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髒

脾髒

人體器官
脾髒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位于左季肋區後外方肋弓深處,與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緻。膈面與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鄰,前方有胃,後方與左腎、左腎上腺毗鄰,下端與結腸脾溝相鄰,地柔軟的網狀内皮細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長約10cm~12cm,寬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緻有巴掌那麼大,重200克左右,由幾條韌帶将其“懸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狀态下一般摸不到脾髒,如果仰卧或右側卧位能觸摸到脾髒邊緣,說明脾腫大。[1]
  • 中文名:脾髒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免疫:免疫器官
  • 發育:間葉細胞發育而來

發育過程

脾髒自間葉細胞發育而來,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周開始可見。

構造

外觀與位置

人體的脾髒位于腹腔左上方,與第9-11肋相對,長軸與第10肋一緻。脾可分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髒面兩面。髒面前上方與胃底相連,後下方與左腎和左腎上腺相連。

神經、血管自髒面中央的脾門處出入脾髒。脾髒除與胰腺連接處和脾門處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鄒襞形成的韌帶對脾起了支持和保護的作用。

脾髒在活體時為暗紅色,上緣較銳,有2-3個切痕,而下緣則相對鈍厚。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成人的脾髒重約150-200克。正常情況下,脾無法被觸及,腫大的脾則容易被觸到。

結構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紅髓、邊緣區幾部分組成。

脾髒的被膜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還複有漿膜。被膜和脾門的結締組織伸入脾的實質,形成許多的小梁。這些小梁互相連接,形成了脾髒的粗支架。小梁間的網狀組織結構則形成了脾淋巴組織的細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内的平滑肌細胞可以通過舒張或鄒縮調節脾的含血量。

脾髒内的白髓位于脾内小動脈的周圍,由靠外的含有B細胞和CD4+T細胞的邊帶和内部圍繞血管形成的淋巴鞘兩部分構成。因為該部分在脾的新鮮切片上呈散布的灰白色小點狀,故名“白髓”。另外,正常人體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細胞構成的脾小結也是白髓的一部分。

紅髓則占到了脾實質的三分之二,因為紅髓含有大量的紅細胞,所以顯紅色。紅髓由脾索和脾窦兩部分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細胞的索狀淋巴組織構成,大部分穿過它的血液都能夠穿過它重新回到循環系統,惟衰老的紅細胞和血小闆以及異物會在此被吞噬。血窦則充滿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細胞均是通過它進入脾髒的。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細胞,它們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窦的腔内。

脾還有一種名為“邊緣區”的結構。該結構是紅髓和白髓的交界處,寬達100微米。其中的淋巴細胞分布比白髓稀疏,但比紅髓要密一些。從胸腺或骨髓遷入脾的淋巴細胞會在這裡進一步成熟。該區域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可對抗原進行處理。B細胞通常會在這裡開始活化。邊緣區是脾内首先捕獲、識别抗原的區域,是引發免疫反應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細胞進入脾内淋巴組織的重要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脾沒有輸入淋巴管,脾内也沒有淋巴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窦(脾窦)。

功能

脾髒有濾血的功能。邊緣區和脾索是濾血的主要場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比如紅細胞)、抗原和異物。此外,侵入人體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發免疫反應。此外,脾還能夠儲藏血液。人脾可以儲存約40毫升的血液,馬的脾髒則存儲了馬體内大約30%的紅細胞。胚胎發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後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僅在部分條件(比如人體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刺激下才能夠恢複。

中醫中的“脾”

主條目:脾(髒腑)

中國古代典籍中(比如《難經》)中有對脾的描述。其中對脾的色澤和形狀的描述均與現代解剖學的結論相接近。但有說法指出,中醫因解剖條件的限制,把難以觀察的胰腺歸為了脾的附屬器官,故中醫上的“脾”應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和脾髒。

注釋

在無特别指明情況下,本文中“脾”或“脾髒”專指人的脾髒

血供

脾髒由脾動脈供血。脾動脈是腹腔動脈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門處分出胃網膜左動脈和數支胃短動脈。脾動脈在進入脾門前多先分為上、下兩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為二級分支或三級分支進入脾門。根據脾動脈分支情況,可将脾髒劃分為2~3個葉和上極段、下極段兩個段。相鄰脾段之間動靜脈的吻合甚少,形成一個近乎無血管區的平面。脾動脈分支進入脾實質後為節段動脈、進而分為小梁動脈,最後形成終末動脈,故脾實質由内到外可劃分為脾門區、中間區和周圍區。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髒以外,與正常脾髒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組織,出現率為15%~40%。位置、數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門、脾蒂、大網膜,少數位于脾結腸韌帶、胰尾、腸系膜、左側卵巢等處。

構造

脾髒内部可分為紅髓及白髓。紅髓的主要功能是過濾和儲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組成,但因為其不含輸入淋巴管,所以脾髒沒有過濾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則為對抗外來微生物及感染。

生理功能

脾的組織中有許多稱為“血窦”的結構,平時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當人體失血時,血窦收縮,将這部分血液釋放到外周以補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細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紅細胞、病原體和異物。

脾髒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通過多種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脾髒切除導緻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紊亂,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脾的腫大對于白血病、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促吞噬素(Tuftsin)Tuftsin是美國Tufts大學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發現的一種四肽物質,當前已知脾髒是體内Tuftsin的唯一來源。Tuftsin作為一個參與免疫調節的體液因子,具有顯着的抗腫瘤作用,通過激活多核白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提高他們的吞噬、遊離及産生細胞毒的功能,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髒還産生其他多種免疫因子,促進吞噬作用,清除體内外抗原,這是切脾後兇險感染綜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術的理論依據。

B淋巴細胞約占脾内淋巴細胞總數的55%,在腫瘤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繼而分泌特異性抗腫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發現,脾髒切除後,機體免疫球蛋白含量異常且血清IgM水平明顯下降,從而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

T淋巴細胞脾髒擁有全身循環T淋巴細胞的25%,直接參與細胞免疫,并對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的分布有重要調節作用.脾髒對T淋巴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是腫瘤免疫的一個重要環節.脾髒切除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發生改變,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Th)數量減少,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數量相對增高,導緻腫瘤免疫抑制。

巨噬細胞,脾髒中大量的巨噬細胞具有強大的吞噬抗原顆粒的作用,還可作為抗原提呈細胞(APC),調節和增強免疫應答.除自身能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IFN、IL-1等活性物質直接參于抗腫瘤作用外,還能調節細胞毒素T淋巴細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的抗腫瘤作用,具有廣泛的免疫感應及效應功能。

樹突狀細胞(DC)、自然殺傷(NK)細胞和LAK,DC具有比巨噬細胞更強的抗原提呈能力,作為APC參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LAK細胞對自體或異體的腫瘤細胞均有很強的殺傷作用,能非特異性地殺傷多種對NK細胞、CTL不敏感的腫瘤細胞,在抗腫瘤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

脾髒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質地比較脆,容易外傷。一般來講,脾髒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于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态時,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髒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髒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将其吃掉;

此外,脾髒還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環中重要的濾過器,能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細胞,特别是紅細胞和血小闆。因此,脾功能亢進時可能會引起紅細胞及血小闆的減少。脾髒還有産生淋巴細胞的功能。

醫療臨床

在正常狀态下一般摸不到脾髒,如果仰卧或右側卧位可能觸摸到脾髒邊緣即可認為是脾大,近年來B超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發現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體檢中B超顯示脾大者約占15%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顯示脾大是經過實際測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較早地顯示脾增大,當用手能觸及脾髒時,脾髒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種急、慢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黑熱病、血吸蟲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敗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腫大。斑替氏綜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緻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見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髒惡性腫瘤較罕見、脾髒囊腫、播散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髒大原因較複雜,除少數人為生理性外,都應在醫生指導下尋找病因,并要定期複查。

因為脾大就會對人體起壞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術切除脾髒。切除脾髒有好處,可以糾正脾大對人體的危害,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後将改變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脾髒過濾功能消失,IgM減少、調節素和調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系統出現紊亂、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以及淋巴細胞轉換率明顯下降,導緻爆發感染的機會顯着增加手術創傷大、費用高。還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嘔血等條件差者無手術條件。

脾的質地較脆且血運豐富,因此一旦受到強大外力打擊,很容易破裂,脾破裂會導緻嚴重的大出血,是能夠緻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須緊急搶救。較小的破裂可以縫合修補,但很多時候難免要将脾切除。與肝不同,脾切除後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們明顯的表現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髒本身的疾病較少見,比如脾腫瘤,但是人體其它系統的疾病可以繼發脾髒改變,會出現脾大現象。比如常見的有肝硬化、肝癌、特發性門脈高壓症會出現脾大,還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闆減少性紫攤、何傑金氏病、白血病等也會出現脾大。

脾大最多見的疾病還是肝硬化、肝癌。

所謂脾髒位于腎髒下,而圍住成腰帶是也。論脾髒之功能乃維護胃、腎、膀胱三部門之造化能正常,且四時順其序如冬天脾髒就送暖氣給腎髒,使其腎髒不會被凍傷而失氣,影響新陳代謝。夏天脾髒就送涼氣給腎髒,使其體溫涼而氣和。胃之受惠乃四時溫暖不受氣候變化之影響,适宜之溫度幫助消化也。如胃濕、胃寒、胃熱乃溫度不适宜之故才引起消化不良也。膀胱受脾髒之澤惠,如廁敏感也,如無脾髒之下信号,即膀胱完全無動态也。

脾髒之功能乃上效腎髒,下交胃、膀胱為友之稱。腎、胃、脾、膀胱為一格也。脾髒之毛病比較症不多,但是隻怕飲酒過量,色欲過多而身體疲勞,早時起床過遲成習慣,以緻脾髒硬化影響腎、胃、膀胱之功能造化失能并發症就發作也。如小解時尿尾再滴二三點,此乃脾髒硬化之現象,雖然對身體無大礙須要服藥治療才不會愈沉重也。如胃嘈嘈、胃脹氣乃屬脾失氣所緻以成嘈嘈、脹氣而且有時會感覺胃口不開,食欲不振所以患此症必須先調理脾髒,元陽重回,促進健康體格也吾開脾髒元陽重回之方。

處方1

砂仁五分、生地五分、蔗草一錢、厚蔔一錢、茯苓一錢、歸尾五分、川芍一錢、大棗三粒、元參一錢、升麻五分、杭菊一錢、杜仲一錢、熟地五分、麥冬一錢、柴胡一錢、桂枝一錢、竹茹半粒、元胡五分、老蓮三分,水二碗煎八分,早晚飯後服之。

忌:酒、辣、酸。

論所謂死脾乃世俗之口頭言,根據醫藏金鑒是無死脾名稱。脾弱之症:乃屬失氣、面色青白,此症學童比較容易患,那就是做運動後嘴幹喉渴冷飲過量。如吃生冰角、飲青草茶過冷,以緻脾髒損氣成濕,緻成脾弱之症也。此症要先調理脾髒之氣濕溫和而後顧胃生津也。吾對此症開處方。

處方2

厚蔔五分、柴胡五分、生地五分、蔗草五分、麥冬五分、川芍五分、意仁五分、砂仁三分、杭菊五分、歸尾五分、茯苓五分、蓮子五分,水二碗煎八分,不定時服之。

忌:冰、芭蕉。

脾髒出血

所謂脾髒出血乃脾髒膜破裂而出血水。何以脾髒膜會破裂?如運動家在高處跳下,例如跳水姿勢不按沖擊之姿勢以胸部先着水面者,不但肺部受傷,而且脾髒膜之刺激更重傷也。所謂脾髒膜破裂之傷也。如以雙手伸直而由頭部先潛水者,完全不損傷也。還有單杠之運動,大車輪之動作賽完落地之姿勢一刹那之震動腰容易脾髒受損傷也。簡單舉二個例為做參考,就幾分了解。脾髒受傷之作防備也。脾髒膜破裂之預感:兩邊腰會酸酸按按,而少水一日十幾次,尿色紅如茶葉沖泡頭一次,每次如廁都是紅色不變色而出口處不痛,夜間睡眠睡不着常常起來少解。

一日二日還不感覺嘴幹喉渴,第三日本就會感覺嘴幹喉渴想飲茶水,此時絕不可飲冰涼之茶水,要供給溫的茶水。此症算脾髒症之最重症。此症有藥醫,吾對此症開處方,先調理脾髒之失氣,進而彌補脾髒膜緊縮複原貌。

處方:柴胡錢五、麥芽錢五、蒼術錢五、生地一錢、厚蔔一錢、麥冬一錢、杭菊一錢、五味五分、小金英一錢、含殼草(幹)一錢、茯苓五分、川七五分、蔗草一錢、人參腳一錢,水二碗煎八分,泡冰糖早晚空腹服之。

忌:酒、酸、辣、醋、醬、豆類。

脾髒發炎

脾髒發炎很少見,但此症必須作備錄之。脾髒發炎尿水紅色如茶葉沖頭一泡,出口處不會痛。

頭額燒燒,全身疲倦,四肢無力感,食欲不振,食而無味,嘴淡淡,眼神失神失神,好像睡眠不足常常哈肺。嘴幹喉渴會想飲茶水勿論,要供給溫的茶水。吾神農氏開處方,先消炎但是仔細斷藥量并顧及不散氣兼扶氣之方也。

處方:淡竹一錢、柴胡一錢、雙白五分、半夏五分、厚蔔一錢、雙柳黃一錢、麥文一錢、杭菊一錢、鳳尾草(幹)一錢、川芍五分、意仁一錢、茯苓五分、蔗草一錢、洋參五分,水二碗煎八分,不定時服之。

忌:酒、酸、辣、醬、醋、土豆。

論六腑,丙寅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所謂六腑者,胃、膽、大腸、膀胱、盲腸、小腸是也。先論膀胱所謂膀胱其功能俗稱尿庫是也,每日三餐所飲所食之水份,經腎髒新陳代謝,有益之份量成為血、成為營養而化氣,無益之份量排洩下墜積于膀胱成尿水,尿庫已滿,脾髒即下信号,順水推舟一般勢如破竹,瞬間洩洪一般即神爽氣和,安然自在也。此乃膀胱之功能也。如相反不洩洪積于庫,即肚尾酸軟痛,而且神不清氣不爽,病魔已到也。此不正常之功能也。

腫大

正常脾髒一般不能觸及(除極少數由于移位或下垂外),如在左肋緣下們及者,均表示脾髒腫大。

臨床上将腫大的脾髒分為輕、中、高3度。深吸氣時,脾髒在肋緣下不超過3厘米者為輕度腫大;自3厘米至臍水平線者,為中度腫大;超過臍水平線以下則為高度腫大。

輕度脾腫大見于慢性肝炎、傷寒、粟粒性結核、急性瘧疾、惡急性細菌性内心膜炎、敗血症和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一般質地柔軟;中度脾腫大見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黃疸和淋巴瘤等,質地一般較硬;高度脾腫大且表現光滑者,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黑熱病、慢性瘧疾、骨髓纖維化和戈謝病等,表面有結節者則需考慮淋巴肉瘤。

中度以上脾腫大,其形态呈舌形,位置表淺,突出于左肋緣下,并伸向有髂窩部,于其前内緣可能有1—2個切迹。脾腫大的這一特點可與其他腹部包塊相鑒别。表現有囊性腫物者,見于脾囊腫;脾壓痛見于脾膿腫,脾梗塞等,在脾周圍炎或脾梗塞時,由于脾包膜發生病變,常有纖維性滲出,并累及壁層腹膜,故脾髒觸診時有明顯壓痛,且有摩擦感。

就地域而言,長江中下遊兩岸和江南地區,是血吸蟲病流行區。該區内的脾髒顯着腫大者,大多由血吸蟲病引起。在長江以北,過去有黑熱病流行,當前消滅,但對老年人顯着的脾腫大,仍應考慮黑熱病所緻。

各種感染所引起的脾腫大,常有特征性熱型,如波狀熱、回歸熱、瘧疾等。傷寒除特殊熱型外,還伴相對緩脈;急性血吸蟲病常有畏寒、發熱、多呈間歇熱或弛張熱;急性白血病常有高熱、貧血與明顯出血傾向;淋巴網狀細胞瘤常有不規則、持續性或周期性發熱,伴淋巴結與肝、脾腫大。

脾腫大伴淤斑淤點,常見于急性白血病、血小闆減少性紫癜、亞急性細菌性心内膜炎等。慢性肝病患者可伴有蜘蛛痣。

脾腫大伴黃疸,應考慮瘧疾引起的溶血性貧血;若無貧血,脾髒僅輕度腫大,則可能為病毒性肝炎。

充血性脾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其次是門靜脈或脾靜脈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門靜脈高壓的表現,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時伴有脾功能亢進,表現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均減少的“三少”現象;同時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各種急、慢性白血病皆有脾腫大。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脾腫大尤為顯着,可平臍,甚至伸入盆腔,質地堅硬。

如患者發生脾腫大,伴或不伴肝髒腫大,血小闆減少,貧血,骨痛等症狀,則要考慮戈謝病。這是一種由于β-葡糖腦甘酯酶缺乏緻葡萄糖腦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單核巨噬細胞内蓄積的常染色體隐性遺傳性疾病。

腫瘤

脾髒腫瘤是臨床少見的腫瘤類型,發病率低,國内外文獻均缺乏大宗病例報道,良性腫瘤發病率約為0.14%,惡性腫瘤不超過全部惡性腫瘤的0.64%,脾髒腫瘤本身組織成分來源、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良惡性質混雜,并常有多種來源緻病因素交雜,本病早期又缺乏特殊的臨床表現,故不易及時作出正确的診斷及治療,易被臨床醫生忽略,随着各項診斷技術的出現和提高,特别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對于脾腫瘤的認識逐漸加深,有助于提高腫瘤的治愈率,改善預後。

切除

脾切除術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終身增加對嚴重感染的易感性,易發生急性暴發性感染(OPSI)、敗血病和腦膜炎。嬰幼兒脾切除術後更易發生感染性并發症。脾切除後要注意加強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适當鍛煉等等。脾髒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術後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機體免疫能得到一定恢複,它的部分免疫功能會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當然,完全恢複如常人不太可能。

脾髒排毒法

1.吃酸助脾髒排毒。例如烏梅、醋,

這是用來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時間内排出體外。同時酸味食物還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按壓脾髒排毒要穴。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

3.飯後走一走。運動可以幫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過需要長期堅持,效果才會更好。

脾髒最佳排毒時間餐後是最容易産生毒素的時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時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會積累很多。除了飯後走一走,因為甘味健脾,還可以在吃完飯1小時吃1個水果,幫助健脾、排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