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詩派

田園詩派

中國古代詩歌的流派之一
田園詩派是中國古代詩歌流派之一,最重要代表人物為東晉詩人陶淵明。田園詩派發展最盛的時期是盛唐時代。當時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佛、老思想盛行,而崇尚老家思想的一些詩人便有了做隐士的願望,有的就隐退于山野間,将自己的生活、思想寄以田園,所以作品也就有了較多的田園風光。這類作品被後人稱為田園詩,而寫作田園詩的詩人也就是田園詩派的詩人。
    中文名: 外文名:Pastoral Poetry 别名: 中文名稱: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陶淵明 代表作品:《歸園田居》 特 點:平淡、自然、清新、淳美 起源年代:東晉

流派概述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創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曆代詩人推崇備至。如果僅從他的田園詩的字面上看,詩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兩忘的超凡脫俗,真有着神仙般的無限風韻。

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雖取材田園,貌似田園,其實際意義早已超出田園領域之外。隻有在這個意義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認識,探索它的思想内容與藝術特色。

梁朝學者鐘嵘,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曆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

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内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美、法、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内容

田園詩派在一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裡,以嶄新的思想内容的詩作卓立于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氣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着談玄悟禅、模山範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語浮詞、鋪錦列鏽。

但陶淵明卻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經曆,和勞動人民有許多接觸,可以說,是生活給他以厚愛,使得他在一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裡,卻能以嶄新的思想内容的詩作卓立于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體地說,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思想内容大緻可以概括為:

高遠的理想與志趣

田園詩派在極端黑暗的社會裡,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田園詩派的志趣與性格,終于使他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田園詩派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污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

如《歸園田居》第一首: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

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鳥”、“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沖出“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醜惡的社會的鄙視。詩人着重地細緻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田園風光,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在這裡,淳樸、甯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僞、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所以,他的田園詩在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内容的同時,也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這也是他的田園詩動人的原因之一。

勞動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内容。

如《歸園田居》第三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帶着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

田園貧困狀況的描寫

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

《歸園田居》第四首說:“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複途。”《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歲暮和張常侍》說:“民生鮮長在,矧伊愁苦纏。屢阙清酤至,無以樂當年。窮通靡攸慮,憔悴由化遷。”

《乞食》說:“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田園生活過到如此困頓地步,田園詩寫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淵明一人而已。

這些詩雖然大多數隻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饑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在戰亂和災害之中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自身的社會思想

田園詩派田園詩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并通過這些田園詩寄托了自己的社會思想。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産者對造成戰亂和貧困的封建社會所提出的抗議,它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的願望,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現實的鬥争。

陶淵明是封建社會中的詩人。衡量封建社會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就是對當時門閥士族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綜上所述,田園詩派的田園詩,是詩人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不過,這是通過詩人思想的三棱鏡透視出來的農村生活,是詩人藝術心靈的外化。

陶淵明不是單純地通過直接描寫農民日常的痛苦生活,來鞭撻現實社會的不合理,而是通過描繪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幽美的田園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來否定和批判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也就是說,他不是主要通過描寫現實中的醜來批判醜,而是通過描寫理想中的美來否定現實中的醜的。詩人這種獨特的把握現實的方式,是由他個人特定的社會思想所決定的。

流派風格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的詩,可以分為述懷、哲理和田園詩三部分,共約六十首左右,而田園詩三十首左右,約占一半。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上占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田園詩的奠基之作。

他繼承了古代農事詩的優良傳統,擴大了詩歌題材,并在思想藝術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詩彌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後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湧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産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永嘉之亂後,南逃的士族地主在東晉政權的庇護下,廣置田園,掠奪土地,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識形态領域中,崇自然、尚清談的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暫時沒落。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玄之又玄”的老莊道學尋求寄托,有的縱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盛行一時。

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棄官歸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于廣大勞苦大衆。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有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曆和思想基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農村環境,家鄉故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養料。

他的後半生更是長期活動在百裡之内的農村,接觸的多是田野村夫,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着粗衣淡食的貧士生活。長期的農村生活實踐,為他的田園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

流派功績

陶淵明一生屢仕屢隐,留存下來的詩作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為田園詩。陶氏田園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便是樸素、自然、真淳,可是卻寄意深遠、境界開闊。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别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轼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藝術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清新的筆法

這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

細膩的描寫

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讀者看他的詩:怅恨獨策還,崎岖曆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隻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複至天旭。

質樸的語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系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曆,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

陶源明的田園詩,農家生活氣息濃厚,又體現了“貧士”詩人自己的性格。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詩為例: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辄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理将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詩酒相和,歡聚言笑,經紀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鄉間生活,在他的筆下,卻如此富有詩意。他并沒有雕詞琢句、裁雲繡月,用的隻是樸素的口語化句子,如實寫來,他的詩篇看來古樸無華,讀起來卻琅琅上口。

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

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

流派主旨

陶淵明三十歲左右進入仕途,或出或入,終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解绶去職,歸隐田園,息交絕遊,開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這些田園詩反映的生活内容豐富多彩。

初歸田園後,陶淵明用他的筆描繪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悅。這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已有充分表現,而在《歸園田居》詩第一首中更表達得淋漓盡緻: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巅。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這首詩充滿了逃離樊籠、獲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終于從“塵網”中解脫,就象鳥歸山林,魚回深池一樣快活地長噓了一口氣。

在他眼中,故園附近的景物都倍感親切,就象闊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脫口而出地一一數其名字,以發洩無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張開雙臂歡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雞鳴都充滿了詩意。這與官場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陶淵明歸隐田園後,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他認識到人生于世必須勞動,否則會受饑寒。他寫下了《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翼缺攜麗,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衆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則不匮。

宴安自逸,歲暮奚翼!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俦列,能不懷愧!在更多地接觸到勞動人民,參加農業勞動以後,陶淵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民耕田的艱辛: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農事歌詠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占據了極大的篇幅。作為一個農業勞動的參與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農村生活如實地大量寫入詩中,這是陶淵明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除了反映農作的詩篇外,他還以喜悅的心情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如前所引的“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田園生活經曆,更廣闊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活狀況,既是詩,又是史作品不僅是作家真實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鏡子。陶淵明早年寄身仕途,親嘗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後躬耕壟畝,飽經風霜雨露,漸進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換代的巨變。

不容否認,他的田園詩有“穎脫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閑适自得的個人情趣的“超然靜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極度苦悶,晚年生活上極度貧困,感發出來的詩篇就不僅是超然世外、飄飄欲仙式的。從他的田園詩,還可以看出他的心靈深處的痛苦與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與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這極鮮明地反映了陶淵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陶淵明的田園詩,既體現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識,又表現了心理上閑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莊子順應自然的宇宙觀,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但他并沒有忘卻世事,精神深處常常進行着“獨善”與“兼濟”、“出仕”與“歸隐”的激烈鬥争。他的詩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為什麼有這種焦慮呢,正表明“仕”與“隐”的思想互相在鬥争,他怕某一天改變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負了現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記并詩》之中。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産生,不僅僅是對孔子、老子思想的簡單複制,而具有時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間,“桃花源”的設計正表明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苦難,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理想社會的願望。

東晉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離鄉,逃避山林。陶淵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農村各層人民長期相處,休戚與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摯的感情,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美好願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詩人在這基礎上,設計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

但是,桃源理想在當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徑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裡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閃爍着人道主義的光輝,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

田園詩反映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征,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從他的飄逸灑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創痛。“流淚抱中歎,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觞”,表明他對世事并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隐,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讀者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後面的深刻意蘊。

主要代表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等。

他長于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隐含着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轲》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記叙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适。曾隐居鹿門山。40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笃。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隐逸、行旅等内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

陳子昂

世為豪族,少以俠知名。後入長安遊太學。文明初進士及第,拜麟台正字。從征西域,至張掖而返。後轉右拾遺。又随軍東征契丹,參謀軍事。

返京後,仍為右拾遺。谏議多不合,因解官還鄉。為縣令誣陷,入獄,被迫害緻死。其為詩力主恢複漢魏風骨,一變初唐浮靡詩風,或諷谏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他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

黃莽

其詩大多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在深邃寂靜、草木蔥郁、重戀疊嶂之上,寫出了大量令人心靈震撼的詩篇。從詩中洞察了詩人真正心無塵染、徹底解脫一切束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快樂和山林幽隐的情趣。

在茫茫宇宙間,除了天地日月星辰外,山水可謂大境界了,從山水中悟道,何其清明暢快啊!詩人的的眼界與胸懷。也可以說,世間萬物無不包含在其中。詩人徜徉在山水間,非常的潇灑自如、無掬無束,充分享受大自然賜予自己的那份恬靜與舒适。他放浪形骸、自由獨往,穿越時空,才得以走出一條清明淡遠的詩詞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