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兒

蔡美兒

耶魯大學教授
蔡美兒(Amy L. Chua,1962年-)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小約翰·M·達夫(John M. Duff Jr.)法學教授。她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尚佩恩,父親是菲律賓華人蔡少棠。在杜克大學法學院任教後,她加入成為耶魯大學的教授之一。在開始她的教學生涯中之前,她是佳利·戈特利布·斯蒂恩和漢密爾頓公司的法律助理,專長是國際商業交易、法律、發展、民族沖突研究、全球化和法律。她的新作《虎媽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引發了中美兩國媒體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熱烈讨論。[1]
    中文名:蔡美兒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Amy L. Chua 籍貫:美國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2年 職業: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代表作品:《虎媽媽的戰歌》;《燃燒的世界——自由經濟和民主的輸出如何繁衍種族仇恨和全球不安》;《帝國時代:超級強國如何成為世界主宰及失敗的原因》

簡介

蔡美兒,女,生于1962年,屬虎,菲律賓華裔,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自小随父母到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學士(1984年)和法學博士(1987年)。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

2002年出版《燃燒的世界——自由經濟和民主的輸出如何繁衍種族仇恨和全球不安》,2007年出版《帝國時代:超級強國如何成為世界主宰及失敗的原因》。

蔡美兒在文章中解釋道,“虎”被認為是力量和權力父親母親和眉頭緊鎖的孩子圍坐在廚房裡。餐桌上放着一份沒有動過的早餐。父親威脅說:“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們就把你交給蔡美兒領養。”

2011年,她的新作《虎媽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引發了中美兩國媒體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熱烈讨論。有媒體認為如果美國媽媽們繼續縱容懶惰、毫無自律卻總是期待被贊譽的下一代,将使中國的下一代在全球競争中擊敗美國。 

教育理念

2011年1月,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引起轟動,文章作者蔡美兒迅速成為英美媒體追逐報道的焦點人物,其在英美媒體和網絡掀起的一場中美家長育兒方法差異的大讨論十分熱烈。《時代》、《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都參與了這場争論。

《華爾街日報》刊登的蔡美兒的文章是其新作《虎媽戰歌》的節選部分。文章介紹了蔡美兒如何采用嚴厲的方法教育兩個女兒。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0.7%的美國讀者認同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

制訂嚴苛家規

雖然蔡美兒的兩個女兒是美國人,但她一直秉承着“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待她們。蔡美兒為女兒索菲亞和路易莎列出嚴苛家規“十不準”,當女兒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時,蔡美兒甚至直接出口罵“垃圾”。

蔡美兒在文章中說,中國父母不像美國家長那樣将孩子想得無比脆弱,因此不顧一切地辱罵、加壓。中國媽媽可以對女兒說,“胖妹,減減肥吧”;相反,西方父母隻能躲躲藏藏地談這個話題,從來不提“胖”字,而他們的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飲食失調和自卑而接受治療。

教育已見成效

在蔡美兒的教育下,兩個女兒4歲就開始閱讀薩特的文章。長女索菲亞14歲便在卡内基音樂廳登台表演鋼琴獨奏。路易莎在少年交響樂團中擔任主要演奏者,此外功課果然門門拿A。兩個女孩和媽媽感情很好,還敢開媽媽的玩笑說她“瘋了”。

蔡美兒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社會反應

《虎媽戰歌》出版後,引起巨大反響,《華爾街日報》網站就有4000多篇評論,“臉譜”社交網站也出現大約10萬篇評論。蔡美兒近日已收到成千上萬封信件,有人認為她有道理,分享她有力、堅定的答案,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2011年1月14日,蔡美兒在《華爾街日報》評論版答複讀者說,關于教育子女,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答案。我這種教育方式如果運用得當,絕對可以成功。所謂運用得當,是指父母必須用愛心、了解和參與,配合對子女的高度期望。這是父母教我的,我也希望傳授給女兒。

教育觀點

孩子的學術成就很重要,“全優生”是基本要求

打是親、罵是愛,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我吃鹽比你吃米多,為孩子好就替他們做對的選擇

十大“家規”

1 不準夜不歸宿

2 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 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 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 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 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

7 不準有科目低于A

8 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9 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 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社會評論

支持方:嚴厲管教是愛的表現形式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為何中國家長比美國家長強?中國家長的嚴格教育和強烈的競争意識,與美國家長的溺愛和溫和形成鮮明對比。如果家長的目标是讓孩子成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麼中國的母親們無疑比多數美國媽媽更勝一籌。

《赫芬頓郵報》:中國父母總是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他們會用自己的決定蓋過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這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形式”。

劍橋網友:一直以來,國内都在推崇西方母親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如何把誇獎孩子的話語挂在嘴邊。這種觀察頗有霧裡看花的問題,忘記了在學業和能力的培養中同樣需要“挫折教育”,西方母親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溺愛。

反對方:過分管制教育不值得推廣

網友Kyle Steele:蔡美兒憑什麼将她的孩子定義為成功的?就憑她為孩子制訂的标準嗎?大家應該集體反駁這名“虎媽媽”,否則蔡女士隻能繼續驕傲地、系統地摧毀她孩子的個人身份———以責任和傳統之名。

網絡雜志Slate:蔡美兒的成功能否持續,因為她的兩個女兒年齡還小,能否無止境地負荷“中國媽媽”的嚴格要求,隻有時間才能證明。

中立方:“中美媽媽”應優勢互補

《僑報》:中美教育的差異比較已經從過去的單向比較演變為當前的雙向比較,中美教育各有優劣,如果能夠優勢互補,紮實的基礎與創新能力相結合,不失為一種較為完美的教育方式。

著作摘錄

1.當我看到美國的父母試圖用一次又一次的表揚,來鼓勵孩子完成那些諸如畫出一條歪歪扭扭的線條或學會揮舞這樣極其簡單的任務時,我發現中國父母有兩件事超越了美國的父母:(1)他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美的夢想;(2)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遠、能“跳”多高。

2.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堅持不懈地練習、練習、再練習;而美國父母則不欣賞機械的重複。其實,不管是彈奏鋼琴還是演算數學,一旦孩子展現了傑出的天賦,就會得到贊揚、欽佩和滿足。這将為他們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艱苦卓絕、了無情趣的活動變得充滿樂趣。這樣的良性循環,使父母更容易引導孩子們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階。 

3.為什麼索菲娅3歲開始練鋼琴,7歲獲獎?在千難萬難的“開頭”,許多西方父母都會選擇放棄。然而中國母親卻會在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

4.在迪士尼的電影裡,“好女兒”總是感到精神崩潰,發現生活并不完全需要循規蹈矩、力争上遊。然後,她們脫掉衣服奔向大海,或做一些類似的事情來放縱自己。可這隻是迪士尼吸引那些從未赢得任何獎項的人的一種方式。獲獎使你擁有更多的機會,這意味着你可以自由地進行選擇,并不需要你飛身跳進大海。

5.“決定采取一種混合的方法,”我說,“孩子在18歲前,按照中國的方法為他們構築自信,并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18歲後再采用西方的方法,讓每一個個體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路。我想這樣可以兩全其美。”

名家觀點PK

我認為中國式家庭教育是幫助你的孩子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通常都比他們自己想象的要好!中國式教育是比任何人都相信你的孩子——甚至比他們自己還有信心。這個原則适用于任何孩子,無論孩子的能力如何。

——蔡美兒,《虎媽媽的戰歌》作者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如果眼光不夠遠,方法不夠多,規矩不夠嚴,那麼,孩子成年後,勢必在社會競争中處于下風。如果你給孩子一個快樂而不刻苦學習的童年,那麼,他就會有一個郁悶的成年。

——胡子宏,《兒子,爸爸不是鄭淵潔》一文作者

這位家長(指“虎媽”),不過是憑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嚴格管制兩個弱小的孩子,她的行為充滿了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特征。她可以獲得一些看得見的“成就”,但這樣一種嚴苛的家教會帶來各種隐形的後遺症,問題将不一定爆發在哪裡,在什麼時間。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

蔡美兒的角度是不把孩子看成獨立的生命體,不在意孩子的内在,而非常在意孩子将來怎樣被社會接納和承認,所以她的教育價值觀來自社會價值系統:社會需要什麼,她就把孩子鍛造成什麼。這個觀察生命和養育生命的角度僅僅是被拘于當下社會的要求,具有功利性和潮流性,沒有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待生命。

——孫瑞雪,《愛和自由》作者

所獲榮譽

2011年4月21日,美國《時代》周刊周四評出了201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排名第十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