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特式

美國哥特式

創作于1930年的油畫
《美國哥特式》與《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鎳币》和《山姆大叔》稱為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美國哥特式》是格蘭特·伍德繪畫的一幅油彩畫,現藏于芝加哥藝術學院,創作于1930年,當時美國畫家們在大蕭條時期,都熱衷于描畫美國農村的寫實主義場景,反對受到歐洲現代主義影響,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地區主義。格蘭特·伍德的靈感來源于現在被稱作為“美國哥特式”的房屋,亦來源于一種想法。格蘭特·伍德想繪出一間房子,這間房子要擁有“我所喜愛的那一種人才應該住進那間房子”的意圖。[1]
    中文名:美國哥特式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American gothic 含義:美國文化的象征 國家:美國

油畫

1930年8月,伍德在Iowa南部的一個小鎮看到一所頗具哥特式風格的房子,它建于1880年代,有五個房間。此建築物的緊湊和堅實的設計,尤其是閣樓上的哥特式窗戶,給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象着一個農夫和他的女兒站在房子前面,然後拍下這個房子的照片帶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請他62歲的牙醫和他30歲的妹妹作為畫中人物的模特,并讓他們穿上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衣服。雖然在畫中兩人是站在一塊的,但實際上這兩個人物是在不同的場合下完成的。

伍德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作品,及時趕上了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展覽。雖然一開始裁判們對是否要接受他這幅畫上有分歧,但這幅畫最後得以參展并獲得了銅獎和300美元的獎勵。當時這幅畫引起了極大的争議,一個藝術批評家指責該畫是"侮辱普通鄉村人民的漫畫"。有人認為伍德用這幅畫來諷刺中西部文化的狹隘和壓抑,但伍德本人否定了這種說法;也有人把這幅畫理解為對美國鄉村道德品質的頌揚;還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主題非常暧昧,既有贊揚的肯定,又不乏諷刺的意味。後來伍德自己透露他的畫中含有諷刺的因素,但至于是哪些因素他緘口不言。

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視,雙唇緊閉,黃瘦的臉上表情十分嚴肅,鼻梁上一絲不苟地架着圓圓的眼鏡。他沾滿泥巴的手裡拿着一個叉,它既代表了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年代,農民們勤勞耕作的精神,也象征着在19世紀男權社會中,不容置疑的男性權威和力量。從構圖上來看,這個叉與人物橢圓形的臉和人物身後哥特式窗戶的線條相呼應。站在他身邊的女人一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裝扮,從發型到服飾,甚至到表情,都讓人聯想起簡·愛。同男人一樣,女人的表情也不苟言笑,隻因那個年代的女性以嚴謹、矜持、勤勞、克己為美德。她略微站在男人身後,眼睛看向男人,有點"唯他是聽"的意味。

關于畫中的兩個人物的關系,也一直是大家争論不休的話題,到底是一對農場老夫妻還是父親和女兒?如果是夫妻,很多Iowa農夫的妻子認為這是一副诋毀她們形象的畫作;如果是父女,那麼男人手裡拿着一把叉,到底是表示一個普通耕作的農夫,還是一個不無妒意地趕走女兒追求者的傳道夫呢?理解為父女關系的評論家把女兒下巴和頸部的褶皺理解為"老處女的尖銳",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褶皺暗示着女兒并不像她的穿着(扣子緊緊封住脖子)那樣刻闆。

小說

Gothic淵源和特征早期美國通俗小說的第三道風景線為哥特式小說(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這個詞在英語裡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個文學詞彙,又是一個曆史術語,還可以用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專門用語。作為一個文學詞彙,它也有多種含義。它既指一種文學現象,又指一類文學作品,還可以表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曆史階段,這些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創作方法的内涵也不盡相同。此處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來表示一類通俗小說。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和鬼魂出沒的建築内,懸疑和愛情交織在一起。慣常的懸疑手段有神秘的繼承權、丢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等。到最後,懸疑解開,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障礙掃除。

哥特式小說起源于18世紀後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哥特式小說的出現,既與當時英國墓園派詩人的"哥特式"情結有關,也與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學标準有聯系。此外,它還借鑒了理查森的《克拉麗莎》的"女郎一惡棍"這一對立模式。這種小說問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裡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娅·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許多人仿效,成為最流行的體裁,并迅速從英國擴展到整個歐美。至18世紀90年代,哥特式小說逐漸演化成兩個分支。

查爾斯·布朗1771年1月17日,查爾斯·布朗降生在費城一個古老的貴格會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自幼體弱多病。然而,在讀書和寫作方面,他顯示了較大的天賦。兒時,他在費城友人的語法學校上學,即博覽古典作品,十歲便給《哥倫比亞雜志》撰稿。十六歲時,他師從亞曆山大·韋爾考克斯,學習法律。但是,他的興趣依然在寫作上。1793年,他決定放棄法律,改學文學。他撰寫了許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冊子。1804年,他和紐約的伊麗莎白·林(Elizabeth Linn)結婚。長期的艱苦寫作毀壞了他本來虛弱的身體。1810年2月22日,他因肺結核在費城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查爾斯·布朗的聲譽主要在于《威蘭》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說。《威蘭》述說紐約一個名叫威蘭的農夫突然看見天空閃現一道亮光。兩個天使敦促他"摧毀自己的偶像"。于是,他變得瘋狂起來,先是殺死了所有的馬,繼而殺死了小孩和妻子。接着,他去探望妹妹,想将她也殺死。結果他被逮住,被作為瘋子關押。查爾斯·布朗成功地将傳統的恐怖哥特式小說技巧同美國的場景結合起來,并出色地描繪了威蘭的複雜恐怖心理。威蘭幼時,父親即死于非命,原因是沒有遵循冥冥之中神靈的指令。盡管後來威蘭同自己的妻子、兒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許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濃濃的陰影。尤其是在他父親建造的"聖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經常有一種神秘的聲音。

《阿瑟·默文》的主題不同于《威蘭》。它是展現一種自然的邪惡,即黃熱病對人類的肆虐;這部小說于1798年6月開始在《每月雜志》上連載,但隻連載了兩期,便以《每月雜志》的停刊而告終。翌年,布朗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餘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于布朗本人患過黃熱病,書中有關這種瘟疫的描寫非常逼真。此外,小說的情節也極為複雜。故事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個是十九歲的小夥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門口,斯蒂文斯大夫發現了染上黃熱病的阿瑟·默文。接下來,阿瑟·默文述說了自己令人吃驚的經曆。這些經曆大部分與韋爾貝克有關。此人出賣、掠奪、殺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

繼《阿瑟·默文》之後完稿的《奧蒙德》同樣以黃熱病為背景。不過,黃熱病不再充當串聯情節的角色,而是作為一種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堅強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爾兼有普通女人的個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質。她以積極的态度迎接災難。即便是面對遺棄自己情人的奧蒙德,她也非常鎮靜。後來她逐漸對奧蒙德産生興趣,與其說是為了占有他,不如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相比之下,奧蒙德的個性就顯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個兇悍、極端自私的男人,結果未能如願。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題,即展現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開始,布朗通過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視角,大勢渲染了克利西羅夢遊時的恐怖情景。與此同時,他以肯定的語氣,對克利西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在讀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懸念。接下來,查爾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羅的負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懷疑克利西羅殺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對克利西羅的調查最後居然走進了死胡同。他已經喪失了對最近事情的記憶。無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夢遊者。

總之,查爾斯·布朗的《威蘭》等恐怖哥特式小說是早期美國通俗小說中的上乘之作。它們反映了布朗的貴格會教徒家庭背景,體現了威廉·戈德溫的社會改革思想。尤其是,書中具有獨創性的複雜恐怖心理描寫影響了後世的一些著名小說家,如納撒尼爾·霍桑、愛倫·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盡管《威蘭》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在藝術上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并沒有受到美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真正為美國讀者青睐的是另一類哥特式小說,即感傷型哥特式小說。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薩莉·伍德和伊薩克·米契爾。

其他作家和作品薩莉·伍德,原名薩莉·巴雷爾,1759年生在美國緬因州約克縣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她從小和當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歲時,她和理查德·基廷結婚。但婚後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給她兩個女兒和一個剛出世的兒子。她含辛茹苦地撫養子女,數年後再嫁,丈夫名叫埃比爾·伍德,系緬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個将軍。從1800年起,她接連創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說,起初署名"馬薩諸塞州一女士",後改署"緬因州一女士"。這五部小說中,最重要的是處女作《朱麗亞和受啟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該書的場景設置在18世紀的法國,女主人公為美麗善良的少女朱麗亞。經過種種磨難,她和戀人終于揭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結成夫婦。

伊薩克·米契爾于1759年生在紐約州奧爾巴尼縣。他曾是當地報紙《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編輯。1804年,就在這家報紙上,他以連載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創作的哥特式小說《庇護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過,直至1811年,這部小說才由紐約州波基普西的書商約瑟夫·尼爾遜出單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為丹尼爾·傑克遜的書名類似的剽竊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親》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問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受到讀者青睐、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爾·傑克遜的版本。後來,人們終于辨明真僞。其根據是,盜版本不像原作那樣載有一篇内容豐富的序言。

上一篇:黑刀暗月

下一篇:追光動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