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頂山茶

蒙頂山茶

四川省雅安市特産茶葉
蒙頂山茶,亦稱“蒙頂茶”,屬于綠茶類,因産于四川名山縣蒙山之頂,故名“蒙頂山茶”。蒙山茶,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2001年12月0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蒙山茶”實施原産地域産品保護[1]。
  • 中文名:蒙頂山茶
  • 外文名:
  • 别名:
  • 别稱:蒙頂茶
  • 産地:四川蒙山
  • 代表:蒙頂甘露
  • 位置:1959年被列入全國十大名茶

産地

蒙頂山茶産于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古人說這裡“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衆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

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相傳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禅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峰最高。

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這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蒙頂山茶采摘條件

蒙頂甘露采摘細嫩,每年春分時節,當茶園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發明,就開園采摘,選材頗為挑剔,标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

喜愛的原因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頂山出者溫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頂山茶是唯一中性茶這一無可比拟的功效。

現代醫學對蒙頂山茶的研究又表明,常飲蒙頂山茶,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據全國茶葉研究所化驗專家分析,蒙頂山茶中含物質豐富,如茶多酚(抗輻射,抗衰老,抗癌)、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

而且在全國第三屆防治食道癌學術論文集中,華西醫大研究人員以蒙頂山茶為實驗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論文中已證明蒙頂山茶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在炎炎夏季,蒙頂山茶更可作為人們消夏的首選飲品。

因為蒙頂山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所以,人們若在暑熱天喝蒙頂山茶,自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熱。所以蒙頂山茶不啻為充滿功效的、無熱量的天然健康飲料。

特點

葉細而長,淺綠油潤,泡出的茶湯黃而微碧、清澈明亮、香磬高爽。甘醇甘鮮。蒙頂山茶在1959年被列入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在國内外市場享有盛譽。

種類

現如今提到的蒙頂山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有傳統名茶,也有新創制的,其中品質最佳的有“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屬于黃茶)”、“蒙頂石花”等。今日這些“凡茶”,其實早已勝過昔日的“正貢”仙茶了。蒙頂山茶絕對是健康養生,送禮之上品。

曆史

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于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态,生産落後,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

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後是摘下葉片曬幹收藏、烹煮羹飲。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于巴蜀地區。

盡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于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于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制造的起源地。

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早在西漢時期,相傳當地人吳理真在蒙山上種植茶樹。吳理真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種植茶樹,帶動了當地茶葉生産的發展,據說至今蒙山頂上留下的七株茶樹是當年吳理真所種。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于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将七株“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

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曆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

《雲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裡,在縣西南。古詩雲:“蒙山之巅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衆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吊。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随着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

“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鐘、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

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西十裡,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争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

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産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随員。

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内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

那時,四川茶葉産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産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産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别喜愛、适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诏“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并“立為永法”。

名山茶葉成為曆代王朝與藏族、回鹘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複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複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産。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

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國家、省優、部優産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産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内人民所喜愛,而且跻身于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裡蘭卡等國人民青睐。

香港《文彙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産于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曆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

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贊語不絕。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産于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把病治好。

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采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峰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裡,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采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

于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蒙山,古時屬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緻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産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有雷鳴、霧鐘、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後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産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

如今,以生産甘露為多。蒙頂茶屬綠茶類,在制做上不發酵,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蒙頂茶的制法:蒙頂甘露——采摘标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新鮮芽葉适當攤放,以高溫殺青,經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

外形美觀,條索緊卷我毫,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湯黃微碧,清澈明亮。蒙頂石花一一嫩芽經殺青後,即在鍋中整形,後經攤涼再入鍋複炒,低溫烘幹。銀芽扁直整齊,湯色黃碧,香氣純鮮,味甘隽永。

蒙頂黃芽——制法與石花大同小異,唯殺青後要揉撚。色澤黃亮,芽呈金黃色,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萬青銀葉和玉葉長青是遲采的稍大芽葉制成,制法與甘露相同,唯茸毫減少,品質較甘露稍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