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

漢語漢字
皆(拼音:jiē)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兩個人以同一個姿勢相随在一起,下面是“曰”,合起來就是兩個人共合一口,言語一緻。後來引申為“都”“全”的意思,用作副詞,如“皆大歡喜”。
  • 中文名:皆
  • 拼音:jiē
  • 部首:比/白
  • 五筆:XXRF
  • 倉颉:PPHA
  • 鄭碼:RRN
  • 筆順:橫、豎提、撇、豎彎鈎、撇、豎、橫折、橫、橫(153532511)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上平聲·九佳
  • 總筆畫:4 5/5 4
  • 四角号碼:2260₂
  • 統一碼:U 7686
  • 注音字母:ㄐㄧㄝ
  • 造字法:會意字或形聲字
  • 字形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皆”,《說文解字》解釋為“俱詞也。從比從白(白是“自”的異體字)”。古漢語中,“俱”字有動詞“在一起”、副詞“一起;共同”、形容詞“相同”和副詞“全;都”四個常用意義。《說文》中的“詞”特指虛詞。許訓“俱詞”就隻能解釋為虛詞了。“從比從白”即能比并自我,有志一同的意思。皆字西周金文(皆壺)作圖1,上部為兩個“人”(“從”),表示二人并行;下部為“曰”,“曰”為指事字,示口在言浯。

兩字合起來的意思是兩個人共合一口,言語一緻,表示“異口同聲,步調一緻”。戰國(圖2、3)時尚以此為主流結構,上部構件或作“并”(圖5),并的本義是二人相從,與構件從屬于形義相近偏旁的更替。當時更主要的一個變化是在秦系文字中構件從易作比。《說文》把構件曰看作白(zì)則是錯誤的,戰國、秦漢時絕大多數作曰不作白即可證明。隸變後楷書作皆,仍從小篆結構下部作白不作曰。

文字學家林義光先生推測,應該還有一個“皆”字,比從“曰”更為古老。甲骨文有一個“圖A”,當是皆字的原始形體,表示二人或多人在一起前來,“口”表示處所。《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不釋。《甲骨文合集》28398:“壬寅蔔,王其田些,甯兕先〔“圖A”〕,亡(無)炎。畢。王永。”辭意為:“壬寅這天蔔,王在些打獵,平靜的兕(野水牛)先偕同而來。沒有發生炎害。因此捕獲了。

”到周代,将兩個同向的足迹形變為二人相從,在表處所的“口”中加一畫,就是《皆壺》金文。篆文又變為從比、從白。因此,皆是偕的先造字,由加符象事變為會意,義為偕同,即在一起,動詞。《史記·高祖本紀》:“還攻胡陽,遇番君别将梅鍋,與皆,降析郦。”用的是本義。

皆字後面緊接動詞,就成了副詞,表示情态,義為“一起”“一同”,如“皆大歡喜”“有口皆碑”。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皆jiē(ㄐ一ㄝ)

全,都:皆大歡喜。人人皆知。放之四海而皆準。

詳細釋義

皆jiē

〈副〉

(1)(會意。從比,從白。從“比”,有“并”的意思。本義:都,全)

(2)同本義[all;every]

皆,俱詞也。——《說文》

百堵皆興。

皆死皆殡。——《左傳·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書·湯誓》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戰國策·齊策》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左傳·隐公元年》

皆以美于徐公。——《戰國策·齊策》

皆自于人欤。——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所在皆是。——宋·蘇轼《石鐘山記》

皆托忠烈之名。——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環村居者皆獵戶。——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吾村十裡皆平原

(3)又如:皆悉(盡;全都);皆既(日月虧蝕全盡);這件事情人人皆知

(4)通“偕”;一同[together]

皆行至于階讓。——《儀禮·聘禮》。注:“猶并也。”

皆陳殿下。——《戰國策·燕策》

左右皆流涕。——唐·李朝威《柳毅傳》

宮中皆恸哭。

一時皆下。

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予及女皆亡。——《書·湯誓》

亡國之主不自以為惑。故與桀、纣、幽、厲皆也。——《呂氏春秋·離謂》

常用詞組

皆除、皆大歡喜。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皆【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音街。《說文》俱詞也。《小爾雅》同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

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

又葉舉裡切,音幾。《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傳》皆,遍也。與偕通。《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從白。《集韻》或作皆,非。

說文解字

皆【卷四】【白部】

俱詞也。從比從白。古諧切。

說文解字注

(皆)俱䛐也。司部曰。䛐者、意内而言外也。其意爲俱。其言爲皆。以言表意、是謂意内言外。人部俱下曰皆也、是謂轉注。又偕下曰一曰俱也。則音義皆同。從比。從白。從比會意。古諧切。十五部。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ær

王力系統

k

ei

董同龢系統

k

ed

周法高系統

k

rer

李方桂系統

k

rid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k

ăi

拟音/王力系統

k

ɐi

拟音/董同龢系統

k

ɐi

拟音/周法高系統

k

ɛi

拟音/李方桂系統

k

ăi

拟音/陳新雄系統

k

ɐi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四皆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古諧切

kɐi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四皆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居諧切

kɪɐi

禮部韻略

平聲

居諧切

增韻

平聲

居諧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皆來

齊齒呼

全清

kiai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雞鞋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六皆

全清

居諧切

kia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四皆解介

上一篇:藉組詞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