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朱姓

姓氏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陽氏之後。古帝颛顼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于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甯金鄉等縣地市,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在中國曆史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
    中文名:朱姓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朱襄氏 主要郡望:沛郡、吳郡、河南郡、鳳陽郡 主要堂号:白鹿堂、居敬堂、一本堂 姓氏:中華姓氏 名人:朱元璋、朱镕基、朱熹

曆史發展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于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張、戰國時齊國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2、源于曹姓,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于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建都于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國,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國君主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後裔公子朱死後,公子朱的子孫後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

4、源于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後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後,丹朱後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蒼梧之野(今湖南甯遠九嶷山一帶)。他們在社會進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并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這一時期,有的北方少數民族将複姓改為漢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蒙古族珠爾奇氏,世居薩爾哈占(今内蒙古通遼),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當明朝建立後,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借以籠絡,以示懷柔;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得姓始祖

朱襄氏、朱挾、朱興鏡、朱振等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朱姓發源于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锢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玮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铨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孫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甯甯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甯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于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曆史上一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清康熙年間,台灣的農民起義首領朱一貴,是落籍台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朱一貴,原福建省長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後,他遷居台灣台南縣羅漢門,夏率衆起義,以反清複明相号召,稱“大明重興元帥”。各地農民紛起回應。他率領義軍,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人數發展到三十萬,進而占領了全台灣。他被推為中興王,年号永和。後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作戰失利,他被俘就義。從此,朱一貴在台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後裔朱術桂随鄭經來台開墾。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嶼、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迹。現今台灣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蘇、浙江,這四省朱姓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當時的贛蘇浙皖豫、川鄂為朱姓的兩大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在全國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蘇、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肅、山東、福建三省。宋元明600餘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500多萬,為全國第十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500萬,大約增長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紛紛改回原姓有關。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河南、安徽、浙江、廣東五省,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東、湖北、四川、江西、雲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約又占34%。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朱姓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

當代朱姓人口分布頻率,蘇皖浙贛、山東南端、鄂湘東部、福建北部、廣東中北部、雲南大部、四川南端、貴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區最高可達2.4%,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居住了大約45.5%的朱姓人群。在山東大部、河南、鄂陝甘大部、甯夏、川貴大部、重慶、廣西、湖南西部、廣東西部和東端、海南、福建南部、台灣、青海東部、新疆東北、内蒙古中部和東部、河北東部、京津、黑吉遼,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十面積的46%,居住了大約52%的朱姓人群。

傳統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内。隋朝滅陳國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興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于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将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複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鳳陽郡:隋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鐘離(今安徽鳳陽)。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緻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荥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叠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炀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并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隻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于江蘇省鎮江市。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時期改置為義陽國,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縣南部一帶地區。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隐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将“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

太康縣:秦朝時期置陽夏縣。隋朝時期改為太康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地區。

永城縣:東漢時期的臨睢縣,晉朝時期廢除。隋朝時期又改置為永城縣,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

堂号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裡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着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并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讨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于向我提意見。"

"一本堂":餘姚朱氏的始祖,據《餘姚朱氏宗譜》清同治版記載:“南陽沛國朱氏南遷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炜伯謙者,迨明州錄事參軍瑞府君嫡孫兵部尚書美甫君,分居雙雁,為遷姚始祖。”

《餘姚朱氏宗譜》載:“宋參軍朱瑞,琅琊人,以錄事明州,家于鄞,傳二世廷碧公,熙甯時拜兵部尚書,緻仕來姚,見雙雁石倉之美而蔔築,遂世居焉。石倉如冠如佩,因名冠佩裡。”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孫,字天錫,生于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歲,宋初官明州錄事參軍,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歲,官國子監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萬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歲。官兵部尚書,緻仕歸,尋幽遊勝,見餘姚雙雁石倉之美,築室僑寓,遂世居焉,是為遷姚始祖。

按上述譜記,漢代時,朱氏由河南南陽縣遷徙到琅琊,即今山東諸城縣一帶。宋時,朱瑞,任職于甯波“明州錄事”,居鄞州。朱瑞之孫朱廷碧,宋熙甯時(1068—1077)拜兵部尚書,緻仕後徙居餘姚雙雁鄉石倉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裡,今屬餘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為餘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遷居冠佩村後,其後子孫又分批外遷。一支遷山陰縣,一支遷上虞縣,有一支遷入餘姚城内龍泉山和城東北的梅川鄉兩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孫朱正秦(1204—1279)被奉為餘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譜載:朱氏“雖有山陰、餘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則皆發源于冠佩,而根本于南陽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遷居餘姚城内龍泉山南麓;後來小兒子端三也遷到龍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孫在龍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遷居姚城後,朱氏子孫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從此,餘姚朱氏開創了長達九百馀年的興旺曆史,

餘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遷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為一本堂顯祖。三支系:朱正秦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為二世。長子端一世居冠佩為第一支;次子端二遷居龍泉山之南麓,為第二支;季子端三遷居龍泉山之西麓,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莊之子朱宗用,為大房;朱柳莊次子朱宗廣,出繼朱敬莊,為二房;朱宗勤,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孫朱宗鼐支,為老三房,又稱慶房;朱宗助支為四房;朱宗勁支為五房,居謝家路;朱宗勳支為六房,此房後代子孫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勁、朱宗勳均為朱柳莊之子。朱德讓兒子朱宗勉支為七房;朱宗渤支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龍泉山西麓,稱為後房;能在朱氏祠堂輪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稱七大房。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裡,不計在内;朱端三一支隻算一房,其馀六房均為朱端二子裔,因此,餘姚朱氏家譜,主要記載朱端二一支的譜系。

紫陽堂: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别号紫陽,江西省婺源縣人,紹興進士,宋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敗徽國公。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學說發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為理學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教授五十餘年,四方仰慕,弟子衆多。其學派稱為“程朱學派”。朱熹著作甚多,對後世影響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陽堂”,源此。

宗祠對聯

四言

負荊勤讀;折檻旌忠:上聯典出西漢吳縣人朱買臣,字翁子,年輕時家貧,靠賣柴為生,肩挑薪而目讀書。漢武帝時任會稽太守,後官主爵都尉、丞相長史。下聯典出西漢平陵人朱雲,字遊,多次忤逆權貴。成帝時任槐裡令,上書借上方劍,斬佞臣張禹,漢成帝發怒要殺他,禦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門檻大呼:“我能跟從龍逄、比幹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後來要修門時,漢成帝不讓換,說是用來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陽世澤;白鹿家聲:全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别号紫陽。嘗講學于白鹿洞書院。

鸾台表直;鹿洞垂規: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朱敬則力谏,免魏之忠、張說等人逝世。下聯典出南宋時期的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并手訂學規。

治推北海;歌遍南陽:上出典出漢朝舒地人朱邑,年輕時為桐鄉啬夫(鄉官名,掌管訴訟和賦稅),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愛。後舉賢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農。下聯說東漢南陽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為衛士令,後官臨淮太守,抑惡揚善,吏民畏愛。人們為他作歌:“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婺源著氏;徽國流芳: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婺源人(今福建三明尤溪),理學大家。逝世後谥昊“文”,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

鵝湖世澤;鹿洞家聲: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講學于江西鵝湖、白鹿洞兩書院。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此聯采用南宋朝時期的朱熹題白鹿書聯聯。

兩朝天子;一代聖人。此聯為朱氏宗祠聯。

五言

鸾台誇氣節;道院畫禽魚:上聯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則,字少連,博學而重氣節。鹹亨年間為洹水尉,武後時曾上書實行寬簡仁愛之政,打擊朋黨,受賞識,官正谏大夫,兼修國史,人稱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筆,進同鳳閣鸾台平章事(宰相)。當時,大臣魏元忠、張說受張易之誣陷,沒人敢站出來說話,朱敬則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逝世。下聯典出清初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明朝甯王朱權後裔,世居南昌。明亡後,一度為僧,又當道士,建青雲普道院。擅畫水墨花卉禽魚,簡練概括,形象誇張,對後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又工書法,純樸圓潤,自成一格。

鹿洞春風暖;鵝湖化日長:全聯典自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稱紫陽,徽州婺源人,僑居建州,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從李侗學習,是二程(颢、頤)的四傳弟子。博極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津及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其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所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軍守時,曾講學廬山白鹿洞書院,并親手訂立學規。又曾在江西鉛山鵝湖山講學。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此聯采用清初畫家朱耷撰書聯。

沛國源流遠;紫陽世澤長: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朝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玑縧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驿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玑巷便成了這條驿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于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玑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玑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譜記栽,由珠玑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玑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七言

一統江山明社稷;四書精典宋聖賢:上聯典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集注》。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一統天:此聯采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撰書聯。

漢室忠臣旌折檻;理學心源憶考亭:上聯典指西漢名臣朱雲,他當年進谏,攀斷殿檻,猶力奏不止。後,皇上下诏不修治斷檻“以旌直臣”。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考亭,朱熹僑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禦寇;才女詞幾緻贻譏:上聯典出東晉義陽平氏人朱序,字次倫,太元年間任梁州剌史,鎮守襄陽。前秦軍攻城,他率衆固守,母親韓氏率婦女補築新城,号稱“夫人城”。因部将叛變而被俘,任前秦尚書。後在淝水之戰中,反秦歸晉,曆官豫、兖、青諸州剌史,多立戰功。下聯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錢塘人。生于仕宦家庭,幼年聰慧,喜讀書。因對婚姻不滿,抑郁悲傷,詩詞多幽怨之作,當時人稱其詞為“才女詞”。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又善畫,兼通音律。

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聽經時:台灣省金門縣朱子祠聯。

八言

愛士禮賢,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農:上聯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聯典指漢朝名人朱邑事。

八言以上

玉海金山,表彥和器宇;瓊林黃榜,大會狀文章:上聯典指梁代朱異,字彥和,遍覽五經,尤明禮易。下聯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國祚,先後皆中狀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莅政纖悉必親苟利于民,雖勞無憚但賦稅出入之簿,逐日檢閱,以防吏胥之弊”。他生活儉樸,居住簡陋,“端居托窮巷,廪食守微官”。他任職期滿,代者未至,便借陳良傑之館居住,“終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聃門人庚桑楚居畏壘之典故,稱其名為“畏壘庵”,後來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屬搬回崇安老家。

遷居曾憶舊池台,趁風月一場,蘇城夢到;鹽業更兼諸種作,看煙波半岸,海國生涯:此聯為浙江省餘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來源于蘇州;下聯典出餘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

遷移自吳歙婺而來,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稱梓裡;裔嗣逾宋國元明以後,詩書啟佑,幾人騰翥詠梧岡:朱氏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泾縣墉頭街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遷移經曆。下聯典出宋國代以來,朱氏人才輩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家譜文獻

譜序,是族譜中極有價值的文章。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它們大都由本族名流與本族有淵源關系(如親朋好友)的著名學者、政界人士所寫。譜序文章,其内容多為論述族譜的重要意義、本族修譜的曆史、本族姓的源流。曆史上保存下來見載于各朱氏族譜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譜序,數量極多。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譜序》。該譜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譜序》,見載于大多數朱姓族譜上。

江蘇溧陽朱氏忠字号宗譜二十一卷,(民國)朱仲昌主修,朱壽昌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檔案館、江蘇省江都市圖書館。

福建紫陽朱氏建安譜,(明)朱瑩主纂,明萬曆庚申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檔案館。

安徽徽城朱氏族譜,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泾川張香郁朱氏續修族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朱氏通譜十八卷,首三卷、末兩卷,(清)朱映圭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梅隴朱氏宗譜十七卷,(民國)朱正奎等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四修支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朱孚唐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紫陽朱氏宗譜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紹興山陰柯山朱氏本支宗譜兩卷,(清)朱偉軒編,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朱沛然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陡朱氏宗譜六卷,(清)朱福青纂,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朱氏八修支譜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續八修,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卷,附卷十五後,白鹿堂木刻活字印本共二十六冊,有兩冊已殘。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地域/宗祠

字輩

江蘇南京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北京市

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

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江西贛州

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

四川達縣

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資中

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江蘇維揚

以之其瑞,立本榮傳,汝學純萬,克紹興邦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曆代名人653名,占總名人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57%,排在第六位。

曆史名人

朱亥:戰國勇士,魏國人。是朱姓最早出人頭地的人物。據說他力大無窮,勇氣過人,曾經憑着40斤重的鐵錘,保存了情勢危急的趙國。

朱敬則: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曆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曆官洹水尉、右補阙、正谏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鸾台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隻一人一馬别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朱然(182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揚州丹陽郡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将領,官至大都督。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谥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元末農民起義,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1368年,率軍攻克大都(北京),推翻蒙元,建立明朝,廟号太祖。其後共傳12代17帝,立國276年。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親征蒙古、收複交趾、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号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镕基: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國務院總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朱楩之後。

朱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當代名人

朱镕基,男,漢族,1928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49年10月入黨,1948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制造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

1947年至1951年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制造專業學習并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1951年至1952年任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生産計劃室副主任。1952年至1958年任國家計委燃動局、綜合局組長,

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國家計委機械局綜合處副處長。1958年至1969年任國家計委幹部業餘學校教員、國民經濟綜合局工程師。1970年至1975年下放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1975年至1979年任石油工業部管道局電力通訊工程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室主任。

1979年至1982年任國家經委燃動局處長、綜合局副局長。1982年至1983年任國家經委技改局局長,國家經委委員。1983年至1985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85年至1987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7年至1991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1991年至1992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生産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兼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1992年至1993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1993年至1995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1995年至1998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3月起至2003年初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朱宣鹹,(1927年——2002年),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活動家。

20世紀40年代初起從事中國畫,中國新興木刻版畫與時政漫畫。由浙江到上海直接參與了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版畫,以及海上畫派和一系列上海進步美術運動。1946年加入中華全國木刻協會。1948年在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觀察》事件”中被捕。1949年與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等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也意味着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同時進入中華全國美術協會、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中華全國漫畫協會“聯合辦事處”,參與上海解放初期美術事業的籌備建設。此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底随軍到重慶。1951年起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前身)重慶執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成立時被選舉為首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後任顧問,是成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的籌備人,成立重慶國畫院的發起人、顧問,成立重慶美專校的創始人、校長,重慶市美術攝影展覽辦公室主任,全面主持最早的重慶美術館(解放碑夫子池)工作。長期以來,朱宣鹹正直無私的先後擔任了新聞、文化、教育、出版系統的美術領導工作。作為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美術事業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對于建立、推動和促進20世紀中期與後期重慶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與走向全國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政府授予“獻給共和國創立者”勳章。

朱宣鹹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同時,他的中國畫具有海上畫派風格與傳承,在版畫方面,早期以歐洲黑白木刻為起源,後來結合了中國藝術的特色。

年輕時就投身人民美術事業和進步學生運動的朱宣鹹,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了一大批洋溢着鮮明藝術精神,充滿着鮮明時代感與社會性的中國畫、木刻版畫、時政漫畫、插畫、水粉畫、水彩畫、連環畫等作品。不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各地美術館、博物館等收藏,被多部大型文獻收錄。從1946年到2002年多次入選國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覽。其藝術風貌、學術性與多元性被各主要媒體專題評論,發表作品數千次。香港、重慶、浙江先後舉辦畫展。出版《朱宣鹹作品選》、《朱宣鹹花鳥畫選輯》、《朱宣鹹木刻版畫集》、《朱宣鹹風景木刻版畫選輯》、《藝術常青——美術家朱宣鹹》、《朱宣鹹美術作品選》等。生平被載入一系列國家級美術辭書。

朱明,(1967年~),籍貫上海市崇明縣,遠宗江蘇省句容市朱家巷朱氏。原名朱哲,别名朱敏,别署瀛海居士,齋名逍遙齋,英文名Allen。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經濟哲學家,思想家。中國流藝術理論和中國流藝術家國畫流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價值流動論(簡稱世界經濟哲學)創始人,為中國抽象繪畫裡程碑式人物。現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