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

德國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原理
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它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一系列基本範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中文名:唯物辯證法 外文名: 定義:是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曆史和思維的哲學方法; 别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總論

唯物辯證即“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建立在徹底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辯證運動規律,任何事物都是處在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它産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對立面又統一又鬥争,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将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結合為一體而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科學的哲學範疇所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态,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認知科學。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的哲學原理。它科學地反映了關于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礎的規律與本質。它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是永遠運動和普遍聯系的,而運動的法則主要是依據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觀存在的“一分為二”的矛盾性構成的辯證運動法則,聯系的紐帶與方法主要是客觀存在的又對立又統一為核心的一系列辯證原理形成的結構組成的紐帶。

這個哲學的基礎是唯物論,主導則是辯證法。唯物論與辯證法互相制約、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推動着這個哲學本身永遠與社會實踐亦步亦趨地一同進步着。它不斷總結社會實踐新的經驗驗證、完善與豐富自己,同時指導社會實踐快速向前發展以至無窮。它是全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學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類的思想财富。

區别

1、内涵不同

辯證唯物論是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學說、關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學說,它采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所要說明的是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維領域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在堅持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的運行狀況、形态和發展規律,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究竟“怎麼樣”的問題。

2、二者所對應的哲學範疇不同

唯物論是與唯心論相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者對立的根源在于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凡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的觀點都是唯物論的觀點;反之,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的觀點則屬于唯心論。

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在于對“世界究竟處于怎樣一種狀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認矛盾,堅持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回答屬于辯證法;否認矛盾的存在,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回答則屬于形而上學。

3、二者的基本觀點不同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應物質,同時,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這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同時又是變化發展的,聯系和發展是辯證法的總特征。而承認矛盾、運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萬事萬物發展所包含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4、方法論要求不同

辯證唯物論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出發,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曆史的統一。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就要防止主觀主義。

唯物辯證法從承認矛盾、承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出發,要求我們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對立統一,就要反對形而上學。

聯系

1、二者同屬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範疇。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内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内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真正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2、二者相互滲透。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唯物論是基礎,辯證法是核心,認識論是靈魂。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果隻承認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否認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那麼這就是形而上學的唯物論。

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辨證唯物論還揭示了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而關于辯證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論的基礎上的,即在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物質世界聯系和發展的原因、狀态及發展趨勢。如果否認世界的物質性來談聯系、運動、發展,那就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

另外,需要特别強調的是:掌握唯物論,要從最基本的概念——物質人手。物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質概念的内涵,就必須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這裡的“客觀實在性”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所涵蓋的萬事萬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質,是共性,是意識所沒有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以及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看法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辨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條紅線。二者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樣。研究世界的本質要用辯證法的觀點,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研究辨證法要在唯物論的基礎上進行,否則就會陷入唯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徹底的唯物論,又是徹底的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

對應的方法論

聯系普遍性

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着;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方法論:堅持聯系的觀點,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聯系客觀性

原理: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

方法論: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态,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要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以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

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事物之間存在着因果聯系,因果之間既有先行後續,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原因與結果相互區别相互聯系。

方法論: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确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堅持發展看問題

原理: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着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這個觀點,就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确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運動和物質關系

原理: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運動和靜止關系

原理: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着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整體和部分關系

原理: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别又相互聯系。

二者區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着部分;第三,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第四,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第五,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二者聯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體有部分組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态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态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着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态起決定作用;第三,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方法論: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着眼,尋求最優目标;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規律的客觀性

原理: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客觀的,意味着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同時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矛盾的含義

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争性”。所謂“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主次矛盾關系

原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三個基本規律

辯證法三個基本規律彼此之間的聯系是一分為二的關系。

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否定之否定規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規律内部,屬于發展的連續性具有的客觀規律。

從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學證明中我們看到,對立統一規律表現得最突出,其次是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存在不存在呢?我們說,這個規律在哲學證明中也體現出來了,但是很不明顯。

衆所周知,現實中的矛盾分為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具有直觀性的矛盾現象,此時矛盾雙方處在可以感知到的認識層次上。一種是必須通過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們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對于辯證法的規律來說,主要揭示出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點,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觀性的矛盾現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質自身内部的矛盾兩方面。這就是哲學規律具有的特點,上升到本質高度把握客觀存在的現象聯系。

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中,基本規律、核心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其他兩個規律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展開形式。因此,三者之間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一分為二的關系。

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客觀存在具有的特點,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它告訴人們,矛盾運動是生命力的表現,其特點是自我否定、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規律構成了辯證運動的實質。

從認識層次角度上講,辯證法三大規律中,量變質變規律處在最外層,人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因為它是以統一體的變化形式存在的客觀規律。其次是對立統一規律,它需要人們進行觀察和分析,因為它的認識深度從外部統一體上升到統一體内部的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系和内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範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

其他範疇

唯物辯證法指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辯證體,而任何一對具有哲學意義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辯證範疇。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範疇,比較重要的辯證範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等。

整體和部分

整體和部分,或說全局和局部,是一對由來已久、使用廣泛的辯證法範疇。由于整體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某些哲學家也把整體和部分看成一和多。

唯物辯證法指出整體和部分是一對辯證統一:

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的:整體分成不同部分,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部分又從屬于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其一,整體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僅整體包含部分、部分蘊涵整體,部分也常常是具體而微的整體。其二,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轉化,各種分解、分化、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而各種融合、兼并、整合、整體化中又都有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其三,整體是部分的有機結合,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

個性和共性

個性和共性,或說個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往往被認為是整體和部分這對範疇的深化。

唯物辯證法認為個性和共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個性和共性是對立的:個性即指個别的東西的屬性(不僅有它所獨具的屬性,也有它與同類個體所共有的屬性)。共性是一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是由部分個性組成的。

個性和共性是統一的:其一,個性和共性互相包含,個性包含共性(當然還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個性(更确切地說,是包含了部分個性),不能設想有任何兩個事物是絕對不同的或者是絕對相同的。其二,個性和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個性相對于更低層次的個體來說可以成為共性,共性相對于更高層次的共性來說也可以成為個性;又如,在同一關系中個性的交集可以成為共性。

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範疇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有很大意義。人們通過對個别東西的認識,從而歸納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認識,而隻有共性認識才能大規模的指導實踐。

相對和絕對

相對和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辯證範疇,也可以看作是個性和共性這對範疇的延伸。相對就是有對、有條件、有限,絕對就是無對、無條件、無限。但相對與絕對的區别本身又是相對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一對辯證統一:

相對和絕對是對立的:相對和絕對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條件下互相排斥。

相對和絕對是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相對依存于絕對,絕對依存相對;兩者是互相包容的,相對性蘊涵絕對性,絕對性蘊涵相對性,相對的東西包含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包含相對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絕對,絕對失去了條件也會轉化為相對。

唯物辯證法指出:任何事物、過程和規律都具有相對與絕對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與之相對立的理論即包括絕對主義,也包括相對主義——前者把絕對的東西絕對化,例如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或者将神絕對化(一般表現為絕對的萬能、公正、仁愛)的一些宗教;後者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著名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的悖論(這句話本身就是絕對的,因此自己否定自己)

矛盾分析法

所謂矛盾,在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同一性和鬥争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性和鬥争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相互貫通、或相互滲透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矛盾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的内在的統一性。鬥争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離、或互相批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鬥争性具有豐富的内容和多樣的形式,有對抗性鬥争,也有非對抗性鬥争。

矛盾同一性和鬥争性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鬥争性,兩者相互制約:一方面,同一性要受鬥争性制約,因為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鬥争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靠鬥争來實現;另一方面,鬥争性又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因為同一性規定制約着鬥争的形式、規模和範圍。

毛澤東曾經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鬥争性是絕對的。他的意思主要是指同一性是有條件性的,鬥争性是無條件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着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是一事物區别于他事物的本質,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據。矛盾不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間。

對于任何事物來說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外因。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它承認外部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的關系與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别、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等範疇中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是相對應的。

上一篇:客觀題

下一篇:上海工業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