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

漢語漢字
吊[1](拼音:diào),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個人背着一支帶着繩子的箭的樣子   。吊字本義早已不存,此字在古代的常用義是慰問,多指祭奠死者或對遭遇喪事的人家進行慰問。“吊”又表示懸挂,引申指用繩子等系者向上提、向下放。“吊”舊時也是貨币單位,一千文為一“吊”。
  • 中文名:吊
  • 拼音:diào
  • 繁體:弔
  • 部首:口、巾
  • 五筆:KMHJ
  • 倉颉:RLB
  • 鄭碼:JLI
  • 筆順:豎、橫折、橫、豎、橫折鈎、豎
  • 字級:一級(編号:0428)
  • 平水韻:去聲十八嘯,入聲十二錫
  • 總筆畫:3 3
  • 四角号碼:6022₇
  • 統一碼:U 540A
  • 注音字母:ㄉㄧㄠˋ,ㄉ〡ˋ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上下結構
  • 異體字:弔、?、?、?、?、?

文字源流

“吊”,甲骨文作圖1,金文作圖2,中間是一個“人”字,中間有一彎曲形構件。小篆(圖4)以甲骨文、金文為基礎進行改造,彎曲形構件寫成“弓”字形。隸書據此也作了相應的筆畫整合。這個字隸定之後其實是圖8,這一形體後來産生了一個俗字,就是“吊”。《改并四聲篇海》引《俗字背篇》:“吊”同“〔圖8〕”。國家語委1955年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時,停止使用圖8字形,以“吊”為規範正體。  

“吊”的來龍去脈不甚明了,學術界看法不一。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古時候,人死後用草一裹葬在野外,為防止禽獸食屍體,子女及親屬便帶上弓箭守候,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康殷《文字源流淺說》認為:甲骨文、金文“都分明是毒蛇形”,“吊”字“即像巨蛇纏齧人之狀"。“古文即用此情此景以表現被害者處于此際的憂懼、絕望。”夏渌在《評康殷文字學·釋吊》一文中又提出“神判說”:“邑人失竊,盜與失者往往同去北帝前探青龍,以分青白。“經過‘青龍’的纏繞考驗,沒有受傷的就是好人,嫌疑就消除了。”“經考驗的人恢複了名譽,親友鄰裡必然要去唱問一番。”唐漢先生在《漢字密碼》中則又有“捆綁懸挂說”:“在古人看來,僅僅将人捆起後,他還會跑掉的。因而,古人的捆是和‘縛’(與它物綁在一起)‘挂’(懸挂在它物上)為一體的。”羅振玉、郭沫若、吳大澂、孫海波提出“叔”字說。唐蘭又說:其“字本應釋做‘吊’吳大激、羅振玉等硬把來當做‘叔’字解釋,就錯了,因為金文是另有‘叔’字的。”  

出于各家學者對字形的不同見解,“吊”字的本義說解也是衆說紛纭。有人釋為對死者恤問,有人釋為提攜、擡高。“吊”有祭奠死者之義。人死後,要派人向死者的親屬、朋友報喪;親友接到訃告即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按禮迎送。“吊”字追悼死者的意義沿用至今,并組成一些複合詞,如吊喪、吊孝、憑吊。還形成一種專門的文體——吊文,就是追悼死者,緻辭表示感慨。在祭奠死者這個意義上,有“唁”字與“吊”義近,隻不過“唁”是吊生。《說文解字》:“唁,吊生也。”《一切經音義》十三引《韓詩》:“吊生曰唁。”也就是說,吊是祭奠死者,唁是慰問死者家屬。現代漢語中“吊唁”也常作為一個詞使用。

從“祭奠”這個意義,引申出對受到災禍的人表示撫慰、慰問。這是“吊”在上古的常用義。如《左傳·莊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古代把災禍發生之後相互慰問之禮稱為“吊禮”,《周禮》中的“大宗伯”一職,“以吊禮哀禍災”;“小行人”一職,“若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都是代表天子吊慰撫恤各國諸侯及人民的。

另外“吊”還有許多其他意義。有“懸挂”義,如吊窗、上吊。由懸挂引申出用繩子等系着向上提、向下放,如:吊桶。引申為“收回”,如:吊銷。由“懸挂”義還引申指舊時貨币單位,即制錢的計量單位。制錢是明清兩代所鑄造的錢币,是通寶體系的一種特殊類型。清末制錢種類繁雜,各地區流通的制錢不一緻,吊的計算方法,各地也不一緻。順治時規定制錢一枚叫“一文”,一千枚叫“一吊”。光緒時京津一帶一百文為一吊,東三省一百六十文為一吊,山東、河北五百文為一吊。相互之間換算繁難,使用不便。後來随着外國貨币的進入,銅元、銀角興起,逐漸代替了制錢,“吊”作為計量單位也就不再使用。    

詳細字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iào

動詞

祭奠死者或對遭喪事及不幸者給予慰問。

mourn;

condole

《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吊,徹帷,主人迎于寝門外。”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

吊喪(sāng);吊孝;吊唁

安慰;憐憫。

吊民伐罪;形影相吊

指祭奠的儀式。

《花月痕》第五一回:“先一日就在軒軒草堂開了一天吊。”

追懷(古人):傷懷(往事)。

《詩經·桧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憑吊;傷今吊古

取。

漢·王充《論衡‧自紀》:“不鬻智以幹祿,不辭爵以吊名。”

前蜀·韋莊《黃藤山下聞猿》詩:“黃藤山下駐歸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懸挂。

hang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将犯人足吊起,頭向下卧。”

吊環;吊橋;提心吊膽

用繩索往上提或向下放。

吊車

掉落;跌落。

fall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因向船頭點閘水軍,一時不小心,吊在江中了也。”

清·蔣士铨《一片石·訪墓》:“當日編歌兒的娘娘,是吊在河裡淹死的呢!”

調換;搬弄。

《金瓶梅詞話》第三二回:“翻過來,吊過去,左右隻是這兩套。”

調取;提取。

《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燒寶蓮寺》:“汪大尹次日吊出衆犯,審問獄中緣何藏得許多兵器。”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大主考)照号吊了墨卷,拆開彌封。”

把皮筒子加面子或裡子縫成衣服。

高德明《夢中婚》:“乙:‘您先等等,六月十三穿皮襖不熱嗎?’甲:‘不熱,使夏布吊面!’”

收回(發出去的證件)。

吊銷;吊扣

從高處輕輕擊球,打到對方難以接到的地方。

吊底線;打吊結合

量詞

舊時錢币單位。最初以一千個制錢為一吊,後來各地算法不一。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八》:“是日十三位道長,每一箇馬上人要錢一吊。一吊者千錢也。”

《金瓶梅詞話》第三二回:“薛内相心中大喜,喚左右拏兩吊錢出來,賞賜樂工。”

動詞

至;來。

《尚書·盤庚下》:“肆予沖人,非廢厥謀,吊由靈。”

《詩經·小雅·天保》:“神之吊矣,诒爾多福。”

形容詞

善。

《詩經·小雅·節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師。”鄭玄箋:“至,猶善也。不善乎昊天,愬之也不宜。”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上】【人部】多嘯切(diào)

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會敺禽。  

說文解字注

問終也。謂有死喪而問之也。《雜記》曰“吊者東面緻命曰:寡君聞君之喪,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曲禮》“知死者傷。”鄭注曰:“說者有吊辭,曰:皇天降災,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曾於問》:“父喪稱父,母喪稱母。”鄭注雲:“父使人吊之,辭雲:某子聞某之喪,某子使某,如何不淑。母則若雲:宋蕩伯姬聞姜氏之喪,伯姬使某,如何不淑。”此皆問終之辭。淑,善也。如何不善者,欲其善也。故引伸之謂善為吊。魯莊公使人吊宋大水雲:“若之何不吊。”即如何不淑也。《左傳》哀公诔孔子“昊天不吊”,先鄭注《周禮·大祝》引作“昊天不淑”,此吊淑通用之徵。應劭、王肅皆訓吊為善。《粊誓》“無敢不吊”,即無敢不善也。凡《書·大诰》《多士》,《君奭》,《詩·節南山》《瞻卬》,《逸周書·祭公解》,《左傳》莊十一年、襄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三年、昭二十六年、哀十六年,《漢書·翟義傳》所雲:“不吊”者,皆謂不善。《大诰》,《君奭》之“弗吊天”三字連讀,《多士》之“弗吊昊天”四字連讀,皆猶《小雅》之“不吊昊天”,鄭雲:“不善乎昊天”也。蓋吊之為善,今失其傳矣。以上王氏引之說。玉裁按,辵部:“

從人弓,三字今補。會意。多嘯切,二部。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此偁《易·系辭》,說人持弓會毆禽之故。

故人持弓,會敺禽也。“故”字舊作“從”,今正。《吳越春秋》陳音謂越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樸質,饑食鳥獸,飮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按,孝子敺禽,故人持弓助之,此釋吊從人弓之意也。倉颉造字,當黃帝時,既易之以棺椁矣,而葬文猶取衣薪,吊文猶依逐肉,反始不忘本也。禮也者,反其所自生。

弓蓋往複吊問之義。小徐有此八字,蓋别一說也。當有“一曰”字。《左傳》有相問以弓者,故雲然。  

廣韻

多嘯切,去嘯端 ‖ 吊聲奧3部(diào)

吊,吊生曰唁,吊死曰吊。多嘯切。又音的。七。

都曆切,入錫端 ‖ 吊聲覺2部(dì)

吊,至也。又音釣。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部】 吊;康熙筆畫:4;部外筆畫:1

(diào)《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嘯切,音釣。《說文》:問終也。《禮·曲禮》:知生者吊,知死者傷。《玉篇》:吊生曰唁,吊死曰吊。《急就篇》:喪吊悲哀面目腫。注:於人持弓為吊。上古葬者,衣之以薪,無有棺椁,常苦禽獸為害,故吊問持弓會之,以助彈射也。

又傷也,愍也。《詩·桧風》:中心吊兮。傳:吊,傷也。又《小雅》:不吊昊天。傳:吊,愍也。

又龍種曰吊。裵淵《廣州記》:吊,生嶺南,蛇頭龜身,水宿木栖。其膏至輕利,銅及瓦器盛之皆浸出,置雞卵殼中則不漏。蘇頌《本草圖經》:吉吊脂,龍所生也。

(dì)又《廣韻》都曆切。《集韻》《韻會》丁曆切,音的。《爾雅·釋诂》:吊,至也。《書·盤庚》:非廢厥謀,吊由靈。《詩·小雅》:神之吊矣。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口”小“巾”大,左右對稱。“口”居上居中,上寬下窄。“巾”冂的橫段從橫中線起筆,略向上斜,豎筆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oɡ

王力系統

t

iau

董同龢系統

t

iɔɡ

周法高系統

t

eaw

李方桂系統

t

iagwh

iau

i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iɑu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iɑ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t

ieu

拟音/王力系統

t

ieu

拟音/董同龢系統

t

iɛu

拟音/周法高系統

t

iɛu

拟音/李方桂系統

t

ieu

拟音/陳新雄系統

t

ieu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三十四嘯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多嘯切/音的

tiɛu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都曆切/音釣

tiek

集韻

去聲

三十四嘯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多嘯切

tɛu

入聲

二十三錫

開口呼

四等

全清

丁曆切

tɛk

禮部韻略

去聲

多嘯切

入聲

丁曆切

增韻

去聲

多嘯切

入聲

丁曆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tia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當料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二嘯

全清

多嘯切

tieu

入聲

七陌

全清

丁歴切

tiək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一朝沼照

tttt

上一篇:贈孟浩然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