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

蹀躞

漢語詞語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1]
  • 中文名:蹀躞
  • 拼音:dié xiè
  • 類别:詞彙、物品
  • 含義:小步行走或小步疾走的樣子
  • 出處:“躞蹀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 同義詞:躞蹀

引證詳解

1、小步行走或小步快走。

①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載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注:蹀躞:踮着小步。

②南朝 宋 鮑照《拟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③唐 權德輿《從叔将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環列從容蹀躞歸,光風骀蕩發紅薇。”

④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三人歡喜非常,便從山下蹀躞前行,約裡許,但見一泓清水,澄碧如鏡,兩岸芳草茸茸,鋪地成茵,真是一副好床褥。就假此小坐。”

④清 戴名世《與趙良冶書》:“蹀躞於坑坎之途,馳驟於污泥之阪,則其害豈特颠仆而已哉!”

⑤冰心《寄小讀者》九:“當她在屋裡蹀躞之頃,無端有‘身長玉立’四字浮上腦海。”

2.馬行貌。

①唐 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贈二君子》詩:“蹀躞驺先駕,籠銅鼓報衙。”

②元 薩都剌《題畫馬圖》詩:“四蹄蹀躞若流星,兩耳尖修如削竹。”

③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六八:“此記遊耳非著作,馬蹄蹀躞書生孱。”

3.謂事情、文字等方面費斟酌。

《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戴孚《廣異記·王法智》:“衆求其詩,率然便誦二首雲……自雲:此作亦頗蹀躞。”

4.佩帶上的飾物名。

①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②宋 張樞《谒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

5.顫動。

①明 朱權《卓文君》第二折:“我則見繡屏開花枝蹀躞,绮窗閑花影重疊。”

②蕭紅《看風筝》:“‘劉成不是你的兒嗎?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聽了這話,他的胡須在蹀躞。”

6.謂浮漫不莊重。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相公》:“若個蹀躞語,不宜貴人出得!”何垠 注:“蹀躞,猶雲瑣碎也。”

7.徘徊

①唐張祜《愛妾換馬》詩:“婵娟躞蹀春風裡,揮手搖鞭楊柳堤。”

②柯靈《香雪海·懷傅雷》:“我在僻靜的淨一帶躞蹀了大半天,想來想去,想不透怎麼會發生這樣一個大轉折。”

③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迦陵配》:“院試揭曉日,太守傍徨中庭,蹀躞不已。”

8.行進艱難的樣子【此詞條并未在以下兩個參考資料中出現】

原援引例①為第一條釋義⑥南朝 宋 鮑照《拟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②明 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風舉帆,踴躍碧虛,蹀躞於黃混水,号曰望昊洋,依憑延真島。此皆從來人迹不到之。”

③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珊珊》:“倐一紅裝屏角窺客,又一老媪上堂篝燈,蹀躞頗苦。”

原援引例④為第一條釋義⑦清 戴名世《與趙良冶書》:“蹀躞於坑坎之途,馳驟於污泥之阪,則其害豈特颠仆而已哉!”【此處蹀躞與下文馳驟對應,翻譯成“快走”而不是行進艱難之意】

示例

當代·殷謙《鐵拐李留給人類的警世名言》:“八仙之首‘鐵拐李’本名李玄,在人間修仙,漸得真道,一日其元靈出竅往華山而去,獨留肉體于山間。李玄元靈數日乃返,不見肉體,覓之,方知肉體為猛虎所害。蹀躞間,忽見一餓殍,面醜足跛,因主魂死于天靈蓋而‘神經’俱毀也,故而瘋癫。李玄視之,餓殍将死,遂入餓殍之天靈蓋,借附其身,手執鐵拐。人皆疑李玄化身成仙。之後,跛足執拐之人屢次施法救人,恩澤鄉裡,衆人方知跛足之人乃是李玄,故稱其為‘鐵拐李’。鐵拐李成仙之前,有妻室,生一子。鐵拐李跛足,家徒四壁,正值除夕,然家無點亮。其妻哭曰:‘鄰家過年,我家受寒,鄰家通明,我家沒燈。’鐵拐李聞之,但閉目不複有言。少頃,忿而起,鑿木造一假人,欲往偷油。半夜至鄰家,恐人察覺,遂以木人入門探之,鄰家果察覺,揮刀斬之,木人應聲倒地,鐵拐李驚而卻退,遁逃矣。此後,鐵拐李一心求仙,遊曆各地尋仙訪道,終脫離肉體而成仙。其妻含辛茹苦養子成人。其子科考出仕,大婚之日,鐵拐李下凡探看,但見深宅大院,門庭若市,俄聞笙樂聒耳。其妻衣着鮮亮,然奔忙于庭院,待以客。鐵拐李視之,歎息不止,遂變鐵拐為筆,于壁上題詩曰:‘三十晚上偷燈油,鋼刀斬了木人頭,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給兒孫做馬牛!’題訖,執拐離去。有客見之,轉瞬不見題詩者,相共驚疑,面壁高吟。其妻驚聞,知其夫君曾來,出門急尋,于村外見其背影,微睨之,白發如帚,跛足駝背,果乃鐵拐李也,遂緊追不舍。鐵拐李止步,揮拐劈地,但聞一聲霹靂,大地裂而分之,成一峽谷,其妻無奈,伏地号呼,忽見鐵拐李抛拐,化拐為龍,其乘龍而去。”(殷謙·《鐵拐李留給人類的警世名言》)

英譯

①walk in mincing gait ②pace up and down∶往來徘徊。

漢語方言詞彙

山東方言中廣泛使用的詞彙之一,是個由動詞轉化成的形容詞,略含貶義。

①濟南人說的蹀躞大體是很失敗的意思,或是形容一個人的臉色很難看。如“真蹀躞,又把事情搞砸了”,“這人整天蹀躞着個臉”

②濰坊人(特别是昌邑一帶)說的蹀躞是形容一個人窮顯擺的意思,貶意。

③青島人說的蹀躞意在嘲笑庸俗的獻殷勤和谄媚行為,也是指責盲目積極性或無效勞動,如“一次搬這麼點東西,真能瞎蹀躞!”

④煙台龍口一帶說蹀躞有不穩重、踏實之意,“看看你這個蹀躞(dié shī)樣,始能老實點?“

也有盲目積極性或無效勞動之意。”真能瞎蹀躞!能不能找個箱子盛着,一次拿這麼點兒。“

“蹀躞”是先秦漢語在現代語中的活化石,在鮮活的民間方言中得以流傳發展,遺憾的是它被現代書面語給忽視了。

在吳方言中也常見“蹀躞”一詞,但是這個詞和北方的意思就有所不同,但大體上我們還是能看到這個詞演變的趨勢的。比如江蘇宜興方言中的“蹀躞”就是指“吝啬、小氣“的意思。這和牟融《理惑論》第25篇的《對牛彈琴》中對“蹀躞”一詞的解釋“踮着腳慢慢走”最為接近。

服飾物品

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

帶鞓和系垂的小帶用薄銀片制作,銀帶鞓的前端鉚有1件金帶扣,套金帶箍1件,中部釘11件文武獸面紋金帶,後部釘5件桃形有孔金帶,帶末釘1件圭形金尾。11件帶上均有“古眼”,下系小帶,并釘有金帶飾,還套有1件小金帶箍。

帶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挂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與金屬材質,佩戴在腰帶外側。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裡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