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情報

軍事情報

運用在軍事用途上的情報
軍事情報(英語:Military intelligence),系指運用在軍事用途上的情報,屬于情報活動的其中一種。收集軍事情報的目的在提供大量有用的資訊,并加以分析建議,以輔助決策者制定軍事戰略。軍事情報的收集範圍與目标不一定限于敵對勢力,也有可能收集軍事同盟、友好勢力,或者中立勢力。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至少兩個以上的軍事情報收集單位,以提供交叉比對參考。
    中文名:軍事情報 外文名:Military intelligence 适用領域:軍事 所屬學科: 性質:情報 特征:收集并并加以分析建議

正文

為保障軍事鬥争需要而搜集的敵對國家、集團和戰區的有關情況以及對其研究判斷的成果。它是制定戰略方針、國防政策和各級指揮員定下決心、指揮作戰的重要依據。

簡史 

軍事情報在古代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内,是由王朝(或部落)統治者直接掌管的,其内容較簡單。以後随着戰争規模的擴大,便出現了少數輔佐者掌管軍事情報。

中國殷朝末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戰争中,就重視軍事情報的作用。中國古代兵書《六韬·龍韬》記載,當時“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其中“耳目七人”、“遊士八人”,專門從事情報活動。

春秋、戰國及其以後的曆代兵家,在所著兵書中對軍事情報的作用、内容及搜集、判斷均有精辟論述。《孫子兵法》強調 “知彼知己”,并指出,搜集、判斷情況,“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三略》卷上“上略”指出:“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蔔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國也都重視軍事情報活動。

中國晉朝至明、清時期和歐洲中世紀,由于受生産力發展的限制和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以及歐洲崇尚騎士之風的影響,軍事情報工作為世人所鄙視,軍事情報的搜集、傳遞方式的發展較為緩慢。

19世紀末及其以後,由于無線電、飛機的出現,軍事情報的内容更為廣泛,搜集手段和傳遞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世界各強國普遍加強了軍事情報機構的建設,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的軍隊先後裝備了導彈、核武器等技術兵器,更加強調軍事情報的作用,更注重運用各種現代化技術偵察手段及時獲取準确的情報。

分類與内容 

軍事情報按目的和範圍分為戰略情報、戰役情報、戰術情報。

其内容是根據作戰對象與作戰任務來确定的,通常包括:敵方軍事思想,戰略方針和作戰意圖;軍隊編制、裝備和部署,特别是核、化學、生物武器的配置;軍事人物;軍隊訓練素質,作戰特點;兵要地志,軍事目标;戰場準備;戰争潛力;後勤保障,以及有關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情況等。

要求與處理 

對軍事情報的基本要求是:及時、準确、不間斷和有預見性。

軍事情報的處理包括:積累資料、研究整理、報告通報、分類儲存。

通過各種公開的、秘密的偵察手段或其他方法搜集的資料,是軍事情報研究的物質基礎。資料愈豐富,愈便于研究鑒别,判斷就更符合實際。應根據情報内容的輕重緩急,适時地以各種方式報告指揮機關,通報所屬部隊和友鄰;對搜集的各種資料,應加以分類、登記(或繪圖)、照相、縮微、錄音、錄像,并運用計算機等技術設備進行儲存,以便随時查閱使用。

各種來源的情報往往是零碎片斷,真僞混雜,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對這些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得出正确的結論,是軍事情報處理的中心環節。

中國抗日戰争初期,毛澤東通過對多種渠道所獲得的有關日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報,進行客觀的綜合分析,認為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因其國度較小,人力、軍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戰争,而且由于其侵略戰争的退步性、野蠻性,使其國際地位孤立。

同時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對比,确定了正确的“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戰争經驗證明,對軍事情報判斷和使用的正确與否,直接關系到作戰的勝敗。

發展趨勢

 現代條件下軍事情報的信息量大,内容廣,因此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軍事情報工作的建設,除進一步強化軍事情報機構,保持龐大的情報專業隊伍外,還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使軍事情報的搜集、傳遞、分析、判斷和儲存,向着自動化快速處理的方向發展。

舉例

美媒稱,美軍正在調派大批戰機前往西太平洋地區參加演習,其中包括大約25架隐形戰鬥機。

印度海軍即将招标在本土建造6艘新型常規潛艇,項目投資達67.1億美元。但是這些潛艇不會配備印度本土正在開發的AIP推進系統,印度軍方要求先通過驗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