衾

漢語漢字
“衾”是一個漢字,讀音qīn,釋義:被子,出自《詩·召南·小星》、《儀禮·士喪禮》、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白居易《長恨歌》。[1]
  • 中文名:衾
  • 拼音:qīn
  • 部首:衣
  • 倉颉:OINV
  • 筆畫:10
  • 五筆98:WYNE
  • 筆順編号:3445413534
  • 四角号碼:80732
  • Unicode:CJK
  • 筆順讀寫:撇捺捺折捺橫撇折撇捺

基本信息

部首筆畫

部首:衣部外筆畫:4總筆畫:10

五筆86:WYNE五筆98:WYNE倉颉:OINV

筆順編号:3445413534 四角号碼:80732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87E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今衣漢字部件分解:今衣

筆順編号:3445413534

筆順讀寫:撇捺捺折捺橫撇折撇捺

基本解釋

基本知識

漢語拼音:qīn

(從衣,今聲。本義:被子)

筆畫數:10;

部首:衣;

筆順編号:3445413534

同本義 [bed quilt]

被子:衾枕。

詞例

衾,大被。——《說文》。段注:“寝衣為小被(夾被),則衾是大被(棉被)。”

抱衾與裯。——《詩·召南·小星》

缁衾赪裡,無紞。——《儀禮·士喪禮》

衣衾衣(被子和衣服) 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數。——《荀子·禮論》

布衾多年冷似鐵。——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

狐裘不暖錦衾薄。——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唐·白居易《長恨歌》

以衾擁覆。——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西廂記》

衾衽(指被與席。一說為枕席之間);

衾枕(被與枕);衾綢(被;一說為大被和床帳);

衾影無愧(暗中不做虧心事。後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無敗壞德行的事);

成語來源

衾影無愧

qīnyǐng-wúkuì

指在私生活中無喪德敗行之事,問心無愧

[a clear conscience in the still hours of the night]

例:我們講理學的人,最講究“慎獨”工夫,總要能夠衾影無慚,屋漏不愧。——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其他信息

在倭國江戶時代佐渡島一帶出沒的“一反木綿”之一。形象有如大幅的溫泉布,會在晚上突然飛出,撲到行人把目标的頭部包裹着。據說其身體質地奇特,即是多銳利的刀劍都不能把其割開,但隻要以染黑了的牙齒攻擊便可以把它們咬開。因此,佐渡島的男性都有“黑齒”的習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去金切《集韻》《韻會》袪音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