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

漢語成語
脍炙人口(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戰國·孟轲《孟子·盡心下》。“脍炙人口”的原義是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在句中可充當謂語、定語;含褒義。
  • 中文名:脍炙人口
  • 外文名:
  • 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 近義詞:
  • 反義詞:
  • 出處:《孟子·盡心下》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詞語解釋

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為衆人所稱美。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曾皙嗜羊棗, 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脍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脍炙而不食羊棗?”曰:“脍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戰國·孟轲《孟子·盡心下》)

衍生典故

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脍炙人口。(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脍炙人口”。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門徒中,有魯國南武城曾氏父子兩人。其父名點,字皙;其子名參,字子輿。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門徒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哲更是當時讀書人中淡泊名利向往優遊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志向曾經深得孔子的稱贊。曾皙在飲食上有一種非常執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

曾皙的這一嗜好給兒子曾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過世之後,曾參因懷念父親而悲痛萬分,父子親情終身索懷,甚至曾皙生前愛吃的羊棗,曾參也不忍心吃一口。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弟子争相傳頌,稱贊曾參為孝子典範。

鬥轉星移,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非常不理解,于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來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已的老師行禮,然後說道:“老師,我來拜訪您是因為有一件事情我始終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特來向您請教。”

孟子和顔悅色地對公孫醜說:“你有疑惑就講出來吧”。

公孫醜說道:“老師,您覺得烤肉和羊棗,哪一樣更好吃呢?”

“當然是烤肉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烤肉的。”

公孫醜又問:“既然烤肉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的父親也都是愛吃烤肉的人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烤肉,隻戒吃羊棗呢?這能說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嗎?”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釋道:“精緻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愛吃的一種食物,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烤肉那樣好吃,但卻是曾皙尤其愛吃的食物。所以曾參隻戒吃羊棗,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難捺之情啊。就好比對長輩隻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人的姓氏會有相同的,但名字卻是自已所獨有的。”

公孫醜聽完孟子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終于明白了曾參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成語寓意

曾暫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後,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故事借曾子之事揭明學問繼承的關系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隻有個别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隻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烤肉古語中叫“脍炙”,後人就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脍炙人口”這個成語,用來比喻美味人人都愛吃,進而引申為好東西人人都稱贊。

成語用法

複雜式;作謂語、定語。

上一篇:日不落帝國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