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

漢語漢字
番(拼音:fān,pān),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文字。“番”是象形字,從采、田,是“采”的加旁字。本義是獸足。引申為更替、輪值。又引申為用來指稱西方邊境各少數民族及外國。[1]
  • 中文名:番
  • 拼音:fān,pān
  • 部首:田
  • 五筆:tolf
  • 倉颉:hdw
  • 鄭碼:pfki
  • 筆順:343123425121
  • 筆畫:12
  • 四角号碼:20609
  • UniCode:CJK
  • 結構:上下結構
  • 統一漢字:U 756A
  • 五筆98:tolf
  • 注音:ㄈㄢˉ

文字源流

“番”是象形字。“番”是“采”的加旁字。“采”原本象獸蹄印形。由于“采”作了偏旁,于是金文(如圖1、2)另加義符“田”,更清楚地表示是踩在田中的獸蹄印。古文加出蹄掌輪廓,更像獸蹄。篆文(如圖6)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番。《說文》:“番,獸足謂之番。從采、田,象其掌。”本義是獸足。《玉篇·采部》:“番,獸足也。或作蹯。”引申為腳掌,後作蹯。用為此義讀fán。金文中用作姓氏。如《番匆生壺》:“番匆生鑄媵壺。”用為此義讀pān。又引申為更替、輪值。又引申為用來指稱西方邊境各少數民族及外國,如番邦、西番等,音讀fān。又引申為傳揚、傳布,通“播”,音讀bō。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án

名詞

獸足。後作“蹯”。

通“藩”。籬笆。

fence

《荀子·禮論》:“抗折,其䫉(貌)以象槾茨番阏也。”

形容詞

通“蕃”。茂盛。

luxuriant;flourishing

《白石神君碑》:“永永番昌。”

《無極山碑》:“草木番茂。”

fān

形容詞

舊時對西部邊境各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

foreign

宋·陸遊《軍中雜歌八首》:“如今便死知無恨,不屬番家屬漢家。”

《天工開物·乃服·褐氊》:“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

郭沫若《創造十年》:“(夢旦先生)在四馬路上的一家番菜館子裡請吃晚飯。”

番邦;番西;番錢;番王;番客

動詞

更替;輪值。

take turns

《列子·湯問》:“(帝)乃命禺疆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叠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羣後百寮,番休遞上。”

《新唐書·杜暹傳》:“暹率當番衛士繕三宮城,浚池,督役不少懈。”

番代;番休;番更

用同“翻”。

turn

宋·李誡《營造法式·大木作功限三·拆修挑拔舍屋功限》:“揭箔番修,挑拔柱木,修整檐宇,八分功。”

元·王實甫《西廂記》:“你若又番悔,我出首與夫人,你着我将簡帖兒約下他來。”

明·康海《中山狼》:“把恩情番成雠敵,隻落得自傷悲。

番将轉來;番修;番身

量詞

次;回。

time

《世說新語·文學》:“(王)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座所不及。”

宋·陸遊《閑中》:“問我東歸今幾日,坐看庭樹六番黃。”

茅盾《子夜》:“為什麼吳荪甫今番這樣的遲疑不決。”

幾番風雨;番把;番番是福

種。

a kind of

《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一番江水一番魚。”

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滋味;一番江水一番魚

片;枚;塊。

piece

《舊唐書·薛廷老傳》:“宮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銅鏡三千片,黃白金薄十萬番。”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毛家屯毛資甫的大兒子……手頭現帶着二百番,我們已經約定,晚上湊一桌。”

古代計算紙張的單位。

sheet

《新唐書·杜暹傳》:“(杜暹)秩滿歸,吏以紙萬番赆之,暹為受百番。”

形容詞

勇武。

《詩·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謝。”

番番

動詞

通“播”。傳揚;傳布。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三禁》:“天道壽壽,番于下土,施于九洲。”

名詞

同“鄱”。古楚國地名。故地即今江西省鄱陽縣。

《史記·楚世家》:“十二年,吳複伐楚,取番。”

《伍子胥列傳》:“阖廬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

pān

名詞

(番禺)舊縣名。1992年改為番禺市,2000年改為廣州市番禺區。在今廣州市南郊。

《南越志》:“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

《史記·西南夷列傳》:“牂柯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番禺

姓。

《詩·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維司徒。”

pán

名詞

(番須)古山谷名。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

《後漢書·來歙傳》:“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

pàn

名詞

同“潘”。古縣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部。

名詞

同“蕃”。古縣名。故址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境内。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釆】附袁切(fán)

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番或從足從煩。?,古文番。

注:?,亦古文番。

說文解字注

(番)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下象掌。上象指爪。是為象形。許意先有釆字。乃後從釆而象其形。則非獨體之象形、而為合體之象形也。附袁切。十四部。

(?)番或從足。從煩。此形聲也。

(?)古文番。按九歌。?芳椒兮成堂。王注。布香椒于堂上也。?一作播。丁度、洪興祖皆雲。?古播字。按播以番為聲。此屈賦假番為播也。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說文》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或作?蹯。

又《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數也,遞也。《前漢·武帝紀》賢良直宿東番。

又山名。《山海經》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集韻》蒲波切《正韻》蒲禾切,?音婆。鄱陽豫章縣。《史記·伍子胥傳》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注》索隐曰:蓋鄱陽也。

又番吾,趙地。《戰國策》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釋文》番,音婆。

又音蒲。亦音盤。《括地志》蒲吾,故東今之眞定府平山縣,卽漢番吾。番,當音蒲。

又姓。《史記·河渠書》河東守番系。《注》番,音婆。

又音潘。詩小雅雲:番維司徒。番,氏也。《前漢·高帝紀》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釋文》番,音蒲何反。《正字通》姓譜,潘姓為周文王畢公之後,食采於潘,因氏。讀判平聲。番姓為吳芮封番君,支孫因氏,讀婆。字彙番姓亦音潘,合潘番二姓為一音。誤。

又《廣韻》普官切《集韻》《韻會》鋪官切,?音潘。番禺,南海地名。《史記·貨殖傳》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湊。《左思·蜀都賦》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鄕。《釋文》番,音潘。《注》西北牂牁江廣數裡,出番禺城下。

又《廣韻》薄官切《集韻》蒲官切,?音槃。番和,縣名。在張掖郡。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來歙傳》歙從番須回中徑至略陽。《注》番,音盤。番須,回中,?地名。

又《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逋禾切《正韻》補禾切,?音波。《爾雅·釋訓》番番,勇也。《書·秦誓》番番良士。《傳》武勇番番之良士。《詩·大雅》申伯番番。《傳》番番,武勇貌。

又《廣韻》《集韻》?補過切,音播。獸足。

又《集韻》孚萬切《韻會》甫患切,?音販。與音翻義同。《杜甫詩》會須上番看成竹。《獨孤及詩》舊日霜毛一番新,别時芳草兩回春。

又《集韻》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本亦作潘。

又《史記·扁鵲倉公傳》切之得番隂脈,番隂脈入虛裏乗肺脈。《注》番音芳遠反。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采”寬“田”窄。“采”,主體居上半格;平撇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下端延至下半格;撇、捺收筆略低于豎筆底部,罩住“田”。“田”,居下居中,框内豎筆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ăn

周法高系統

b

jwan

李方桂系統

b

jan

jan

ja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b

ǐwɐn

拟音/董同龢系統

juɐn

拟音/周法高系統

b

iɑn

拟音/李方桂系統

b

jwɐn

拟音/陳新雄系統

bvʰ

ǐuɐn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附袁切/博禾切/補過切/音翻/音盤/音潘

bʰjuɐn

平聲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孚袁切/薄未切/補過切/音煩/音潘/音盤

pʰjuɐn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普官切/博禾切/附袁切/補過切/薄官切/孚袁切

pʰuɑn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博禾切/孚袁切/附袁切/薄官切/普官切/補過切

puɑ

去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補過切/薄官切/孚袁切/普官切/博禾切/附袁切

puɑ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蒲糜切

biɛ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孚袁切

pfʰiɐn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符袁切

bviɐn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鋪官切

pʰuɑn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蒲官切

buɑn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逋禾切

puɑ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蒲波切

buɑ

去聲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孚萬切

pfʰiɐn

去聲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普半切

pʰuɑn

去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補過切

puɑ

禮部韻略

平聲

孚袁切

平聲

補禾切

增韻

平聲

孚袁切

平聲

符袁切

平聲

補禾切

平聲

蒲禾切

去聲

甫患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寒山

開口呼

全清

fuan

陰平

歌戈

開口呼

全清

puɔ

中州音韻

平聲

寒山

夫班切

平聲

歌戈

旁磨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全清

孚艱切

fan

平聲

十删

全清

補禾切

puo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蒲禾切

b‘uo

平聲

十四歌

全清

甫患切

fuan

平聲

十四歌

去聲

十谏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陰平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