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起源

中秋起源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 中文名:中秋節
  • 外文名:Mid-Autumn Festival
  • 别名:祭月節、月光誕、仲秋節、秋夕、團圓節等
  • 節日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 節日類型:
  • 流行地區:
  • 節日起源:
  • 節日活動:
  • 節日飲食:
  • 節日意義: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叙述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别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說法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故事

嫦娥奔月故事。傳說在遠古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人間民不聊生。這時候一個名叫後羿的年輕人出現了,他登上昆侖山的頂峰,張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個太陽,大地于是變得涼爽,草木開始生長,牲畜也開始繁衍,百姓們不再飽受炎熱之苦。後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勞,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有一個名叫蓬蒙的心術不正的人也混了進來。一天,後羿遇見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為感激後羿為百姓作出的貢獻,賜給後羿兩顆藥丸,并告訴他服用以後可以得道成仙。後羿不願獨自成仙,便将王母所賜仙藥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将藥放進了百寶箱,豈料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後羿率衆打獵時,稱病在家,持劍闖入後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誓死不給,危急之下拿出仙藥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變得極其輕盈,慢慢地飄向了天空。後羿預感到嫦娥有危險,于是在打獵途中匆匆趕回家。趕到的時候,嫦娥已經飄出了窗口,後羿隻來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睜睜地看着嫦娥飛向空中,飛離了他和故土,飛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剛好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後羿都遙遙望着月亮,回憶與嫦娥生活的點點滴滴。

百姓們為嫦娥保護仙藥以及後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擺上瓜果遙拜嫦娥,漸漸形成過中秋節的習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