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至

賓至

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詩
全詩直叙情事,描寫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貴客不期而至而竭誠款待情事。上半寫賓至,四句詩開合斷續、錯綜照應,極盡變化之能事。下半寫留賓,語意明快俊爽,溫醇得體,豪放中自見毀勤之意,其間也明顯流露出作者那一種文人高士的清高性格。
  • 作品名稱:《賓至》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
  • 作品别名:《有客》
  • 外文名稱:Guest to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基本内容

幽栖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内?漫勞車馬駐江幹。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翻譯:

我栖身的這地方過于偏僻,很少有人來,

我年老多病,需要攙扶難以多拜,請您擔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動天下的文章啊,

你遠來看我,車馬停在江邊,讓我感謝又感慨。

尊貴的你屈尊停留這破草房整日,讓我很不自在,

隻能用粗茶淡飯招待你,我這腐儒沒錢沒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這野外沒有好酒好菜,

以後高興時還可以來看看我的小園裡芍藥花開。

杜甫有理想有才華,又是名門之後,心裡也是有點傲的。他自稱“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一心“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混得差,他可以接受;但混得如此差,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妻子兒女一年到頭跟自己挨餓挨锇,自己一事無成,無官無錢無糧無自尊。窮人少有朋友,地位低下的人少有朋友,杜甫又窮又地位低下,所以,有朋友遠道而來看望自己真是又驚又喜,難以自已。他的激動、他一輩的壓抑、他長久沒有說話的朋友以至于突然語無倫次,都是可以理解了。

注意,古人無通訊工具,走親串友都是突然到的。有朋自遠方來,驚喜。(當然,窮人有時也怕來客人,我們應該理解,我希望富人看望窮朋友時,一定自己帶足酒菜。也許,富人不屑看望窮朋友)

曹操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那隻因為他是宰相。而杜甫,潦倒一生年老多病行将入土了,他怎麼奮鬥?他找誰奮鬥?他奮鬥什麼?他還有沒有必要奮鬥?

遠方的朋友啊,你說,我自己還能做什麼呢?慚愧慚愧啊。

誤讀此詩的人可能是過于幸福的人。我很感動于大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在長篇名作《罪與罰》中對窮人的心理把握之到位。

讀一讀契诃夫的《苦惱》吧,貧困的老車夫的兒子死了,可是,坐車人都沒有閑心聽他唠叨,他隻能對着老馬認真地傾訴。

而杜甫,大概也隻能在這個朋友面前傾訴自己的“苦惱”與激動,暫時撫平一下久皺的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比李白孤獨得多。

這首《賓至》比《客至》的情感更濃烈。《客至》是喜,《賓至》是悲,這一“喜”一“悲”,都反映了作者的潦倒與孤獨,與傷感的關系隻有先後之别。(商丘一高 張豔琳)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當時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詩中的來賓,大約是個地位較高的人,詩人對來訪的貴客表示了感謝之情,言辭較為客氣。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幽栖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先寫延客之狀。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訪之人。忽聞通報,有貴客來臨,隻得循禮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實感艱“難”。詩中明顯表現出年邁多病,不勝應酬之苦的不悅。

“豈有文章驚海内?漫勞車馬駐江幹。”寫驚訝之情。從上句看,此賓當是耳聞杜甫文名,特通報相訪的。“豈有”、“漫勞”四字,在這裡起了賓主對稱作用。“我豈有文名,您徒勞過訪”,運用散文的筆調,馭律詩的對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諷之意自見,很能體現杜甫七律詩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寫款待之事。上句易“賓”為“客”,既避免與詩題相重複,也為了平仄協調。言下之意:你這位“佳客”,入門就“坐”,“淹留”“竟日”,我雖不能盛馔相饷,也算盡禮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說:我一生食“粗粝”,身為“腐儒”,款待不周,還望多多包涵。在自謙中實含自傷之意。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特緻歉意,兼邀貴客重來。詩人說:如果不嫌“野外”“供給”菲薄,還望“乘興”再“來看”花。這是客套話,也有送客之意。嘲諷之意,隐約可見了。

此詩詩題雖突出“賓”字,但在寫法上,卻處處以賓主對舉,實際上突出的是詩人自己。從強調“幽栖”少客,迎“賓”為“難”到表明“豈有”文名,漫勞垂訪,到如果不嫌簡慢,還望重來看花,雖始終以賓主對言,卻随處傳達出主人公的簡傲自負神态。“豈有文章驚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筆下,一為自謙之辭,一為自傷之語,也是詩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寫照。

名家點評

仇兆鳌《杜詩詳注》卷九:“僻居老病,不意人來。客以文章之契,跋涉江幹,意亦誠矣。公先為謙己之語,而複盡款洽之情。”

明˙胡應麟,《詩薮·内編》卷四:“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清˙顧宸:“此詩,詞人身價,高士性情,種種具見。”

朱翰:“如聆其謦款,如見其儀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颠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

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複,标志着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着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