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症狀

胃食管反流症狀

食管胃動力性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一種食管胃動力性疾病。胃食管反流最典型的症狀為反酸、胸骨後燒灼感,後者又稱為燒心。跟含胃酸的食物往上反流,胃酸直接腐蝕到贲門、食管黏膜,這種病跟進食過飽、進食油膩油炸食物過多有直接關系。需要做胃鏡檢查來明确,确診後需要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奧美拉唑來治療,療程在3-8周。[1]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患病部位:腹部 相關疾病:哮喘、巴瑞特綜合征、贲門失弛緩症、反流性食管炎 相關症狀:充血、打嗝、繼發感染、咳嗽、潰瘍 所屬科室:消化内科 相關檢查:胃總酸度測定、酸返流試驗、胃生理鹽水排空試驗 名稱:胃食管反流症狀

原因

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衆多,大緻可分為兩類:

一、原發性胃食管反流

原發性食管下括約肌關閉不全,是原發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通過對有反流症狀的患者進行多方面的檢查,均證明有胃食管反流。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稱原發性食管下括約肌關閉不全。此種情況多見于老年人,可能與老年人結締組織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彈簧夾作用減弱、食管下擴約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關。

二、繼發性胃食管反流

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分述如下:

(一)食管裂孔疝

由于裂孔疝破壞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關系,造成LES的關閉不全,則産生胃食管反流。滑動性食管裂孔疝,食管與胃的連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結構,因此His角消失,食管與胃的連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壓的對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長,變得軟弱無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約肌的支撐作用;裂孔被撐大,則隔腳的彈簧夾作用喪失。

以上這些食管下括約肌的輔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時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約肌不足以對抗腹内壓力,就必然會發生胃食管反流。據統計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85%有裂孔疝,在裂孔痫病例中有半數以上發生反流性食管炎。所以裂孔癫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常見原因。

(二)先天性畸形

l、先天性食管下段錦膜柱狀上皮化生食管就膜上皮是由鱗狀上皮所組成,在其間出現非鱗狀上皮區稱柱狀上皮化,這種先天性食管激膜的柱狀上度化僅發生于食管下段激膜,不伴有相關聯的或并發其他解剖異常。表現有胃食管反流症狀,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2、食管腹段過短腹腔食管段在抗胃食管反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長度約3-4cm若此段過短(平均1cm)則易造成反流。

(三)胃輕癱

胃輕癱可由許多不同的原因引起,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胃手術、迷走神經切斷術、藥物。但通常原因不清,屬特發性胃輕癱。胃輕癱者胃排空延遲或有胃内容物儲留,同時胃輕癱患者還存在食管下括約肌及食管下段肌肉輕癱,使食管下括約肌抗反流功能降低,食管清除率下降,造成胃食管反流。

(四)食管炎

反流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由其他原因造成的食管炎,又可使食管原發性蠕動壓、食管下括約肌壓下降,食管清除率降低31起胃食管反流加重食管炎。

(五)消化不良

該患者存有與胃輕癱相似的胃動力障礙,因此可能會引起胃食管反流。

(六)腹内壓增高

過度肥胖,腹水、妊娠後期等原因引起腹内壓增高,可引起胃食管反流。部分患者是腹内壓增高發生裂孔須引起。

(七)食物與藥物

某些食物或藥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引起胃食管反流。常見的食物、食物成分及刺激物有:高脂肪餐、巧克力、酒精、薄荷糖、咖啡因、尼古丁等。常見的藥物有:抗膽堿能藥物或有抗膽輸能副作用的藥物,肝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異丙基腎上腺素八茶堿苯二氮草類。鈣持抗劑(維拉帕米X硝苯毗晖,硫氮章酮、阿片類。

(八)其他全身性疾病

食管及胃腸以外的其他全身性疾病,主要通過影響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引起胃食管反流。因食管下括約肌是由内髒平滑肌構成,任何影響平滑肌的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如:硬皮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澱粉樣變等。

(九)其他

嘔吐、插胃管、麻醉後,長期打嗝和昏迷。因長期打嗝J嘔吐、使贲門經常處于開放狀态,在麻醉和昏迷狀态下食管下括約肌松弛無力,安放胃管使贲門不能完全關閉,又加這類患者多半長期卧床,失去胃内容物的重力作用,因此發生胃食管反流。

(十)外科手術

因外科手術切斷或損傷迷走神經,或通過手術改變了原來食管和胃腸的正常解剖關系,或破壞了裂孔的正常結構,或腹腔内胃的固定結構。可造成十二指腸液或高位空腸液進人食管引起堿性液反流,造成反流性食管炎,或術後發生裂孔廟引起胃食管反流。

機理

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結構有利于抗反流,這些包括食管下括約肌月肌和隔食管韌帶、食管和胃之間銳角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管下括約肌。它具有括約肌的功能,長約1.5-2.5cm,靜息時為一高壓區其壓力(LESP)達1.33-4.4kPa(10-30mmHg)火吞咽時食管下括約肌松弛,使食團通過,進人胃内正常人餐後也有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反流物少,可由食物的重力、食管體部容量清除及唾液的化學清除作用,不引起食管效膜的損害,常無臨床症狀。若食管下括約肌張力低下或有頻發松弛,就會出現病理性反流。

如食管清除力低下,食管我膜容易受損,導緻食管炎。過多的胃食管反流尤其是在夜間出現時,因刺激咽部發生咽喉炎,或反流物主要是酸或酸霧)吸人氣道引起氣道痙攣,繼發肺部并發症。目前研究認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多種因素促成,概括而言其發生機理歸為兩個方面,一是抗反流的防禦功能下降;二是反流攻擊因子的增強。

一、抗反流的防禦機能下降

(一)食管下括約肌功能不全。

(二)食管體部的清除下降。

食管體部蠕動減弱,使其對反流物的容量清除下降,唾液分泌減少。也影響反流物的化學清除作用。

(三)胃排空延緩。

約l1/2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有胃排空延緩,這在卧位時格睡前進餐或飲料)容易促發胃食管反流。

(四)食管激膜的屏障作用

食管表層有多層排列緊密的鱗狀上皮細胞複蓋,我膜表面效液附着,可防胃蛋白酶的消留化;鼓膜表面還有HCO-離子,能中和部分反流的H+,這些組成了食管上皮前的防禦屏障。新膜血流及其酸堿狀态等是食管上皮層屏障。胃食管反流程度和食管部膜損害程度并不平行,個體差異較大,顯然與食管部膜的屏障作用有關。

二、反流攻擊因子增強

防禦功能下降出現胃食管反流,反流物造成食管效膜損傷。受損的程度與反流物的質和量有關,也和與部膜接觸的時間有關。其中損害食管部膜最強的是胃酸。ph3時薄膜上皮蛋白變性,同時胃蛋白酶活性增強消化上皮蛋白。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并無胃酸分泌增多,是因頻繁反流造成食管薄膜酸化,H+穿過食管上皮前的保護層後,繼續破壞上皮層的細胞對穿透過細胞之間的界線,抵達較深層的上皮細胞,引起細胞死亡,因而食管上皮糜爛、潰瘍、進而促進基底細胞的增生。

有胃切。除史或有過多十二指腸胃反流存在時,膽酸、胰酸能增加食管部膜的滲透性,加重胃酸、胃蛋白酶對食管部膜的損害作用。夜間的容量消除和化學清除顯着下降,反流物接觸食管或膜時間延長,容易并發食管炎。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約肌壓下降較明顯,病變發展到Barretts時,食管下括約肌壓變得更低,食管炎治愈後,食管下括約肌壓也不能完全恢複正常。食管炎是動力異常的結果,又可反過來影響LESP功能,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其起動因素則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研究還表明,約40%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有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切除或損傷迷走神經可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說明迷走神經異常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發病可能有關。

緩解方法

避免精神高度緊張和飲食無規律性以及過飽、進食酸、辣、甜、不易消化的食物,忌濃茶、咖啡、巧克力等,避免吸煙、飲酒或吃高脂肪食物及常服用鈣通道阻滞劑。肥胖者應減輕體重,飲食應少量多餐,每天4-6餐,睡眠時擡高床頭15-20CM以減少反流。平時加強腹肌鍛煉有助于防止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當患者發病時最好到醫院就診,不要盲目的亂用藥。

上一篇:細菌性陰道炎

下一篇:恙蟲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