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

恙蟲病

急性傳染病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傳染源是齧齒類,傳播媒介為恙螨幼蟲。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等。我國古代名醫晉葛洪在1600餘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華南一帶,稱之為“沙虱熱”。當人體被受染恙蟲叮咬後,病理變化主要在血管系統,可見局竈性或廣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圍炎,以肺、腦、心、腎最為顯著。血管周圍可見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重型患者可見血管内皮細胞水腫及血管壁壞死、破裂。曾在患者多種器官的血管内皮細胞、巨噬細胞和心肌細胞中檢出恙蟲病立克次體。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傳染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有 傳播途徑:恙螨幼蟲為傳播媒介 中文名:恙蟲病 英文名:tsutsugamushi disease

概述

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系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齧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螨幼蟲為傳播媒介。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eschar)等,晉葛洪在1600餘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華南一帶,稱之為“沙虱熱”。

病原

恙蟲病立克次體呈雙球或短杆狀,多成對排列,大小不等,約0.2~0.5μm×0.3~1.5μm,寄生于細胞漿内。用姬姆薩染色,細胞核呈紫紅色,胞漿為淡藍色,立克次體為紫紅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種在雞胚卵黃囊,HeLa細胞中均可分離出病原體。小白鼠對其很敏感,常用來作病原分離。

本立克次體株特異性抗原血清型較多,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可分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總共發現8個抗原型。因不同地區、不同株間的抗原性與毒力均有差異,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異也較大,恙蟲病立克次體另具有與變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熱多糖抗原,臨床上常用變形杆菌OXk為抗原作凝集試驗協助診斷。但與OX2、OX19不發生凝集反應。病原體耐寒不耐熱,低溫可長期保存,-20℃能存活5周,加熱56℃10分鐘即被殺滅;對一般消毒劑極為敏感。

臨床表現

潛伏期4~20天,一般為10~14天。

毒血症症狀

起病急驟,先有畏寒或寒顫,繼而發熱,體溫迅速上升,1~2天内可達39~41℃,呈稽留型、弛張型或不規則型。伴有相對緩脈、頭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顔面潮紅,結合膜充血。個别患者有眼眶後痛。嚴重者出現谵語、煩燥、肌顫、聽力下降,腦膜刺激征,血壓下降,還可并發肺炎。發熱多持續1~3周。

焦痂及潰瘍

本病特征,約見于67.1%~98%的患者。發病初期于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紅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癢,不久形成水泡,破裂後呈新鮮紅色小潰瘍,邊緣突起,周圍紅暈,1~2天後中央壞死,成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0.5~1cm,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其底面為淡紅色肉芽組織,幹燥或有血清樣滲出物,偶有繼發化膿現象。多數患者隻有1個焦痂或潰瘍,少數2~3個,個别多達10個以上,常見于腋窩,腹股溝、外陰、肛周、腰帶壓迫等處,也可見于頸、背、胸、足趾等部位。

淋巴結腫大

全身淺表淋巴結異常腫大,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結腫大尤為顯著。一般大小如蠶豆至鴿蛋大,可移動,有疼痛及壓痛,無化膿傾向,消散較慢。

皮疹

約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現暗紅色斑丘疹。無癢感,大小不一,直徑為0.2~0.5cm,先見于軀幹,後蔓延至四肢。輕症者無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續3~10天消退,無脫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時在第7~8病日發現軟硬腭及頰粘膜上有粘膜疹。

其它

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見眼底靜脈曲張,視乳頭水腫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較常見。亦可發生間質肺炎、睾丸炎、陰囊腫大、腎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覺過敏、微循環障礙等。

傳播

恙蟲病立克次體由恙螨(常為紅纖恙螨及地理纖恙螨)經卵傳遞,以叮咬取食物時傳給諸如森林及農村鼠類,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通過恙螨幼蟲叮咬将病原體傳播給人。潛伏期約6-21天左右(平均10-12天),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惡寒或寒戰開始,

流行病學

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但以東南亞、澳大利亞及遠東地區常見。中國主要發生于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雲南、四川、貴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區,以沿海島嶼為多發。近年江蘇、山東、安徽和某些地區也有小流行或散發。

流行特征

由于鼠類及恙蟲的滋生、繁殖受氣候與地理因素影響較大,本病流行有明顯季節性與地區性。北方10、11月高發,南方則以6~8月為流行高峰,11月明顯減少、而台灣、海南、雲南因氣候溫暖,全年均可發病。本病多為散發,偶見局部流行。恙螨多生活在溫暖、潮濕、灌木叢邊緣、草莽平坦地帶及江湖兩岸。

病理

受染的恙螨幼蟲叮咬人體後,病原體先在局部繁殖,然後直接或經淋巴系統入血,在小血管内皮細胞及其他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内生長繁殖,不斷釋放立克次體及毒素,引起立克次體血症和毒血症。立克次體死亡後釋放的毒素是緻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變與斑疹傷寒相似,為彌漫性小血管炎和小血管周圍炎。小血管擴張充血,内皮細胞腫脹、增生、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皮疹由立克次體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細胞增殖,引起内皮細胞腫脹、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滲出及浸潤所緻。

幼蟲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損害、小血管形成栓塞、出現丘疹、水泡、壞死出血後成焦痂,痂脫即成潰瘍。全身表淺淋巴結腫大,尤以焦痂附近的淋巴最為明顯。體腔如胸腔、心包、腹腔可見草黃色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液,内髒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網狀内皮細胞增生而腫大,心髒呈局竈或彌漫性心肌炎;肺髒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繼發性支氣管肺炎;腦可發生腦膜炎;腎髒可呈廣泛急性炎症變化;胃腸道常廣泛充血。

特征

焦痂與潰瘍是該病的特殊體征,98%的病例有此特征。

焦痂

當皮膚受咬後,首先出現紅色丘疹,繼而變為水疱,以後中心部壞死,形成黑色痂皮,即焦痂。焦痂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多在2-10毫米,也可小至1毫米或大至15毫米,周圍繞以紅暈,稍隆起成圍堤狀。

潰瘍

痂皮脫落後形成小潰瘍。潰瘍也呈圓形或橢圓形,周邊整齊而稍隆起,基底潔淨。焦痂好發于腋窩、腹股溝、外生殖器、腰、背等處,一般隻有一個,有時可有二,三個。

由于焦痂與潰瘍不痛不癢,通常匿于隐蔽處,病人和醫生往往不易察覺,易造成漏診誤診。其臨床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和被恙螨幼蟲叮咬處出現焦痂等。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會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聽、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腦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狀,或有咳嗽、胸痛、氣促等肺炎症狀。預防措施以滅鼠為主,消滅恙螨滋生地。目前尚無理想的預防接種疫苗。治療可用氯黴素和四環素。

診斷

流行病學

夏秋季節,發病前3周内在流行地區有野外作業史。

臨床特點

有發熱、焦痂、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及肝脾腫大。

鑒别診斷

1.傷寒起病徐緩,表情淡漠,有少數玫瑰疹,無焦痂潰瘍,血培養有傷寒杆菌生長,肥達氏反應陽性,外斐氏反應陰性。

2.斑疹傷寒多見于冬春季節,無焦痂和局部淋巴結腫大,外斐氏反應OX19陽性,OXk陰性,普氏或摩氏立克次體為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陽性。

3.鈎端螺旋體病腓腸肌痛疼明顯,無焦痂、潰瘍及皮疹。血片中可找到鈎端螺旋體。鈎端螺旋體補體結合試驗陽和乳膠凝集試驗陽性。

4.皮膚炭疽有牲畜接觸史,病變多見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狀輕,無皮疹,血象白細胞總數多增高,取分泌物可查及炭疽杆菌,外斐氏反應陰性。

臨床表現

随着地區立克次體毒力的強弱以及流行的不同,恙蟲病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一,輕者症狀輕微,7~10天即可痊愈,重者有明顯的中毒現象及神經症狀,病程多在三周以上。

本病的潛伏期為6~18天(平均9-12天)。在此期間在恙螨幼蟲叮咬處可出現一無痛的廳.紅丘疹,約0.3-1.0cm大小。繼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發生壞死、出血,并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痂皮,即為焦痂。其周圍有紅暈。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焦痂或潰瘍多見于腋窩、腹股溝、會陰部及肛門周圍等隐蔽、潮濕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焦痂的發生率各地報告不同,國内報告為85—98%,且絕大多數患者僅有一個焦痂。

潛期過後,體溫迅速于2~8天内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劇烈頭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數患者有惡心及陣發性腹痛,大便秘結。患者表情淡脈搏相對徐緩,偶有幹咳,咯少量粘痰,偶帶血絲。

嚴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續約4~7天,無脫屑但可出現色素沉着。

此時,全身淋巴結腫大,約40%的病例脾髒腫大并有輕壓痛,少數患者肝髒也可腫大,或出現輕度黃疸。

病情常予第二周更行加劇,體溫持續升高且多呈弛張型。脈搏、呼吸均增快。多數患者眼球結膜充血、畏光,同時尚有耳鳴、耳聾,患者由淡漠無情轉為煩躁不安、谵妄,部分患者尚可出現言語不利、吞咽困難、肌肉震顫,甚至抽搐、昏迷。血壓一般下降,收縮壓多低于100mmHg。第一心音減弱,并可聽到期外收縮及收縮期吹風性雜音。兩肺底呼吸音偏低,并可聞濕性羅音。嚴重病例尚可出現紫绀,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鼻衄、眼底出血及便血等出血性症狀。至第三周病情開始恢複,體溫逐漸降至正常,心率減慢,血壓上升。約經一周症狀基本消失,焦痂也趨愈合。

治療

一般治療

患者應卧床休息,多飲水,進流食或軟食,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高熱者可用解熱鎮痛劑,重症患者可予皮質激素以減輕毒血症狀,有心衰者應絕對卧床休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病原治療

強力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對本病有特效。強力黴素每天0.1~0.2,單劑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環素、氯黴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熱後劑量減半,續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療效更佳。由于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後兩周發生,過早的抗生素治療使機體無足夠時間産生有效免疫應答,故不宜早期短療程治療,以免導緻複發。有認為磺胺類藥有促進立克次體繁殖作用,應予慎重。

預防

消滅傳染源,主要是滅鼠。應發動群衆,采用各種滅鼠器與藥物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滅鼠。

并發症

有支氣管肺炎,腦炎,胸膜炎,中耳炎,腮腺炎,流産,血栓性靜脈炎,DIC,感染性休克等,偶有各處出血,血管内溶血等,國内所見的并發症較少,以支氣管肺炎和心血管功能不全較多見。

上一篇:胃食管反流症狀

下一篇:卵巢功能早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