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

漢語漢字
綏(拼 音suí)是漢字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本義指登車時用以拉手的繩索。引申義為安撫。[1]
  • 中文名:綏
  • 拼音:suí
  • 繁體:綏
  • 部首:纟
  • 字碼:
  • 五筆:
  • 倉颉:VMBV
  • 鄭碼:ZPZM
  • 筆順:5513443531
  • 字級:
  • 平水韻:
  • 筆畫:10
  • 四角号碼:22144
  • UniCode:CJK
  • 釋義:會意,從糸,從妥,糸與絲織品、繩索有關
  • 結構:左右
  • 統一漢字:U+7EE5
  • 五筆98:XEVG

漢字資料

安撫:~撫。~遠。~集(安撫和籠絡)。~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是古人結在颔下的帽帶下垂的部分。

綏遠省的簡稱。綏遠省屬舊行政區劃,于1954年取消,并入内蒙古自治區。

詳細釋義

名詞

音:suí

(1)會意,從糸(mì),從妥,“糸”與絲織品、繩索有關。“妥”表妥當、平安。合起來表示有了這繩索,人就穩妥了。本義:借以登車的繩索

(2)同本義,繩索(英文:rope)

車中把也。從糸從妥。息遺切〖注〗徐锴曰:“禮:升車必正立,執綏所以安也。當從爪從安省。《說文》無妥字。”——《說文》

負良綏君升所用、又、以散綏升。——《禮記·少儀》

子良授太子綏。——《左傳·哀公二年》

《論語·鄉黨》說: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我國古代的車馬》

(3)又如:執綏(挽住車中繩索);綏繩(執以登車的繩索)

(4)上古五服之一(英文釋義:one of the five areas in ancient times)。古代王畿外圍,每五百裡為一區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其名稱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綏江(英文:Sui River)。在福建省西部

(6)舊綏遠省略稱(英文:Sui Province)。1928年設省,1954年撤銷

(7)綏州,古州名(英文:Sui Prefecture)。西魏置,在今陝西省綏德縣

動詞

音:suí

(1)安撫人心以保持平靜(英文:appease,pacify)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

綏之斯來,動之斯和。——《論語·子張》

時軍司馬班超留于寘,綏集諸國。——《後漢書·西域傳·序》

(2)又如:綏民(安定人民);綏安(安定);綏定(安定);綏納(安撫接納);綏馭(安撫控制);綏養(安定撫養);綏禦(安撫統治);綏服(安定順服);綏集(安輯,安撫和合);綏甯(安定)

(3)臨陣退軍,向後撤(英文:retreat)

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左傳·文公十二年》

音:tuǒ

(4)制止;止(英文:stop)

使民以勸,綏謗言,足以補官之不善政。——《國語·齊語》

形容詞

音:suí

(1)舒緩的(英文:easy)

綏,舒也。——《廣雅》。王念孫疏證:“綏者,安之舒也。”

(2)平安;安好;安泰(英文:peaceful)

綏綏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又如:順頌時綏(書信用語)

古漢語釋義

一、suí

①安;安撫。

《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四方。”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思靖百姓,俱未能~。”

②臨陣退卻。

《司馬法》:“将軍死~。”

《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

③車上的繩子;登車時作挽手用。

《論語·鄉黨》:“升車,必立正,勢~。”

【綏靖】suí jìng安撫平定

【綏綏】suí suí安泰的樣子

二、ruí

①通“緌”。旌旗的旒下垂。

《禮記·曲禮上》:“武車~旌。”

②通“緌”。杆頭系有牦牛尾的旗子。

《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

三、tuǒ止;停止。

《國語·齊語》:“~謗言。”

常用詞組

綏靖

suí jìng

英文:pacify, appease

釋義: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過去反動政府不顧事理道義,使人民屈從于暴力和強權之下以求安定。

例句:吾在卅八年,不能綏靖區域,又值中州兵亂,秦隴倒懸,加以寝患彌笃,實思斂迹避賢。——《晉書·張軌傳》

綏靖主義

suí jìng zhǔ yì

英文:appeasement

釋義:用犧牲别國的利益安撫侵略者,以換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方言讀音

粵語:seoi1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