用和體現;“循序漸進”、“不打無準備之仗”、“有備無患”、“防微杜漸”、“當機立斷”等等,都是量變質變規律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體體現。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在肯定否定規律中重點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解決什麼問題的?

①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

②辯證的否定是這個規律的核心。

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辯證的否定觀

(1)肯定和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其對立統一促使事物自身發展,由肯定階段進入否定階段。

(2)辯證的否定。

事物的發展是通過它自身的辯證否定實現的。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②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

③其實質是自我揚棄。

2.辯證的否定觀的方法論意義

辯證的否定觀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觀察分析一切問題的方法論原則。

(1)辯證的否定觀是新生事物不可戰勝原理的哲學依據。

新事物必然要戰勝舊事物,是由事物發展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

①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發展方向,是适應了未來的發展條件應運而生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舊事物則相反。

②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系來說,新事物之所以成為新事物,正是因其新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适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曆史條件。

③新生事物反映着社會進步的要求。就社會領域而言,新事物是社會中先進階級、人民群衆創造性活動的産物,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

所以,新事物在内容上比舊事物更豐富,在形态上比舊事物更高級,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拟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2)辯證的否定觀啟示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揚棄的分析方法。

①必須同時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看到肯定方面以把握事物的當前性質;看到否定方面以展望事物的發展前途。

②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避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

“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适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引自十七大報告)

對待外來文化,要有選擇地吸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膽吸取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時摒棄腐朽的東西。

3.否定之否定

①第一次否定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②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揚棄了片面性,繼承了合理性。實現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③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對立統一。這一規律啟示我們克服思想方法的絕對化和直線性。

從質量互變規律這個理論來看,人活着就是為了不停的追求質變,就像鳳凰涅磐,不同是這個重生得在死亡之前,亦活着的狀态進行。否定之否定規律經曆的全過程

總體上的描述

曆史有時常常跟人們開玩笑。作為辯證法三大規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它在辯證法發展史上經曆的過程恰恰與這一規律的本質完全吻合,真正體現出了“言行一緻、表裡如一”的特點。換句話說,在哲學史上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發展過程的特點就是否定之否定。具體說來,整個發展過程經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過程,這一特點與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具有的規定性恰好保持了一緻性。

根據否定之否定規律本身發展變化具有的特點,我們在分析這一規律經曆的三個不同階段時也将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順序進行,具體劃分的三個階段是:

一是肯定階段,它包括三個代表人物: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認識。

二是否定階段,它同樣包括三個代表人物:列甯、毛澤東、斯大林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認識。

三是否定之否定階段,這就是我們自身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認識,其特點是通過兩個實例:一個抽象實例和一個具體實例,重新确立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在辯證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

下面我們将上述三個階段的具體特點通過邏輯關系圖的形式描述出來:

┌黑格爾:提出規律和解釋規律

第一階段┼馬克思:理解規律和應用規律

└恩格斯:總結規律和解釋規律

┌列甯:從否定規律到肯定規律

第二階段┼毛澤東:從承認規律到否認規律

└斯大林:徹底否定這一規律

┌抽象實例:“1+1”的辯證運動過程

第三階段┤

└具體實例:社會發展全過程

現實中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作為辯證法的規律也不例外。當我們将否定之否定規律分為本質和形式兩個方面時,它們各自包含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其中這一規律的本質方面包含兩個層次,形式方面則表現為著名的三段式。具體内容是這樣的:

┌第一層次:内部否定,表現為矛盾運動過程

作為本質,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否定┤

└第二層次:外部否定,表現為矛盾運動結果

它的邏輯圖是這樣的:

正題反題(第一層次:相互矛盾,運動過程)

└—┬—┘

合題(第二層次:矛盾運動結果)

作為形式,它表現為三段式:正題——反題——合題,形成了一個否定一個的邏輯關系。具體說來,就是兩次否定,或兩個平行并列的否定過程。

由此看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本質和形式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本質是兩個層次的否定,具有層次關系在裡面;形式是前後并列的兩個否定過程,沒有層次關系在裡面。從層次角度出發,它們構成了本質和形式具有的“有”與“無”的對立統一關系。

我們知道,最早提出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人是辯證法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他在著名的《邏輯學》中闡述了辯證法的三個規律,其中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作為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展示在人們面前的。

-3-

馬克思深刻領會了黑格爾提出的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内涵,從本質和形式兩個方面把握住了這一規律,并把它直接應用到著名的《資本論》中,開端便是由“商品——貨币——資本”概念構成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運動過程。

恩格斯最早從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抽象和總結出辯證法的三個規律,他使辯證法的規律清晰化了。這是恩格斯在哲學理論上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他對否定之否定規律内涵的認識卻存在層次不高的缺陷,因為恩格斯是從黑格爾《邏輯學》的論述結構中把握住這一規律的,所以他對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認識沒有能夠上升到本質的高度,而是停留在它的形式上。抓住了三段式這一形式,忽視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本質:揭示出矛盾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具有的特點。這樣一來,恩格斯的認識偏離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真實内涵。

列甯在青年時代就對三段式的論述模式産生了極大的反感,認為這是黑格爾的遺迹,從而否認了這一規律的存在。後來經過認真的研究列甯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把它應用到連續發展過程中,提出了質的運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顯然,列甯也是從形式上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點。

由于形式上的運動表現在外部,是統一體或事物自身運動的特點,而本質的運動深入到矛盾雙方之中。當列甯從事物發展變化具有的連續性這一角度把握否定之否定規律時,就使這一規律的内涵變成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即螺旋式上升。從認識論角度上講,它使這一規律的内涵從本質高度下降到它的表面形式上。

斯大林堅持了列甯早期的觀點,認為三段式是黑格爾的遺迹,因此徹底否認了這個規律在哲學理論中的存在。

毛澤東剛開始撰寫哲學着作時沿用了恩格斯的觀點,堅持辯證法有三個規律的提法。以後在探讨辯證法三個規律之間的聯系時,毛澤東的觀點發生了變化。他先是提出用“肯定否定規律”取代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提法,顯然,這是試圖将辯證法規律統一在發展變化的一個過程内部進行的嘗試。後來索性回到斯大林的立場上,認為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之後,毛澤東最終将否定之否定規律與量變質變規律都作為哲學範疇看待起來,于是形成了“一個規律、諸多範疇”的理論觀點。一些學者抓住了毛澤東提出的“三個規律并列就是三元論”的提法,将毛澤東的辯證法稱作“一元論辯證法”。

我們通過“1+1”的哲學論證,得出了辯證運算式,結果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具有兩個層次的否定關系這一特點。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将“1+1”的哲學證明應用到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理論中之後,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完整過程。于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特點通過抽象的“1+1”和具體的社會發展變化全過程完整地反映出來,它以具體實例的形式證實這一規律在現實中确實存在,從而再次肯定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在辯證法理論上具有的重要地位。

以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哲學發展史上走過的曆程,它完全符合這一規律自身的特點:從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肯定)的發展變化過程。通過辯證運動的全過程之後,從形式上看它仿佛又回到了起點,然而,從本質上看卻與起點的認識具有了質的不同。開始提出這一規律時,對它的内涵沒有使用科學的概念加以規定,經過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之後,這一規律的内涵便具有了科學的概念,從沒有層次的混亂狀态前進到具有層次概念的清晰狀态,這就是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具有的特點,起點和終點雖然重合了,但是二者之間卻存在質的飛躍問題。通過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變化過程,人們就會對否定之否定規律本身的認識提升到科學性的高度,提升到本質的高度。而這一點,也正是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所在。

二第一階段:肯定時期的發展過程

從本質和形式的統一到分離

肯定時期的發展過程包括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提出,對這一規律具有的内容規定進行的解釋和說明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過程和理解程度。在這一階段裡認識過程的發展變化特點是:從本質和形式的統一到二者相互分離的變化過程。具體說來:

黑格爾首先提出了否定之否定規律并對它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和說明,馬克思深刻理解和把握了這一規律的本質和形式兩個方面,并把它靈活地應用到自己撰寫的理論着作——《資本論》中。恩格斯率先從黑格爾《邏輯學》中将這一規律揭示出來,然而在認識上出現了本質和形式的分離,忽視了規律的本質而陷入了表面形式之中。由此構成了肯定時期發展過程的特點,從本質和形式的同一到本質和形式的對立。

1黑格爾提出并解釋了否定之否定規律

黑格爾的辯證法具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強調否定在矛盾運動中的核心作用。因此,有的哲學家根據黑格爾辯證法的這一特點,将它形象地稱作“否定辯證法”。下面一段論述鮮明地反映出黑格爾辯證法的特色。這是黑格爾《邏輯學》導論中的内容:

為了争取科學的進展——為了在基本上努力于對這件事有十分單純的明見——唯一的事就是要認識以下的邏輯命題,即:否定的東西也同樣是肯定的;或說,自相矛盾的東西并不消解為零,消解為抽象的無,而是基本上僅僅消解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或說,這樣一個否定并非全盤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規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規定了的否定;于是,在結果中,本質上就包含着結果所從出的東西;——這原是一個同語反複,因為否則它就會是一個直接的東西,而不是一個結果。由于這個産生結果的東西,這個否定是一個規定了的否定,它就有了一個内容。它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比先行的概念更高、更豐富;因為它由于成了先行概念的否定或對立物而變得更豐富了,所以它包含着先行的概念,但又比先行概念更多一些,并且是它和它的對立物的統一。——概念的系統,一般就是按照這條途徑構成的,——并且是在一個不可遏止的、純粹的、無求于外的過程中完成的。(P36《邏輯學》上·導論)

引導概念自己向前的,就是前述的否定的東西,它是概念自身所具有的;這個否定的東西構成了真正辯證的東西。(P38《邏輯學》上·導論)

辯證的否定,指的是本質運動具有的特點。不是外在形式上的否定、抽象的否定,而是自我否定、具體的否定。什麼是具體的否定呢?很簡單,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不是全面徹底的否定,而是有肯定因素包含在其中的否定,而且否定的結果不是消解為空無,什麼都沒有了,而是具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出現。這就是辯證的否定具有的特點。

基于否定辯證法的特點,黑格爾在第一部分《存在論》中就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的觀點。下面請看黑格爾自己的論述:

某物作為單純的、有的自身關系,是第一個否定之否定。

否定的自身統一是一切這些規定的基礎。但是,在這裡,第一次的否定,即一般的否定,當然要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區别開;後者是具體的、絕對的否定性,而前者則僅僅是抽象的否定性。

某物作為否定之否定,是有的;于是否定之否定是單純的自身關系之恢複;——但是這樣一來,某物也同樣是以自身作自己的中介了。(P109《邏輯學》上·第二章實有)

在這段話裡黑格爾非常明确地提出第一次否定和第二次否定的觀點,并對兩次否定進行了分析,第一次否定屬于抽象的否定,第二次否定則是具體的否定。從抽象的存在過渡到具體的存在,需要經過兩次否定才能實現。恰恰是這個“次”字,遮蓋了人們的雙眼。它使黑格爾在抽象層次上從本質高度(間接性)跌落到現象層次上(直接性)。為以後人們理解和認識否定之否定規律設置了障礙。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第一次、第二次屬于前後相繼的、并列的關系。而矛盾雙方的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是具有層次關系的,必須通過反思,從直接性前進到間接性才能把握住。黑格爾在這裡的論述屬于直觀的描述,因此他在表述否定之否定的内涵時偏離了理性辯證法的規定。

-5-

黑格爾為什麼要使用兩次否定來表達否定之否定的内涵呢?這是源于他的唯心主義理論基礎導緻的結果,它使得黑格爾的辯證法具有了不徹底性。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将在下面解釋邏輯圖時再進行展開。因為沒有邏輯圖的幫助,這種高度抽象的理論觀點人們是很難理解的。

由于黑格爾的論述非常抽象,因此我們需要為它進行注解。根據我們的認識和理解,黑格爾在這裡講解了從純有(純存在)到實有(某物)的辯證運動過程。他把這個過程稱作第一個否定之否定。

其中形式的邏輯圖表現為:有——無——實有

本質的邏輯圖表現為:

有無(第一次否定,抽象的否定,形式是“無”否定“有”)第一層否定

└—┬—┘

實有

(某物)(第二次否定,具體的否定,形式是“有和無”的統一)第二層否定

根據本質的邏輯圖,我們來解釋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否定問題。從這個邏輯圖中人們看到,黑格爾說的第一次否定表現為“無”否定了“有”,這是抽象的否定。為什麼說它是抽象的否定呢?因為此時的“有”和“無”都是沒有具體内容的、純粹抽象的概念。對于沒有任何規定性的抽象概念,它的否定形式自然就是抽象的了。

第二次否定是具體的否定。對此人們就會提出質疑:為什麼到了這裡之後,抽象的否定變成了具體的否定了呢?黑格爾的具體,指的是“有”和“無”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抽象的否定是沒有矛盾運動的否定,具體的否定是包含矛盾運動在内的否定。這裡的抽象和具體,區别就在于有無矛盾運動存在,沒有矛盾運動的否定,就是抽象的否定。有矛盾運動的否定,就是具體的否定。

從第一次否定到第二次否定,這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然而,這個發展過程恰恰與現實的發展變化過程存在着本質的區别。現實的發展變化過程表明:矛盾雙方是同時存在的,不是先有矛盾一方,再有矛盾另一方的。把握矛盾雙方之間具有的同一性,這是唯物論的理論基礎,認為矛盾先有一方存在,然後再産生另一方的觀點,是唯心論的理論基礎。對此,我們在《論經典立體模式的二重性》中已經進行了詳細的論證,這裡就不再展開論述了。

黑格爾的唯心論就體現在割裂矛盾雙方的同一性上。如果他将矛盾雙方的關系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礎上,就不會使用“次”的概念來表達否定之否定全過程了。此時,由于“有”和“無”是一體的,因此,隻能用第一層次的否定和第二層次的否定來表達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的對立統一關系了。這樣一來,否定之否定規律就與客觀矛盾運動的發展過程完全一緻了。

“次”和“層”,表面上看隻有一字之差,然而它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想路線。正是由于黑格爾的論述基礎建立在“有”和“無”的分離、對立、統一的三段式基礎上,因此,它将對立統一關系破壞了。當他論述到具體矛盾運動時,與理論基礎中存在的這種分離觀點産生了矛盾。這一點,人們隻要看到後面黑格爾對否定之否定的具體解釋就會清楚了。他的具體解釋與這裡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

在那裡,第一次否定是矛盾運動,第二次否定是矛盾的消解即運動的結果。兩次否定之間沒有了區别,不再是抽象否定和具體否定的關系,而是統一變成了具體的否定,其中一個是具體否定的運動過程,一個是具體否定的運動結果。而在這裡,第一次否定是矛盾的産生,第二次否定是矛盾運動的結果。中間的矛盾運動過程消失了。這就是黑格爾辯證法中存在不徹底性的具體表現。一個是矛盾的産生和結果,一個是矛盾運動過程和結果。區别隻差一點點,稍有不慎就會被忽視過去。正是這一點微小的差别,暴露出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緻命缺陷,它不可能将辯證法貫徹始終。

辯證法是運用概念的藝術,準确地使用每一個概念,這是科學理論必備的首要條件。因為運動本身就是矛盾,要把握矛盾,沒有清晰的概念是絕對辦不到的。

上一篇:應用數學

下一篇:三相四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