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唐代詩人李白所作五言律詩
《贈孟浩然》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潇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聯點明題旨,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中間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表現出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 作品名稱:贈孟浩然
  • 作者:李白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題材:酬贈詩

作品原文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潇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顔:指孟浩然少壯時期。

4.白首:白頭,指孟浩然晚年的時候。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

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将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聖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聖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聖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禦叔。禦叔在其邑,将飲酒,曰:“焉用聖人!我将飲酒而己,雨行,何以聖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後世遂以“中聖人”或“中聖”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7.事君:侍奉皇帝。

8.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徒此揖清芬:隻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緻敬了。李白出蜀後,遊江陵、潇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10.中聖:醉酒的隐語。

作品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潇灑,

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傥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

高齡白首又歸隐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着他?

隻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創作背景

此詩大緻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緻,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隐鹿門山,年四十馀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潇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傥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潇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圖,勾勒出一個高卧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紅顔”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雲”,則象征着仕途與隐遁,象征着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

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隐士的松風白雲,浩然甯棄仕途而取隐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緻。如果說颔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麼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颔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隐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将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歎,隻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歎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緻,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闆滞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顔”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卧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迹。如“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将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後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裡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名家點評

《四溟詩話》:太白贈孟浩然詩,前雲“紅顔棄軒冕”,後雲“迷花不事君”,兩聯意頗相似。劉文房《靈祐上人故居》詩,既雲“幾日浮生哭故人”,又雲“雨花垂淚共沾巾”,此與太白同病。興到而成,失于檢點。意重一聯,其勢使然;兩聯意重,法不可從。

《唐宋詩舉要》:吳曰:疏宕中仍自精煉(“醉月”二句下)。吳曰:開—筆(“高山”句下)。吳曰:一氣舒卷,用孟體也,而其質健豪邁,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

《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矯然不變,三四十字盡一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後有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胭脂扣》等多多部小說作者李碧華原名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是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以抒情為主。

屈原而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獨特風貌的。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着有《李太白集》。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遊曆遍迹了大半個中國。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曆,希望結交朋友,拜谒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甯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複。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争奪帝位的鬥争,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号為東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裡,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于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谷粒,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着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着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上一篇:惡霸魯尼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