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針

留置針

靜脈套管針
留置針又稱靜脈套管針,它的使用能減少患兒因反複靜脈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對打針的恐懼感,減輕家長的焦躁情緒,便于臨床用藥,急、危重患者的搶救用藥,減輕護士的工作量,減少患兒疼痛,因而靜脈留置針在臨床廣泛應用,面對患兒這一特殊群體,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長短和患兒的舒适成為護士及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留置針成功使用的标志和推廣的前提。留置針分為開放式和密閉式,開放式分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針刺傷型),密閉式分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針刺傷)。[1]
    中文名:留置針 外文名: 别名:靜脈套管針 其他外文名:liu zhi zhen 好處:便于臨床用藥

簡介

靜脈留置針又稱靜脈套管針。核心的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軟的導管/套管,以及不鏽鋼的穿刺引導針芯。使用時将導管和針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當導管全部進入血管後,回撤出針芯,僅将柔軟的導管留置在血管内從而進行輸液治療。

留置針分為開放式和密閉式,開放式分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針刺傷型),密閉式分為普通型和安全型(防針刺傷)。

發展曆史

1962年,德國貝朗公司發明了第一支留置針“Braunüle”。80年代初,靜脈留置針進入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 90年代,開放式留置針率先進入中國手術室, 此後,由于留置針能夠相對普通鋼針減少多次穿刺的痛苦,在兒科受到廣泛的應用,并逐漸地影響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

留置針設計經曆了從最初的開放式到密閉式,從普通型到防針刺傷安全型.開放式留置針是最早的留置針形式,顧名思義,導管座的末端是開放式的,因此在穿刺結束撤出枕芯時,容易造成血液外漏,增加醫務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風險,即便佩戴手套操作,這種風險依然存在;而密閉式留置針則在設計上根本避免了這一弊端,它是包含延長管、導管和密閉式輸液接頭(比如肝素帽)的一體式的設計。同時,除了直接的血液暴露外,80多名醫務人員因針刺傷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直接推動了留置針向防針刺傷安全型設計的轉變,這種設計使得在鋼針撤出後,鋼針被特定裝置複蓋或包裹起來,從而避免醫護人員,包括醫療廢物處理人員因被這些已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鋼針紮傷而感染血源性疾病。

同時,留置針的導管材料也經曆了從普通poly塑料到TEFLON到聚氨酯(以BD Vialon為代表)的變革。導管材質從根本上決定了留置針的留置結果,因此導管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強度易于穿刺,還要具有抗打折性能力讓導管打折或扭曲後迅速複原,同時導管表面要光滑,不易形成血栓,從而減少細菌定植帶來的感染風險,更要具有不透X光功能确保導管在靜脈中被清晰定位,這在發生導管斷裂等罕見并發症時顯得尤為重要。新的材料的應用,尤其是Vialon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上述對導管的要求,經過循證證實,能相對Teflon材質減少并發症,增加留置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額外費用支出。

此外,留置針的連接頭也從無連接頭的開放式留置針到有有連接頭的帶肝素帽的密閉式留置針,進展到無針正壓接頭:機械閥無針正壓接頭和分隔膜無針接頭。

留置針變革的曆史也是其核心部件的變革曆史,包括導管材質,輸液接頭和防止血液暴露和針刺傷害的功能。

型号選擇

導管的選擇

在滿足輸液需要的同時,選擇最短最細的導管。所選擇的靜脈必須能夠容納導管的長度并至少是導管粗細的2倍以上以保障充分的血流,并滿足靜脈輸液治療。

适用範圍

間歇性、連續性或每日靜脈輸液治療。頭皮鋼針的使用應僅限于短期或單劑量的給藥采集血液樣本或輸注血液、血制品,血液動力學監護輸注液體處于或接近等滲狀态、正常PH範圍(刺激性藥物:僅為間歇性推注)。

産品優勢

容易穿刺,相關的穿刺技術容易學習保護病人血管,減輕病人痛苦,感覺舒适,提高病人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有許多不同的結構産品可選擇,有不同長度導管供選擇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合理用藥,避免每天多次間斷輸液時,減少穿刺而未按時用藥,避免藥物之間反應減少費用,減少頭皮針穿刺導緻滲出治療的成本。

使用方法

1、物品準備:輸液瓶(玻璃瓶、塑料袋、塑料瓶) 輸液器

固定敷料(膠帶、透明貼膜)

連接配件(肝素帽、無針連接)

流速控制裝置(輸液泵、微量泵)

留置針

消毒碘伏、棉簽

止血帶

2、選擇血管:選擇粗直,彈性好,血流豐富,避開靜脈瓣和關節。

3、消毒皮膚: 消毒範圍為8*8cm。

4、紮止血帶:消毒範圍上方10cm,不宜過緊,不宜超過2分鐘。

5、移除護針帽,松動針芯:垂直向上移除護針帽,左右松動針芯。

6、連接頭皮針,排氣。

7、穿刺:扒緊皮膚,直刺靜脈,以15-30度進針,進針慢,見回血後再進針0.2cm。

8、退針芯:一手持針座,一手退針芯。

9、送導管:将導管全部送入靜脈内。

10、松開止血帶,調節滴速。

11、封管與護理:用無菌透明貼,以穿刺點為中心固定。保持穿刺點的清潔幹燥,透明貼3-5天更換一次,夏天可2天更換一次,有不粘或污染時及時更換。

12、記錄:在靜脈穿刺部位粘帖标簽,署名穿刺日期、操作者姓名等。并每天記錄導管留置情況以及特殊用藥的名稱、劑量、用法。

失敗原因

1、穿刺技術不熟練,使導管尖受損

2、穿刺過度刺破靜脈後壁

3、僅将針尖刺入靜脈而外套管尚在靜脈壁外至送管失敗

4、穿刺角度過小,靜脈壁劃傷

常規護理

封管與護理

1、目的:将殘留的刺激性藥液沖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保持靜脈通路;避免下次連接輸液時軟管頭端血液凝固,造成堵塞。

2、正壓封管方法:邊推注藥液邊退針的方法拔出注射針頭。

3、封管液體: 等滲鹽水:5-10ml,6-8小時沖管一次。

稀釋肝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單位,用量2-5ml。抗凝作用持續12小時以上。

4、正确沖、封管步驟: SASH: S 生理鹽水→A 給藥→S生理鹽水→H 稀釋肝素液。

沖管與護理

1、再次輸液前,消毒肝素帽,沖管後再次連接注射器針頭。

2、目的:用生理鹽水将導管内殘留的藥液沖入血管,避免因刺激局部血管而造成的化學性靜脈炎,減少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應用于兩種藥物輸注之間,或封管前。

3、方法:注射器推注,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脈沖式沖洗方法,使生理鹽水在導管内形成小漩渦,有利于把導管内的殘留藥物沖洗幹淨。

4、沖洗液的最少量應為導管和附加裝置容量的2倍。

常見并發症

1、滲出/壞死:症狀體征為觸痛、腫脹,皮膚緊繃、發亮。穿刺部位或末梢溫度偏低,無回血或淺粉色回血,穿刺點滲液預防,采用柔軟材料的留置導管;穩定固定;正确選擇穿刺部位并避開關節部位穿刺;正确的穿刺技術;嚴密觀察,及早判斷;掌握進針速度與角度,避免損傷靜脈内膜;理解并掌握封管技術。

2、靜脈炎:靜脈壁内膜的炎症。分為機械性靜脈炎、化學性靜脈炎、細菌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拔針後靜脈炎五種。

INS分級(國際靜脈組織):

0級:沒有症狀

1級: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紅腫

3級:包括2級、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

4級:包括3級、可觸及的條索狀靜脈長度大于1英寸、有濃液流出

預防:選擇柔軟材質的留置導管,避開關節部位穿刺,穩定固定導管和輸液管,減少移動;熟練穿刺技術;充分的血液稀釋,減慢輸液速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觀察穿刺部位情況。

3、導管堵塞:血液或藥物在靜脈導管内形成栓子造成的堵塞。

預防:間斷輸液或正壓沖管;掌握藥物配伍禁忌,兩種藥物之間應沖生理鹽水;定期觀察液體輸注;避免導管打折,正确選擇穿刺點以及固定護理是基本要素。

4、全身并發症:

導管栓塞:導管破損并脫落進入循環系統,可移至胸腔,位于肺動脈或右心室。

預防:不可将針芯再次刺入導管内,避免在導管附近使用剪刀或其他利器。

空氣栓塞:

預防:排氣,使用螺旋連接口,加壓輸液有人看守。

用10u/ml肝素封管,每日接補液時觀察留置針處皮膚有無紅腫、條索狀;通管不暢時,觀察有無小血栓阻塞,或有無脫管、折疊;觀察固定的膠帶、3M貼膜有無浮起、卷邊、松脫,夾闆四周皮膚有無破損或壓瘡,如有異常及時處置;視透明敷貼的污染情況(内有滲液、滲血、出汗、空氣等情況)随時更換。

相關讨論

傳統的固定方法一般是就地取材,用廢棄的空紙盒折疊,或者厚小夾闆(0.5~0.8cm),材質太薄或太硬,透氣性差,頭部單純用頭圍法固定,容易拉脫,固定時一般不考慮患兒的功能位置。 我們經臨床不斷改進,自制了多種規格的夾闆,透氣舒适,易于消毒(紫外線照射,含氯消毒液擦拭),可反複使用,采用以上方法和護理後,無一例因固定不妥引發皮損壓瘡,患兒自己拔管2例,膠帶過敏3例,3M貼膜過敏1例,經及時處置後痊愈,因此筆者認為對小兒留置針良好的固定和正确的維護确保了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同時也為患兒提供了舒适的人性化的護理。但臨床上脫管或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導緻提前拔管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讨。

上一篇:暗戰危城

下一篇:德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