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度

經度

地理學名詞
地球表面東西距離的度數。以本初子午線為零,以東為東經,以西為西經,東西各180°。通過某地的經線與本初子午線相距若幹度,就是這個地點的經度。[1]
    中文名:經度 外文名:longitude 别名: 類别:地理學名詞 含義:指球面坐标系的橫坐标

基本簡介

從北極點到南極點,可以畫出許多南北方向的與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圓圈,這叫作“經圈”;構成這些圓圈的線段,就叫經線。公元1884年,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的經線作為計算經度的起點,即經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稱“本初子午線”。

在它東面的為東經,共180度;在它西面的為西經,共180度。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東經180度和西經180度的經線是同一條經線。各國公定180度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為了避免同一地區使用兩個不同的日期,國際日期變線在遇陸地時略有偏離。

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算起,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作代号。東經180°和西經的180°重合在一條經線上,那就是180°經線。

在地圖上判讀經度時應注意: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小到大為東經度;從西向東,經度的度數由大到小,為西經度;除0°和180°經線外,其餘經線都能準确區分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不同的經線具有不同的地方時。偏東的地方時要早,偏西的地方時要遲。每15個經度便相差一個小時。

重要的經線:經線曾引起過一場國際性紛争,時至1954年格林尼治才選取20°W與160°E兩條經線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經線儀

哈裡森的經線儀

18世紀早期,如何在海面上測量經度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這是因為,盡管擺針能夠在陸地上準确測量,但是它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卻無法做到這一點。許多船隻因此而迷失方向。

英國海軍部決定必須盡快對此采取對策。1713年,議會懸賞二萬英鎊獎勵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工巧匠。

英格蘭木匠兼發明家約翰·哈裡森接受了這個挑戰。經過7年的辛勤工作,他終于制成了經線儀。1735年,經線儀出海試用數次後,被證實十分精确。約翰·哈裡森因此獲得了巨獎。

哈裡森研制的經線儀和18世紀30年代約翰·哈德雷研制的六分儀使人們有可能獲得更加精确的地圖和海圖。人們的航海能力從此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其他行星的經度

行星的坐标系統一般是以它們的自轉軸來确定的,它們的經度的起點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有固定的、可觀察到的固體表面的行星的經度的起點是某個表面特征,比如一個環形山,北極是自轉指向太陽系北半面的極。火星的本初子午線比如是經過一個叫做Airy-0的環形山的子午線。

由于行星自轉軸的歲差運動它的本初子午線和它的極不斷地變化。巨行星沒有固定的表面,因此它們的磁場被用來定義坐标系統。太陽的磁場非常多變,因此它的磁場也無法用來做坐标系統了,它的表面的坐标系統是按照一個抽象的赤道上的點來确定的。

除地球、月球和太陽外其它行星的經度按它們的自轉方向不同而不同。假如行星按順時針方向自轉則它們的經度從0度朝西算到360度,假如行星按逆時針方向自轉則其經度從0度向東算到360度。出于傳統地球、月球和太陽上既有東經又有西經。

在精确地計算經度的時候地球和火星上被設想為一個橢圓體,因為它們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略大些。比較小的天體如木衛一、土衛一由于它們的形狀更加不規則而被設想為三軸橢圓體。這樣的天體的經度的計算更複雜。簡單的計算程序一般使用球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