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的作品之一
這篇文章選自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是“農民詩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所作,原名《說和作──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入選初中教材時經作者同意更改為此名稱。這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叙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中文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 原版名稱: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
  • 其他名稱: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
  • 地區:大陸
  • 連載雜志:人民日報
  • 文學體裁:散文 回憶錄
  • 創作年代:1980年
  • 作者:臧克家

作者簡介

臧克家 (1905.10.08~2004.02.05),漢族。山東濰坊市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孫荃、何嘉,是詩人聞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譽為“農民詩人”。近代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共産黨的親密朋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臧克家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代表作有《難民》、《老馬》、《有的人》。

聞一多簡介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聞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産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巴河鎮聞家鋪的一個書香門第,漢族。

1912年十三歲時以複試鄂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曆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并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山東大學文學院長。出版書籍《聞一多全集》。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緻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彙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别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于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争取人民民主的鬥争的洪流。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随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五四”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于鬥争、善于鬥争,為“五四”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

1946年6月18日簽署《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該宣言表示:“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蔑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仁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緻退還配購證,特此聲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聞一多忍受着連日饑餓帶來的折磨,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并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激動地說:聞一多先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激起全國人民的同情。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接着,他詳細地叙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并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和美帝國主義殘害了一個多麼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鬥争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剛到昆明的聞一多一心研究《詩經》、古代神話,不問時事,被人戲稱為“何妨一下樓先生”。日本軍隊攻陷鄭州長沙後,繼續攻打貴陽,昆明形勢十分危急,聞一多對國民政府的消極抗日十分不滿,開始參加學生組織的講演會,十分善于演講的聞一多頗受學生擁戴,并且極大鼓勵了昆明的抗日熱潮,聞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民主運動,極受國民黨忌恨,但因雲南省主席龍雲支持民主運動,國民黨政府也奈何不得聞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華、南開複員北上,已經參加民主同盟的聞一多被選為昆明支部宣傳部長,并主持《民主周刊》。國民黨政府趁日本軍隊受降之機,調龍雲的部隊到越南河内,龍雲不知有詐,國民黨第五軍和杜聿明的部隊開進昆明,包圍了省政府,逼迫龍雲北上重慶調任閑職。國民黨軍統特務控制昆明,開始迫害要求民主的進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遺燼裡爆出個新中國!聞一多的詩具有極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他的全部詩作,成為他詩歌創作的基調。早在清華學生時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紅荷之魂》等詩中,成功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詩歌題材和形象詞彙歌唱他心中的理想與愛情。留美時期寫下的《太陽吟》《洗衣歌》《孤雁》《憶菊》等名篇,表現了他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對祖國的思念。回國初期的詩作《祈禱》《愛國心》《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七子之歌》等,用熾熱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諧的音律,表現了詩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時期的詩較之往昔之作題材更廣泛,思想更深沉,進一步接觸到了中國社會現實。《春光》《荒村》等詩充滿了對處于軍閥混戰中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唁詞——紀念三月十八日的慘劇》《欺負着了》等詩則直接把筆鋒指向了北洋軍閥的暴行。在《發現》這首詩中,詩人面對着軍閥混戰,列強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現實感到困惑與不安,他“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但“總問不出消息”。聞一多的這些詩篇發展了屈原、杜甫創作中愛國主義傳統,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以及社會批判的性質。

作品原文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隻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别人在贊美,在驚歎,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為争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隻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争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别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着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緻,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後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這是為争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後,警報叠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衆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着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鬥牛,聲震天地!

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此文選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報》,原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動。】

【選入《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第十三課。】

整體把握

1.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叙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甯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贊揚聞一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具有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聞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這在這篇文章中充分表現出來了。文章的後半部分,着力寫聞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聞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學者、詩人。因此,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前期怎樣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寝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着力表現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

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于學術,後期投身于民主運動,這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位言行一緻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終如一的。

2.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隻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上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表現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後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緻,表現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使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精當。作者所選材料,講究典型性,能以少勝多。對作為“學者的方面”,作者隻選取了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加以表現;對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則選取起稿政治傳單、群衆大會演說、參加遊行示威這三件事作為例證。聞先生一生經曆複雜,著作等身,可以記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隻從大量材料中選取了這六件事,就已經把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态度、無私無畏的鬥争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緻的高尚人格,都表現出來了。

(3)精于剪裁。對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簡。比如,聞先生的研究唐詩,作者并沒有寫他研讀了哪些書籍,發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突出了聞先生的研究學問,目的是在于救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這些細節,表現了聞先生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則表現出聞一多先生一絲不苟的嚴謹态度。這樣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從詳略上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作《楚辭校補》和《古典新義》兩事,隻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強調“做”了“也沒有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與前面又有不同。聞先生的“最後一次演講”及其被害經過,是人們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對事實經過作過多的記述,而隻是反複強調“兇多吉少”的緊急形勢,撷取“演講”中最“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态,從而突出了聞一多先生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所有這些,都說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于感情和音樂美。

(1)生動形象。不僅描寫的語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議論的語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一句,本來是叙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鑽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鑽探”,叙述由靜态變成動态,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此外,如“吃盡”“消化盡”“炯炯目光……遠射……”,“赫然而出”“向……邁進了”“起先,小聲說”“向……呼喊”“警報叠起”,等等,都是明顯的例子,叙述語言和議論語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動,富于感染力。

(2)精練含蓄。比如一個“說”字,很普通,作者卻賦予多種含義。開頭引用的聞一多自述中的“說”,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幹什麼或告白自己幹了什麼的意思;與第5段“他并沒有‘說’,但他‘做’了”中的“說”和第6段中的“說”,則有吹噓、自诩的意思,這裡的“沒有‘說’”,主要是贊揚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作為革命家”,聞一多的“說”,是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個“說”字,竟然表達這麼多的意思!這種結合一定語言環境靈活地賦予同一個詞以不同含義的表現手法,是耐人尋味的。

(3)富于感情。這篇文章的叙述、描寫抒情化,令人無法分清哪些是記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锲而不舍”,說它是記叙未嘗不可,但洋溢着贊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顯然是描寫,但頌揚、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飯,幾乎忘了吃”,本來是極平常的一句贊語,但緊接着跟上一句“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形成了對比,意蘊就豐富多了。同樣,“夜間睡得很少”,“惜寸陰”,這種句子原也并不怎麼精妙,但跟着一個情猶未盡的“分陰”,給人的感覺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語句變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樂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語或仿成語結構,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心會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報叠起,形勢緊張”,等等。這些詞語的結構整齊,有節奏感。②作者慣于使用對句的形式,如一開頭的“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就是對句,又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動人心,鼓壯志,氣沖鬥牛,聲震天地”,還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具有對比的性質,有些則是并列的性質,有的是更為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讀起來,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樂美。

4.夾叙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叙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麼取标題“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這篇文章的原标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現在這個标題。現标題與原标題沒有本質不同。問題是,說話和行動,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題上不是太不醒目、新穎了嗎?如果寫一般人,确是如此。然而,聞一多先生與衆不同。請問:誰發表過“最後一次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地、泣鬼神,豈是平常的什麼說話所能相提并論的?再請問:“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甯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做出這樣行動的人全國有幾個?這樣的行動震驚了國内外億萬民衆,豈是一般的什麼行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見,這個标題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是适當的,是不一般的。也是因為聞一多的言行一緻給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有的同志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大呼小叫,用大詞、文言詞,不樸實。到底應該怎樣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詩人,應該看到,他是用詩化的語言寫的。精練、生動、形象,有跳躍性,有氣勢,這是文章的語言風格。我們不能強求一律,說樸實的風格就好,詩化的風格就不好。應該說各有特點,各有妙處。

用文言詞,适當用一點,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練,增加語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這是大家都贊同的。

至于文章氣勢盛,好像大呼小叫,這用來寫聞一多先生正合适。聞先生是一個剛性人物,富于陽剛之美。

有關資料

臧克家和聞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島大學學習期間,是聞一多先生的高徒,經常出入于聞一多的辦公室和家中,向老師請教;聞一多也很賞識臧克家,1932年回清華任教後寫信給臧克家說:“得一知己,可以無憾,在青島得到你一個人已經夠了。”可見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準備出版詩集《烙印》,因當時名不見經傳,書店不願出版他的詩集。聞一多聯絡王統照等人,替他出資印行《烙印》,又在大型雜志上撰文介紹。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以後又相繼出版了《泥淖集》,《嗚咽的去煙》,《泥土的歌》,《春風集》,《歡呼集》及《臧克家詩選》等詩集。40年代,兩人多有書信往來,如課文中提到的“他在給我的信上說……”,這是聞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贊揚他的信後,于1944年9月11日寫的回信;課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複臧克家欲至聯大教書的問詢的。聞一多先生遇難後,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寫《我的先生聞一多》以示悼念。

教學淺探

聞一多先生是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中一位傑出的人物。青年時代是新月派詩人,中年時代是舊經典的研究學者,晚年成為青年所愛戴的、昂頭作獅子吼的民主戰士。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為民主、為新中國而戰鬥的前線。詩人臧克家1980年2月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原題為《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散文,雖隻記述了聞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從中看到這位詩人、學者、戰士的形象。

教該文時可與《最後一次講演》結合起來進行,先教此文,再教後者,二者相互補充,把烈士的高大形象镌刻到學生的心中。教這篇文章要達到下列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并學習聞一多先生孜孜鑽探寶藏的治學精神和嫉惡如仇、為祖國安危而英勇獻身的凜然正氣與高尚情操。

2.學習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3.理解語言的詩意和飽含的激情,體會記述中有論證的特色。

4.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精神品質,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崇高的品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