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

葬禮

死者的歸屬
葬禮禮儀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數十裡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
    中文名:葬禮 外文名:funeral ceremony 别名:

概述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産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産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地理、宗教及社會結構均影響葬禮形式,階級身分更是決定性因素。以西藏為例,葬禮按身分區分為4種︰賤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貴族始可火葬。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全世界國君或宗教領袖之葬禮均極隆重,除耗費物力财力外,更可能陪葬大批生命。直至近年為止,非洲迦納之阿善提族(Ashanti),當其君主死亡後,族人對外保密,且每隔若幹時日須殺死一仆從,令其至冥界侍候已死君主;又為免君主寂寞,還要陪葬整批盛妝的嫔妃。忌日周年,該君主棺柩送入陵寝,所有生前的左右侍人,包括後妃、仆役、廚師均須執绋送殡,與之同葬。現代化國家當然不緻考慮如死後服侍之禮俗,但一般葬禮仍極為隆重;鮮有的例外為1970年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之葬禮,依其遺志極度簡化,僅由鄉村木匠制一白木棺,由家屬及少數老友、近鄰送葬。

基督教來自于耶稣基督之觀點,強調信者得到永遠的生命。由于基督的死與複活,使的他的門徒不再懼怕肉體的死亡。基督教本來不講求儀式。聖經裡從來沒有關于葬禮的複雜描述。很多的葬禮儀式是後人加上去的。基督教的葬禮越樸素越好。

親人的離去,會讓人暫時的憂傷。就好比兒女要離開父母,出國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父母也會憂傷。但這不是永别,而是暫時的分别。

為此我們要帶着喜樂的盼望送别親人。因為知道,他走到是世人都要走的路,我們也必到那裡去,那裡就是天堂。

隻要靜靜的,追念親人的一生所留給我們的榜樣,并且靜靜的表達我們的思念。

“切忌,不要跪拜,不要燒那些不必要的紙錢,那些毫無意義。基督徒在天上不靠那些養生,乃是靠天父無盡的恩典。”信徒們一生行善,他們相信跟随上帝的旨意,我們在死後會得到永生,靈魂會升入天堂過着沒有煩惱的生活。葬禮中,信友們會祝福逝者靈魂回到上帝身邊。當然葬禮氣氛是莊嚴肅穆的。

追思儀式在教堂或是逝者家中。

首先,外公會做一個儀式開場發言并讀聖經、講經。然後全體來賓一起禱告。其程序與殡儀館中的無太多差異。在神父主持下給死者洗屍,宗教含義是洗去生前罪過,幹幹淨淨去見上帝。基督教葬禮最大不同點是:沒有跪叩等形式,不會有燒紙錢、燒香等活動。信徒們以獻花、鞠躬、禱告、唱贊美詩等祝福逝者升入天堂,化作純潔的天使。追悼完畢以後由四人一角一人擡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親友跟在後邊送葬。下葬時,神父還要再為亡者祈禱。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隻能默默流淚或嘤嘤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下葬時,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畢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鮮花,親友就可以默默離開墳墓。

我們在禱告的最後所念的禱告詞;(每個信徒都會背誦)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門。

印度人死後,一般都實行火葬。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總希望自己的遺體能焚化在聖河——恒河的岸邊。他們認為在恒河岸邊舉行葬禮,死者的靈魂才能升入天堂。送葬人直接将遺體擱在河邊的柴堆上,由死者的主要親屬點燃。印度的托達人,則要前後進行兩次火化才能完成葬禮。阿拉伯人死後一般先将埋體(亡人)擡到清真寺,洗埋體之後,穿上克番(裹上寫有經文的白布),然後放入埋體匣子。送葬時,由親友們擡着埋體匣子送往墓地。到達墓地後,先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驅蟲香料,随後在誦經聲中将埋體入葬。在非洲,葬禮儀式常伴随着幾天幾夜的狂歌勁舞,人們集合在死者靈柩前或墓穴周圍,聞鼓起舞,不停地向死者歌唱或哭訴,同時殺雞宰羊,念咒誦經,大宴衆人,以此來哀悼、紀念、評價亡人,寄托哀思。

中國的葬禮一般是召開規模大小不等的追悼會。追悼會的主要程序有向遺體或遺像緻哀、有關人員緻悼詞、奏哀樂、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等。由于各國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治喪活動的内容也有許多不同,此外民間流行與政府提倡的治喪活動也有許多區别。元首逝世舉行的治喪活動較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發布訃告、宣布緻哀期、全國停止各種娛樂活動、下半旗緻哀、向遺體告别或瞻仰遺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舉行追悼大會(葬禮)。追悼儀式後,由黨政軍領導人或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及死者家屬護送遺體前往火葬場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處)。重要的黨政軍負責人或開國元勳逝世後,治喪程序與元首大緻相同,但規模略小、規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儀式較為簡單,隻有向遺體告别和追悼會兩項。中國政府提倡簡葬,許多生前擔任黨政軍要職的,死後也隻舉行簡單的遺體告别儀式,不開追悼會,儀式過後即行火葬。

形式

土葬

葬式之一。又稱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約産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期。在西歐,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合葬的。土葬為葬禮中最普遍采用者。愛斯基摩人居于冰天雪地無法土葬,每築一小型圓頂雪舍安葬死者。美索不達米亞古城烏爾(Ur)有一王陵(3000BC?),王者位於陵之最深處一室,其旁有若幹最親密侍從,室外則環繞仆役、大臣、女伶、禦者、車馬以及其他人物。希臘邁錫尼(Mycenae)曾發現青銅時期的英雄萬人冢。近年在秘魯發現之巴卡拉(Paraca)墓,斲鑿至地下5公尺(18呎),竟集體埋葬400人及其生前器物。但按一般習俗,死者是個别埋葬。古希伯來人利用天然洞窟鑿石為坑以埋葬死者,最初視為聖地,但後來則視為不潔之地加以回避,并用石灰塗成白色俾便辨認而免誤入,此即隐喻「白色墳墓」之語源。但此類洞窟墓地極多民族仍視為聖地并予朝拜,如西印度及斯裡蘭卡數以千計之岩窟廟即是。死者一般作卧姿,面對方位每與宗教有關,如穆斯林死者必令右側朝著聖地麥加;佛教徒頭部北指;古埃及人面西,當即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之謂。非洲達加裡族(Dagari)男女有别,據某學者謂:男屍面東,意指日出而作——狩獵耕種;女屍面西,意指日落應炊晚膳。巴比倫及蘇美人卧姿僅限高階層身分,賤役祇能作屈身姿,像是在待命侍候。美洲印第安人死者土葬時踡伏作胎兒狀,似有返本歸源之意。若幹民族采立葬,尤以戰士為然。1970年維也納有所謂「立葬愛好者俱樂部」,會員死後置入塑膠筒,掘地為洞直立埋葬。

火葬

傳統葬式。以火焚屍,将骨灰貯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歐洲新石器時代。中國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戰國時的氐羌人,其後藏、彜、拉祜、納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區仍保持此種習俗。藏族隻有活佛、上層喇嘛和貴族行火葬。許多文化均有水與不死相關聯之神話,因此領袖人物及英雄乃多行水葬,置于精緻葬儀船中随波漂流。英格蘭沙福克(Suffolk)郡距河1公裡(0.5哩)處所掘出之水葬儀船遺迹最為著名,該船長26公尺(85呎),船夫38名。挪威奧斯堡(Oseberg)亦掘得維京船,内有2名婦女,這個例子說明婦女也有享受這種待遇的。但水葬并非皆附船隻,索羅門群島死者僅置于竹筏上漂出供鲨魚吞噬;也有地方将屍體包裹後加石塊令其沉至水底。在西藏,貧民、乞丐、麻瘋病人、嬰兒屍體常投入水中。更有若幹地區在屍體入水前先予肢解。西方習俗中海難遇害者行海葬,近年火葬後骨灰撒入水中之風氣漸廣,以美國西岸及若幹亞洲國家為尚。印度死者則停置1年後投入恒河聖水。

水葬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體有三種不同的方式:1.漂屍式即将死屍置于專門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将死屍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将火化後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天葬

就是将死者的屍體喂鹫鷹。鹫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天葬師随即将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最後用哨聲呼來鹫,按骨、肉順序别喂食。将屍體棄至曠野供野獸撕噬,為極多民族所采行,認為既方便又有益於死者靈魂。祆教徒多行天葬,因其視屍體為不潔。孟買之帕西人(Parsi)有所謂「靜默之塔」,塔圓而高,死者被擡至塔頂,由侍者排列於環繞深坑之石台上;屍體經秃鷹撕噬數小時後僅剩骨架,侍者乃将之一一推入深坑。蒙古遊牧民族視死於曠野為高貴之死,臨終者尚未斷氣即被棄於野,供野獸吞噬;童屍或嬰屍則裝袋置於十字路口,首先路過者有責任将袋口解開,俾靈魂獲得解放、轉世。印度那加族(Naga)、澳洲中部土人及若幹北美印第安人如蘇族,将屍體盛妝放入鹿皮或水牛皮袋縫合,置於樹上或平台上,距地2.5公尺(8呎)高,1年後再予埋葬。

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餘米,寬亦有十餘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裡,其中似乎有其規則。

樹葬

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裡。樹葬沒有墓穴,沒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壇。它隻作标記,如:僅在樹下放一塊石頭,石頭上釘一塊銅闆,寫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樹葬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殡葬理念和行為之一。

懸棺葬

中國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殓遺體入棺,将木棺懸置于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縫内,或半懸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沙葬

新疆沙漠最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裝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進沙子裡。由于氣候關系,許多屍體進入沙子裡面就立即脫水,使得屍體不會腐爛,可以天然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風葬

亦稱“露天葬”。包括樹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懸棺葬等。一般将死者遺體裸露于樹木或曠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間、洞窟或樹洞内;有的将屍體放入棺柩,再擱置在用茅草和木闆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有的民族對所崇拜的圖騰物實行風葬。

二次

許多原始文化認為死者自人世通往冥府,中間須曆經若幹過程,因此死後未腐爛仍待若生人,須供飲食,留置家中,由家屬陪侍。印尼人對腐屍流出之血水仔細處理,有時還以食米吸收血水;爪哇巴裡島人認為死者要經過42天才會完全離家;羅馬尼亞人葬後須定期掘出骨頭(兒童3年、青年5年、老人7年),以酒及水清洗後置入亞麻布袋内,送到教堂作第二次埋葬,至此喪家始能恢複一般社交往來。北美休倫族人(印第安人之一種)的二次埋葬系采集體方式,每10∼12年舉辦一次靈魂節,屆時死者屍骸均移至社區墓地集中埋葬。若幹南美及歐洲國家因土地不多,亦在埋葬3∼5年後将骨骸掘出,置於壁龕或骨罈裡,或移至公有墓地集中安葬。

木乃伊

即“人工幹屍”。此詞譯自英語mummy,源自波斯語mumiai,意為“蠟”。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藥料)塗屍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為最著名。屍體經過風幹,從而使屍體不會腐爛,可存放數千年之久

20世紀之西方葬禮業已相當标準化,遺體置於簡單裝飾之有襯裡柩内,經頌揚式及告别式後,埋入2公尺(6呎)深之土坑内,再以泥土覆蓋。19世紀以來,葬禮多已不在教堂側院舉行,而改在墓地舉行。

參加葬禮注意要點

服裝

男女均應穿黑色或藍色等深色的服裝,男士可内穿白襯衣或暗色調的襯衣,女士不應塗鮮豔的口紅,不可戴亮色調的圍巾。

飾品

盡量不要配戴飾品,如需佩戴可考慮素色的飾品或盡量不要外漏,千萬不要外露佩戴黃金,這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

慰問語

關懷和安慰對于死者親屬是很必要的,一些過當的舉動如嚎啕大哭應盡量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作為慰問語一般可以這樣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痛,請節哀”或“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請保重好身體”。

措辭及舉動

在葬禮上一定要注意用語,不要出現“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彙;葬禮時肅穆的吊唁者應收斂,不要高談闊論。帶着兒童的,不要讓孩子嬉笑打鬧,說話聲音盡量壓低,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示出誠意。

宗教葬禮

基督教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内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佛教

佛教葬禮一般為火葬,有僧人唱誦經文,作法會超度死者。

中國傳統葬禮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和黃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随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伴有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殓:為屍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盡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于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挽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将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幹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殡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内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吊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大殓:當着家屬的面,将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開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于清明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中國葬禮禮俗

葬禮禮儀算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數十裡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下面說的這些禮儀應該在岚山區後村鎮比較通俗流行的一種禮儀。其中一些說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這些禮儀的人的指正。

遺體,如果有人在别人的家中逝世,那麼在挪動遺體之前,必須給人家一定的錢,表示歉意,哪怕那房子是女婿家的,隻有在自己的直屬親屬家逝世才不用給錢(直屬親屬指兒子,孫子),錢不在乎多少。現在很多逝世的人都是在醫院,一般遺體不需要再搬回家,直接送殡儀館,也不存在給誰錢的問題了,總之遺體移動越少越好。在移動遺體的時候,直屬子女,一般在旁邊安慰遺體,比如說:某某别害怕,大家送你去新家等等,因人而議。如果在家中逝世,那麼遺體挪動的時候需要招魂,方法是拿一燒紙條,在四周的牆上移動,如果燒紙條在那個地方固定住了,說明逝世人的靈魂在那裡,然後用燒紙條把靈魂收起來,從窗戶遞出,放在遺體旁邊,随遺體一起進火化爐。

紙幡,有喪事的人家,要用燒紙粘貼剪在木杖上,放置靈堂前面,木杖應該使用柳樹(木杖上沾上燒紙是什麼含義?),門扇上貼一燒紙,代表家中有人去世(應該是男的逝世貼燒紙,女的貼白紙)。重孝子不能自由出入家門,所有外事活動都必須停止。(對于這些,問了很多人,他們也都不懂,歡迎懂的人指正)

靈堂,靈堂是為逝世的人搭建的臨時住宅,臨時供後人或者晚輩參拜供養。現在生活水平提高後,在城市遺體一般不在放在家中,(農村還是大多放在家中的。)在一方桌前放一遺像即可,遺像前樹一靈位,用白字折疊,上寫某某什麼什麼多少歲而卒等等。桌子必須用方桌,然後擺上四樣,這四樣是“魚”“肉”“雞蛋”“面條”,還要有水果,但是水果中不能有桃子(四樣菜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桃子不能上桌?)。最前面是香一爐,長明燈一盞(燈要用一碟子自制,先找一碟子,裡面倒上花生油,然後用棉花搓一細長燈芯,點燃,棉花燈芯要夠燃燒三天),香和長明燈在點燃那時起,就不能滅,隻有遺體挪出去或者把靈位帶走的時候才能滅,不能用人滅,自燃自滅。桌子前放一罐,叫聚寶盆(還有個比較粗俗的名字,叫老盆),所有燒的“錢”都放在這個罐中,在出殡的時候打碎,詳細時間是在“舉重”擡起棺材的瞬間摔碎。

送盤場(音義,個人認為應該是送盤纏。),在逝世後第二天傍晚,(也有第三天,一般不超過三天),送行時,長子抱靈位,直屬男丁拿一拐杖(就是前文說的那沾燒紙的木仗)做老人走路狀(一定要雙手拄着拐杖,拱腰前行。),(如逝世着為男性長輩,女性長輩或者晚輩,不知禮儀如何)其餘後人跟随其後,小聲禱告,喊其逝世之人前去拿錢,送至十字路口,在燒錢後,畫一圈,表明以示财不外溢。焚燒完畢,衆親屬哭着走回家中。回靈堂後,對其遺像和靈位,繼續哭,這個時候,一般男子在屋内,女子在屋外。後繼續到剛才的十字路口,焚燒紙馬,(男性長輩燒紙馬,女性長輩燒紙牛,晚輩不知道燒什麼?)後伏地痛哭,然後按照來時順序,再回靈堂。

跪拜,在靈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個頭,逝世之子女在靈位四周,來人後,别人磕幾個頭,逝世着子女必須回應幾個頭,所謂代表長輩回禮(一般是長孫代為謝禮,直屬男性和直屬女性。)。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幾個頭,有三個的還有四的,那裡的禮儀是磕四個頭,含義為神三鬼四,給神仙磕頭三個,給鬼磕頭四個.在靈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靈棚,不是靈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較固定,每個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頭是九個,這個時候去磕頭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親家後輩,這個時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頭四個,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孫子,侄子代謝。),然後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舉香在空中轉一圈,然後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這樣。),再後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頭四個,是四懶。前後一共是九個,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說法。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時候,兒子跟孫子在旁邊回禮,女兒一般在桌子旁邊痛哭。四勤的含義為一作揖一叩拜,四懶為一作揖四叩拜,中間攙雜一頓隔,日照說法叫四勤四懶一頓隔。

孝衣,孝衣分重孝和輕孝,重孝就是直屬子女,兒子,女兒,孫子等,重孝為男丁一筒白大褂、白鞋,女性為白上衣帶白褲子、白鞋,孫子、兒子如果未結婚,隻需要纏頭就可以了,如果結婚,那需要穿一筒白大褂,重孝。輕孝就是女婿,外戚,隻需要一白布纏腰即可。

纏頭,纏頭也十分講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結就在左邊,如果是女丁,那麼打結就是右邊,前提是還有一個長輩在世,比如爺爺、奶奶,爺爺去世而奶奶還在世,那麼打結就在左邊,如果以後奶奶也去世了,那麼就不需要打左邊了,直接打結在額頭上,正中間。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結就明白去世的是誰,家中還有什麼人。

送殡,兒子女兒孫子在前,原來是抱靈位,現在一般抱照片,走在前面,後面是擡棺材的人,孝子,孝女,孝孫前行一會就轉身,向棺材磕一個頭,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謝葬,古時候謝葬很隆重,現在好像說法就不是很多了,一般逝世者子女或者家屬在家或者在飯店擺上幾桌就可以了。舉重,就是擡棺材的人,一般這些人是不要報酬的,隻要在謝葬的時候一起請他們喝個酒就可以了。

圓墳,在逝世着入土第三日,早上早早起來,前去圓墳,把墳重新修整一下,因為入土哪天,一般把洞口添上就可以了。三日墳要早,所謂早三日,晚七日(為什麼要早三日和晚七日呢?)。

圈墳,就是在長子的帶領下,所有人圍着墳,拿着鈎擔,左轉三圈,由轉三圈,大體含義為為逝世者圈圍牆。

送殡,謝喪,圓墳,圈墳,很多禮儀不是很懂,歡迎指正和給于參考。希望大家指正。

西方喪葬禮俗

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後,首先在死亡地或屍體發現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生或驗屍人員簽發書面證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後對親友發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布。

葬禮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遺囑、遺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喪葬事務一般由.殡儀機構或承辦人具體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時間、地點以及舉行葬禮儀式的時間、地點等。西方葬禮儀式一般同結婚一樣,多在教堂舉行。具體程序是,先把棺材運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詞并為死者祈禱,然後用一塊天鵝絨棺罩遮蓋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場。

葬禮與葬禮彌撒可以同時進行,也可以分開(在葬禮後的某一天)舉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後是聖餐,最後為告别儀式。

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将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基督教的喪禮更多地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脫生前痛苦。基督教認為人死後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

近現代以來,由于崇尚“科學精神”,尤其是實驗科學的興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殡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總之,西方喪葬禮俗有人們可借鑒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

西方雖然民族衆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緻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采用哪種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城鎮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靜幽雅之處,農村公墓建在村外較遠的地方。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後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内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隻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們休閑的勝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償使用,使用期長短不二,但有最長期限規定。

殡葬禮儀。西方殡葬禮俗有洗屍、更衣、停屍整容、送葬哭喪、宴謝、祭奠等程序,基督教儀式幾乎貫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後神父要為其祈禱。這也是臨終關懷,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擺脫死之恐懼。死後在神父主持下給死者洗屍,宗教含義是洗去生前罪過,幹幹淨淨去見上帝。停屍在西方傳統喪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會。神父介紹死者生平并為之祈禱,下邊親友則一同禱告。完畢以後由四人一角一人擡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親友跟在後邊送葬。下葬時,神父還要再為亡者祈禱。哭喪無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隻能默默流淚或嘤嘤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下葬時,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畢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鮮花,親友就可以默默離開墳墓。祭奠亡者不是中國人的專利。西方人在居喪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舉行祭亡靈儀式。屆時,親友可單獨去,一束鮮花、默默立上一會即可。

現代西方,社會工作興起,對西方喪葬禮俗改革又推進了一步。喪事不再是各自操辦,而是由殡儀館“一條龍’’服務。宗教儀式、紀念儀式均在殡儀館進行。送葬也由殡儀館靈車送。西方社會對死者相當敬重,殡儀館接送屍體時,其它車輛主動讓道,并鳴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肅立。

西方葬禮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視葬禮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現象,并相信這些現象顯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禮時出太陽,在參加葬禮的人中哪個人的臉被陽光照得最亮,哪個人就可能是下一個死亡者;如果葬禮那天下雨,就意味着死亡的靈魂可以順利進入天國;如果參加葬禮的人數是單數,其中必有一個不久後便會死去。

預定好的葬禮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遲的。如果出了什麼原因,葬禮推遲都意味着在3個月内死者的親屬或者鄰居中必然會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遲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話,那麼這一兇兆就可能出現,而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舉行葬禮的,如元旦,否則在死者所屬的教區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個月就都将舉行葬禮;再如星期日,否則就意味着在一個星期内還會接連地舉行三次葬禮。

此外,西方人認為,出門遇見葬禮隊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見葬禮,便會跟着送葬隊伍走上一小段路,這樣可以避免兇兆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當棺材運往墓地下葬時,西方人是絕對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們相信這樣做會使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大難臨頭,甚至會死亡;但如若這時遇到了一個牧師或傳教士,這一兇兆就會自行消除;遇見靈車也同樣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的靈車,但這一兇兆隻有在靈車面對面地駛來時才真正成為兇兆。

中西方葬禮對比

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産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産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樹葬、懸棺葬、壁櫥葬、食葬等多種形式。

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和一些民族中,死者臨終前要請牧師做最後的忏悔和禱告。送葬時,親屬們身着黑色喪服,跟随在牧師身後,在挖好的墓穴前,牧師念誦經文,超度亡靈,然後由親屬将白色、紫色的花束扔在墓棺之上,最後以土掩埋。印度人死後,一般都實行火葬。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總希望自己的遺體能焚化在聖河——恒河的岸邊。他們認為在恒河岸邊舉行葬禮,死者的靈魂才能升入天堂。送葬人直接将遺體擱在河邊的柴堆上,由死者的主要親屬點燃。印度的托達人,則要前後進行兩次火化才能完成葬禮。阿拉伯人死後一般先将埋體(亡人)擡到清真寺,洗埋體之後,穿上克番(裹上寫有經文的白布),然後放入埋體匣子。送葬時,由親友們擡着埋體匣子送往墓地。到達墓地後,先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驅蟲香料,随後在誦經聲中将埋體入葬。在非洲,葬禮儀式常伴随着幾天幾夜的狂歌勁舞,人們集合在死者靈柩前或墓穴周圍,聞鼓起舞,不停地向死者歌唱或哭訴,同時殺雞宰羊,念咒誦經,大宴衆人,以此來哀悼、紀念、評價亡人,寄托哀思。

中國的葬禮一般是召開規模大小不等的追悼會。追悼會的主要程序有向遺體或遺像緻哀、有關人員緻悼詞、奏哀樂、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等。由于各國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治喪活動的内容也有許多不同,此外民間流行與政府提倡的治喪活動也有許多區别。元首逝世舉行的治喪活動較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發布訃告、宣布緻哀期、全國停止各種娛樂活動、下半旗緻哀、向遺體告别或瞻仰遺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舉行追悼大會(葬禮)。追悼儀式後,由黨政軍領導人或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及死者家屬護送遺體前往火葬場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處)。重要的黨政軍負責人或開國元勳逝世後,治喪程序與元首大緻相同,但規模略小、規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儀式較為簡單,隻有向遺體告别和追悼會兩項。中國政府提倡簡葬,許多生前擔任黨政軍要職的,死後也隻舉行簡單的遺體告别儀式,不開追悼會,儀式過後即行火葬。

上一篇:現打斑鸠現鉗毛

下一篇:斯坦德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