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漢語漢字
聞(拼音:wé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跪坐以手附耳谛聽的樣子,本義為聽到、聽見。引申指知道、聽說,又引申為傳達、達到,再引申為報告、使聽到,還引申指聞名,并由此引申為名聲。另外聞也指聽到的東西,主要指知識,也指傳聞、事迹,用作名詞。後來用鼻子嗅氣味也叫聞。
  • 中文名:聞
  • 拼音:wén
  • 繁體:聞
  • 部首:門、耳
  • 五筆:UBD
  • 倉颉:LSSJ
  • 筆順:點、豎、橫折鈎、橫、豎、豎、橫、橫、橫
  • 字級:一級(編号1636)
  • 平水韻:上平十二文、去聲十三問
  • 注音字母:ㄨㄣˊ
  • 總筆畫:3 6、6 3
  • 異體字:䎹、䎽、?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右包圍結構
  • 四角号碼:37401
  • 統一碼:基本區U 95FB

文字溯源

在圖1的甲骨文中,像一人跪坐,豎起耳朵,以手附耳,似乎正在聚精會神地聽什麼東西。人的姿勢、面部神态可有差異,但都強調一隻耳朵,表明在這個字中,耳朵是最重要的。根據這個字的字形及其在甲骨蔔辭中的用法,學者們一緻認為這就是早期的“聞”字。小篆寫作圖10。《說文解字》解釋為“知聲也(據段注)。從耳、門聲”。甲骨文與小篆的聞也是有同有異,同就同在都突出一隻“耳”,異則異在一個是會意字(部分資料認為是象形字),一個是形聲字。從會意的字形1演變為形聲的聞,正如其他一些字一樣,也經曆了漫長的階段。

在西周青銅器盂鼎銘文裡,有一句話叫做“我聞殷墜命”,聞字寫成圖2。雖然右半仍從耳,左半的人形已不像甲骨文那樣富有圖畫性了,跪跽狀的人也站起來了,耳與身體割裂開來,置于其右,人形之上又增加裝飾性符号。春秋金文或加足趾形,與女旁相似(圖3)。大概是這種圖畫式的會意字不便于書寫,因而不便于交際、交流思想,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便出現了一個從昏從耳的形聲字,以取代甲骨文的聞字。這個字見于銅器銘文(如圖7),也見于竹簡,《說文》稱之為古文,便是小篆聞的前身了。

這個“古文”之所以從昏,不過是取其聲罷了。清代文字學家桂馥認為“從昏者昏不能察,聞則可知”,仍然把它看作會意字,不過,“聞”與黃昏沒有必然聯系。小篆的聞字,比起甲骨、銅器、竹簡上的聞字來,顯然規範整齊得多,易認易記易寫,故一直沿用至今。耳在門内,是為了書寫美觀,門也隻是代表讀音,并非“入門方可聞”的緣故。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wén

動詞

聽見。

指聽說,知道。

〈文言〉接受。

〈文言〉傳布;傳揚;傳告。

〈文言〉指使君主聽見,謂向君主報告。亦泛指向上級或官府報告。

用鼻子嗅;嗅到。

中醫術語。指耳聞和鼻嗅。

〈文言〉效法;學習。

名詞

〈文言〉知識;見聞。

聽到的事情;消息

(舊讀wèn)聲譽,名聲。

(Wén)姓氏用字。

介詞

〈文言〉趁。表示及時。

形容詞

〈文言〉有名;著稱。

wèn

動詞

〈文言〉通“問”。慰問。

〈文言〉通“問”。詢問。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耳部】無分切(wén)

知聞也。從耳門聲。

䎽,古文從昏。

說文解字注

知聲也。

段注: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為令聞廣譽。

從耳,門聲。

段注:無分切,十二部。

古文從昏。

段注:昏聲。

廣韻

無分切,平文明‖門聲文1部(wén)

聞,《說文》曰:“知聲也。”又音問。

亡運切,去問明‖門聲文1部(wèn)

聞,名達。《詩》曰:“令聞令望。”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部】聞;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古文:?、䎽、䎹、?、?

《唐韻》《集韻》并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俞,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雲。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正字通》:宋鹹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仆沛國聞人襲為太尉。注: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并音問。《韻會》:聲所至也。《詩·小雅》:聲聞于天。《書·呂刑》:刑發聞惟腥。《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詩·大雅》:令聞令望。朱注: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葉無沿切,音近眠。《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鹹之所聞。還音旋。

近義辨析

聽、聞

“聞”與“聽”都有用耳感受聲音的意思,其不同點是“聽”是主動去聽,表示行為。“聞”是聽到的消息,表示聽的結果。如《禮記·大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中的“聽”就是表示聽的行為,“聞”是聽到的意思,表示聽的結果。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丨(豎)③㇕(橫折)④一(橫)⑤丨(豎)⑥丨(豎)⑦一(橫)⑧一(橫)⑨一(橫)

【規範提示】“門”,㇆(橫折鈎)從點的右側起筆。

【寫法】➊“門”從左、上、右包圍“耳”,底部“門”低。❷“門”,㇆(橫折鈎)的鈎部低于左豎。❸“耳”,居框内正中;框内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wən

王力系統

董同龢系統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西漢

東漢

jən

j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wen

北魏後期北齊

文欣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i̯uən

拟音/王力系統

拟音/董同龢系統

拟音/周法高系統

拟音/李方桂系統

中上古音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攝

聲調

廣韻

去聲

二十三問

集韻

平聲

去聲

二十三問

韻略

平聲

去聲

增韻

平聲

去聲

中原音韻

陽平

中州音韻

平聲

去聲

真文

洪武正韻

平聲

去聲

八震

韻書集成

字形

韻目

聲母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文

集韻

上平二十文

韻略

增韻

中原音韻

真文

中州音韻

真文

洪武正韻

八真

韻書集成

字形

清濁

反切

廣韻

次濁

亡運切/無分切

mjuən

集韻

次濁

無分切

文運切

ɱiuən

韻略

無分切

文運切

增韻

無分切

文運切

中原音韻

次濁

中州音韻

無奔切

葉文去聲

洪武正韻

次濁

無分切

文運切

ɱən

韻書集成

上一篇:午夜劇場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