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

社會心理學分支
群體心理的相關定義是群體是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中介而組合成的人群集合體。群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心理活動。正如烏合之衆裡說到,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定義就是群體,組成群體的個人在思想情感上發生特定的變化,個性特點會消失;當自我意識消失,思想感情整齊劃一倒向一邊。[1]
    中文名:群體心理 外文名:group psychology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類别:社會心理學 形成: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定義

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于研究民族、群衆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驗方法進入社會心理學,緻使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研究轉而側重于小型群體問題。圍繞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緻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群體凝聚力及其測量、群體領導問題;群體思維、群體決策、群體極端化等。

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問題已有很長的曆史。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于研究民族、群衆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M.拉察魯斯和H.斯坦塔爾是民族心理學的直接創建者。1859年,他們創辦了《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文章“民族心理學序言”,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任務是從心理方面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揭示民族精神活動的規律。W.馮特發展了民族心理學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學應當采用不同于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理心理學的方法,即通過分析文化産品──語言、神話、風俗習慣、藝術等來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并于1900年出版了10卷集的《民族心理學》。

關于群衆心理學,G.塔爾德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認為隻有借助于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釋人的社會行為。1891年,S.西格爾出版了《犯罪的群衆》。1895年,G.勒邦發表了《群衆心理學》。他認為,群衆是沖動的,無理性的,缺乏責任感的、愚蠢的,個體一旦參加到群衆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沖動的、兇殘的反社會行為。1908年,W.麥獨孤發表《社會心理學導論》,提出社會行為本能理論,以人天生有結群本能來解釋人們的結成群體問題。這些早期學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個性消失、群衆極端化等觀點,直到現在,還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一定影響。

說明

1、群體心理的群體成員共有的價值、态度和行為方式的總和。

2、群體心理具有群體;界限性。

3、群體心理形成于群體的群體活動中。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的心理活動。所有複雜的管理活動都涉及群體,沒有群體成員的協同努力,組織的目标就難以實現。群體心理的顯着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動态性。

群體心理分為小群體心理和大衆心理。作為社會的人,彼此之間必然要發生一定的關系,進行社會交往,從而産生交往心理。交往心理既存在于個人與他人之間,也存在于群體之間,群體心理包括三大類型,即交往心理、小群體心理、大衆心理。群體心理主要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即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其它心理學分支學科(如管理心理學)也研究群體心理。

影響

1.社會助長作用

當個體處于群體之中時,群體對個體的積極或消極反應都會有增強作用。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因素:評價顧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分心以及純粹在場。人們通常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評價我們的,這種接受别人評論的意識會幹擾熟練掌握的行為。當我們考慮共事者在做什麼或者觀衆怎麼反應的時候,我們已經分心了。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務之間的矛盾會給認知系統帶來負荷。紮伊翁茨認為,即使在沒有評價顧忌和分心的情況下,他人“純粹在場”也會對個體産生影響。

2.社會懈怠

法國工程師林格曼發現,在團體拔河中集體的努力僅有個人單獨努力總和的一半。實際上,在集體任務中小組成員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較小,這就是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研究者注意到:六個人一起盡全力叫喊或鼓掌所發出的喧鬧聲還沒有一個人單獨所發出喧鬧聲的3倍響。

有趣的是,所有被試都承認發生了懈怠,但是沒有一個人承認是自己制造了懈怠。在社會懈怠實驗中,個體認為隻有他們單獨操作時才會受到評價。群體情境降低了個體的評價顧忌。如果人們不用單獨為了某件事負責或者不會被單獨進行評價時,群體内成員的責任感會被分散。如果不考慮個人貢獻,而是在群體内一味地采用平均分配,那麼群體内搭便車的行為就會出現。

當個體的身份被隐藏,就會出現去個體化(deindividuation);并且當所在的群體越大時,去個體化程度就越大。群體活動有時候還會引發一些失控的行為,群體一方面能對個體産生社會助長作用,同時也能使個體身份模糊。這種匿名性是人們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在群體中,如果人們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樣行為時,會對自己做出沖動性的舉動産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當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樣時,人們會認為他們也和自己想得一樣,因而這又會強化自己的感受。

特征

群體心理具有四個特征:

(一)認同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認同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認自己是該群體的成員。他們對自己群體的目标有一緻的認識,認同群體的規範,并在此基礎上産生自覺自願的行動,并且對重大事件和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和評價。當然,每個群體内部的認同程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大群體内部的認同程度要相對低一些,而小群體内部的認同程度相對要高一些。

(二)歸屬意識

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飛正式群體的成員,他們都有歸屬于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但是,歸屬意識裡面有個自願感和被迫感的問題。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是自願的歸屬意識,而正式群體成員的歸屬意識則不确定,可能是自願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個人的優勢在正式群體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就可能對歸屬于該群體産生被迫感。這是一種和被迫感并存的歸屬意識。在這種情況下,該成員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應該為群體做些什麼,而是考慮我歸屬于這個群體了,群體應該為我負責。所以同樣是歸屬意識,自願的歸屬增強凝聚,而被迫的歸屬增強離散。

(三)整體意識

由于認同群體,歸屬于群體,不管是正式群體的成員還是非正式群體的成員都有或深、或淺、或強、或弱的整體意識,即意識到群體有其群體的整體性。但是這種整體意識程度不同,行為表現不同。一般說來,整體意識越強,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強,行為具有和群體其他成員的一緻性;反之,整體意識越弱,維護群體的意識也越弱,行為具有或強或弱的獨立性。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

正因為整體意識強,所以在發現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有害于整體時采取反對态度,和其他群體成員的行為不一緻;正因為整體意識弱,所以采取不負責任的态度,和群體其他成員的行為保持一緻。所以整體意識和行為一緻是兩個互相聯系的問題,但不是同一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把行為獨立性強的人等同于沒有整體意識或整體意識不強。

(四)排外意識

所謂排外意識,是指排斥其他群體的意識。群體具有相對獨立性,群體成員具有整體意識,這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産生排外意識。隻要班組獎金高,管它車間發得出發不出獎金;隻要車間獎金高,管它企業發礙出發不出獎金。這是群體成員普遍會産生的心理。排外意識是和群體成員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或者說更傾向于把自己看做哪一個群體的成員相聯系的。

傾向于把自己看做班組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車間以上的群體;傾向于把自己看做車間群體的成員,他就排斥企業以上的群體,同時他更橫向地排斥同級的其他群體。越是把自己看做小群體的成員,排外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因此,“外人”也就更難進入小群體。這反過來也說明,人們往往更重視小群體的利益。

類型

在不同的群體中會産生不同的群體心理,比如,家庭心理、工作群體心理、集體心理、階級心理、民族心理等都是不盡相同的。組織行為學更關注工作群體心理與集體心理。

工作群體心理

除家庭外,工作群體是極其重要的。由于工作群體的目的是生産和協作,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群體的心理特點:

(1)工作群體不是以情感,而是靠群體目标來維系的,每個成員的目标和群體目标是一緻的。沒有群體目标,就不可能組成工作群體。在工作群體中,人際關系雖然不是主要的,但它對工作目标的實現有着重要的影響,人際關系密切,成員工作就愉快。工作效率就高;而人際關系緊張,就容易使成員協作失調,降低工作效率,從而幹擾目标的實現。

(2)工作群體的等級體系和權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往往是由組織規定的。能力強,威信高,就容易被任命為群體的領導者,居群體的最高地位。然而,這種體系和權力是可以變化的,它完全排除了家庭的那種固定性。

(3)工作群體是個人或多或少地自願加入的,并不是天然規定的。正因為如此,如果個體在工作群體中感到人際關系良好。心情愉快,工作富有挑戰性,各種需要能得到滿足,并且能獲得較高的報酬和獎勵,那麼他就繼續參加這個群體。相反,他就有可能脫離這個群體,而去參加其他的群體。總之,工作群體對人的吸引不如家庭那麼大,歸屬感也不如家庭那麼強烈。人們之所以加入這一群體,主要是為了滿足物質利益的需要。它帶有強烈的動機性。

(4)工作群體的互動遠不如家庭那麼深刻。工作群體中成員的互動,主要發生在工作和生産中。人們在互動中,往往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部暴露出來,所以,這種互動是淺薄的,對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總之,工作群體的互動,由于情感投入的比較少,所以隻能是一種表面性的,它很少深入到更深的層次。

集體心理

集體成員是由符合社會利益而又具有個人意義的共同活動聯結起來的。集體是群體發展的最高層次,具有自己的獨特特征:

首先,集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因為集體是指擺脫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人們的共同體。

其次,集體是為了達到社會所贊同的目的的人們聯合體。它通過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共同目的把人們聯結在一起,正是這一點,把集體同其他類型的群體區别開來。

第三,集體通過共同活動的過程直接把人們聯系起來了。在集體中,個人之間的聯系是以有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共同勞動内容為中介的。

第四,集體具有完整性。即集體是共同活動的系統,它具有自己的組織、職能和分工,有一定的領導和管理機構。、

第五,集體能保證個人精神需要的滿足和才能的全面發展。在這裡,個性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是一緻的。

形态

群體歸屬心理

這是個體自覺地歸屬于所參加群體的一種情感。有了這種情感,個體就會以這個群體為準則,進行自己的活動、認知和評價,自覺地維護這個群體的利益,并與群體内的其他成員在情感上發生共鳴,表現出相同的情感、一緻的行為以及所屬群體的特點和準則。例如,一個大學生在社會上表明自己身份時,總是說我是某個學校的,到了學校,則強調是某個系的,到了系裡,又表明是某個班的。這種表現校、系、班身份的意識,就是歸屬感的一種具體表現。

群體的歸屬感,由于群體凝聚力的高低不同,其表現的程度也就不同。群體凝聚力越高,取得的成績越大,其成員的歸屬感也就越強烈,并以自己是這個群體的成員而自豪。所以,先進群體成員的歸屬感比落後群體成員的歸屬感要強烈。另外,一個人在一生中可以同時或先後參加幾個不同的群體,他對這些群體都産生歸屬感,而最強烈的歸屬感是對他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影響最大的那個群體。一般來講,人們對家庭的歸屬感要比對工作群體的歸屬感強烈得多。

群體認同心理

群體認同感,即群體中的成員在認知和評價上保持一緻的情感。由于群體中的各個成員有着共同的興趣和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屬于一個群體,于是在對群體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則上,都自覺保持一緻的看法和情感,自覺地使群體成員的意見統一起來,即使這種看法和評價是錯誤的,不符合客觀事實,群體成員也會保持一緻,毫不懷疑。例如,某個成員與群體外的他人發生意見沖突,那麼群體内的其他成員就會與本群體的這個成員的意見保持一緻,認為他說的對而批駁對方。

一般來講,群體中會發生兩種情況的認同,一是由于群體内人際關系密切,群體對個人的吸引力大,在群體中能實現個人的價值,使各種需要得到滿足,于是成員會主動的與群體發生認同,這種認同是自覺的。另一種認同是被動性的,是在群體壓力下,為避免被群體抛棄或受到冷遇而産生的從衆行為。這後一種認同是模仿他人,受到他人的暗示影響而産生的,尤其是在外界情況不明,是非标準模糊不清,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時,個人與群體的認同會更加容易。

群體促進心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個人單獨不敢表現的行為,在群體中則敢于表現,一個人單獨很少做的事情,在群體中卻做了。這就是說,個人在群體中變得膽大起來。這是由于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個體把群體看做是強大的後盾,在群體中無形地得到了一種支持力量,從而鼓舞了個人的信心和勇氣,喚醒了個人的内在潛力,做出了獨處時不敢做的事情。

并且當群體成員表現出與群體規範的一緻行為,做出符合群體期待的事情時,就會受到群體的贊揚,從而就使個體感到其行為受到群體的支持。這種贊揚和支持,主要體現在個人心理的感受上,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僅僅是同伴在場,都可以成為促進作用而被個體體會到,從而強化其行為。

然而,群體的這種鼓勵作用。并不是等同地發生在每個成員身上,有的受到的支持力量較大,有的卻較小,還有的則感受不到支持,甚至還會産生幹擾作願。因此,一個群體能否對其成員産生促進作用,要受成員個人一窆條肄的制約。這些條件表現為:第一,群體成員必須服務本群體的規則,熱愛自己的群體,為群體的利益服務,而不能成為群體的越軌分子;第二,個人與群體認同,并希望得到群體的保護和支持,成為個人利益的維護者。如果缺乏這兩個條件,這種作用就不會發生,有時反而會産生阻礙作用,使個人在群體中降低活動效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