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

通過互聯網參與國家事務的方式
網絡輿論監督就是人民群衆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家事務,廣泛、充分地交流和發表意見、建議,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動進行褒貶與評價。它的形成是依賴互聯網的各種功能而實現的。我們應當對網絡輿論監督有個全面正确的認識,并且不斷地進行規範和正确引導,使其規範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網絡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使“互聯網”成為實現政治民主、建設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1]
    中文名:網絡輿論監督 外文名:The network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别名: 名稱:網絡輿論監督

主要特點

1.網絡輿論監督的範圍更廣

網絡輿論跨越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延伸了傳播範圍,使得民衆對事件的關注與評論更加廣泛,在監督範圍的廣泛性方面顯著強于傳統的輿論監督。1.網絡輿論監督的主體具有廣泛性:相對于報刊、電台、電視台,網絡提供的用于輿論監督的媒介資源不僅廉價易得,平台廣闊暢通,而且幾乎是用之不竭的。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在高速發展,這就為廣大普通民衆參與輿論監督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2.網絡輿論監督的客體即被監督對象具有廣泛性:網絡輿論監督的客體将整個社會都納入自己的監督視野。國家機關的各級工作人員,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組織和個人,不适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要求的體制和機制,以及一些不良社會道德現象,都屬于監督的範圍。由于網絡輿論監督主客體的廣泛性,網民們可以在互聯網上對衆多事件進行大規模的讨論、批評和建議,,從而産生強烈的社會反響。

2.網絡輿論監督的效率更高

互聯網是一個公共的論壇,不同思想和觀點的人可以在這裡直抒己見,相互交流,這不僅擴大了輿論參與的主體,也增強了輿論監督的有效性。網絡輿論監督的平台已經不限于民間自發創建的網站,還包括一些傳統網站設立的評論欄目。

3.網絡輿論的監督方式更靈活

網絡技術引領了傳播方式的飛躍,帶來了傳播技術的解放,實現了傳播内容的生動性和傳播方式的靈活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輿論監督報道更為形象、直觀、立體化,增強了感染力和影響力。不僅如此,它還使公衆能夠更有效快捷地整合信息,讓輿論監督有聲有色,靈活凸顯。

4.網絡輿論監督的信息交互更充分

網絡媒體的傳播是交互流動的。這種交互性表現在,一方面受衆在網絡上可以自行選擇新聞傳播的内容,具有選擇的餘地;另一方面,網絡媒體通過開設電子論壇、公布電子郵件、網上民意調查、設置讨論等手段,提供交流批評的場所,使受衆能直接參與新聞報道,自由方便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從而實現傳受雙方的溝通與交流。

存在意義

民意得到了真實、充分的表達。正義存在于最廣大人民群衆之中。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會物質生産和生活的體現,人民群衆是社會生産與生活的主體,因而法律必須代表最大多數民衆的意志,司法又必須在人民的監督下公開、公正進行。如果法律抛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隻是部分“權威”強加給人民的信條;如果司法活動不受人民的監督而失去公正,那末法律就将失去在民衆中的權威。民不可欺——無論什麽人,打着“權威”旗号也罷、打出“人權”招牌也罷、還是玩弄什麽其他花樣,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一方面在法律範疇給予人們很多啟示,譬如法律如何代表最廣大人民意志;如何保證司法公正與權威;如何看待死刑等。更重要的是網絡輿論監督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網上暢所欲言體現了民衆對權威機構的一種評判,在網絡上對司法機關的評判則從某一方面體現一種社會的聲音。網絡在極大地拓展人們交互空間的同時,又極大地便捷了人們之間的認識與交流,它将成為今後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過網絡監督司法活動,可以把這個手段擴展到其他領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安全……等等所有領域,都應當接受人民的監督,都應當為人民群衆提供網絡輿論監督的廣闊平台。

出衆優越

1、監督主體的素質較高。利用互聯網表達自己意願的人,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有一定的知識和表達能力,關心國家和社會事務,具有較強的參政意識與維權意識,分析問題有一定的深度,他們是社會輿論的主要參與者;其中年青人又據多數,思想活躍,容易接受和傳播新鮮事物。通過互聯網聽一聽這些人的反饋意見,對于推進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2、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數已達到7950萬,職業分布廣泛。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參與國家大事的讨論、評價,不僅參與人多,而且面廣,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評論都能得到集中反饋。

3、人們的意願和看法可以更真實、充分地表達。一般說傳統的媒介對民情、民意總有個加工、篩選,往往一些更真實、一手的輿論、呼聲得不到傳達,而互聯網就取消了這道“工序”。如果把傳統媒介比喻為“記名投票”的話,那麽互聯網就是“無記名投票”。這種寬松、自由的環境便于人們無拘束地發言,真實表現自己。

4、具有空前快捷的特點。互聯網是個電子的虛拟世界,它傳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數、小時為分母,而是按秒計算。海南發生的事情,在幾秒鐘内通過互聯網,圖文并茂地發布到大江南北、長城内外,也不會發生傳統媒介的那些昂貴費用。

5、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對同一問題相互了解觀點、展開讨論;既可以成本大套、連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煉、一針見血;還可以組織“專家訪談”,以至于組織問卷調查和反饋。

正确對待

盡管網絡監督目前仍存在某些缺陷,人們對它有不同的看法,但絕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2003年,網絡媒體所顯示的輿論監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體現,衆多新聞事件,如孫志剛事件、日本人集體買春事件、劉湧案件、寶馬汽車撞人案等等,都在網絡上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接受最廣大人民群衆的評判監督,深深觸及了人們的靈魂。人民大衆參政意識空前高漲,使各種事件的發展得到了最深刻的推動,不但影響着政府決策,而且涉及了法律的變革。網絡媒體公信力日益凸顯。網絡監督已經不可阻擋,因為它符合廣大人民的意願,是“現代社會民主化發展進程的必然”。應當對網絡監督有個全面正确的認識,并且不斷地使其規範和完善。

網絡輿論監督是現代文明的體現,現代文明的社會,不僅表現為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達,而且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現為最大程度地發揮最廣大人民群衆的政治積極性,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人們有充分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暢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意見和倡議都能受到關注和發揮作用。依賴現代數字技術而實現的互聯網傳輸、交流手段,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産物;充分實現民主又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必然。網絡監督正是這種現代科技同現代民主的恰到好處的結合,它為改革開放的深化和人民權益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平台,是現代文明的體現。否定網絡的意義,就如同愚昧時代否定“日心說”、清政府視火車為“怪物”、落後的文化禁锢電影、電視;否定網絡監督也可以視為“葉公好龍”式的民主心态。

對網絡輿論監督應進行規範和正确引導,互聯網承擔着傳播知識、信息,弘揚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神聖社會職責,作為發布部門的大量社會信息應當“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有關部門應該審時度勢,加強正面引導。網絡規範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和引導,靠所有網民的自律;2001年5月湖南創建了《紅網》,作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聞和綜合網站,擁有了中國第一批專業網絡記者,在紅網的“社區論壇”,邀請了諸多的專家、學者作為常年特邀嘉賓,進行各種建設性的探讨和評論,引導論壇輿論導向趨向理性化。全社會應當加強互聯網誠信與公德教育,形成網絡道德公約;網絡服務與監管部門以及主流媒體應當主動組織對敗壞網絡聲譽的批判,引導人們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淨化輿論平台。

基本權利

中國《憲法》總綱明确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憲法》第三十五條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言論自由和對國家機關的工作實行監督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民主權利。人民有權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網絡監督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便捷而有效手段,它當然要受到憲法的保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評價網上的争論說,“這是網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體現。”

重要作用

網絡輿論監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網絡媒體是交流傳播各種知識和社會信息之現代化工具,它具有廣泛性、社會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他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在網絡監督的過程中,人們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識,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互補,在參與中提高素養。對于個别不負責任、偏離事實和公德的網上言論,人們也在進行批評或抨擊。正義、法律、公德、知識在自發傳播,這是主流;恰恰是這種自願參與的活動,更有效地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時也真實反饋了人們道德的水準,讓主流媒體的導向有的放矢。

網絡輿論監督是民主、公開、平等的推動力,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開和平等,這正是網絡監督的前提和目标。網絡監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開(也包括司法與行政的公開),公開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開化、法制化、科學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公開化就是要增強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涉及國家機密和國防機密外),消除政治的封閉性和神秘色彩,消除程序上、技術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廣大人民群衆能夠通過網絡更好地了解政治過程,更好地知政議政和參政,實現各種民主權利。沒有政治的公開化,就很難保證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會受到影響,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