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建設兵團

生産建設兵團

中國建國後陸續組建的各類生産建設兵團
生産建設兵團是指中國建國後陸續組建的各類生産建設兵團,是中國通過軍墾這種特殊體制達到鞏固邊防,發展經濟,安置人員的目的,兵團成為黨、政、軍權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中國陸續出現過12個兵團,3個農建師,目前中國隻有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繼續存在。1954年8月6日,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組建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後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
    中文名:生産建設兵團 外文名: 别名: 成立時間:解放初期 方針:屯墾戍邊 作用:農林牧副漁工商全面發展

曆史沿革

六十年代成立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也是相當大的師團建制兵團。

經過40多年來的建設,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擁有職工百萬餘人,總人口220餘萬人。除十個農建師,還有一個建築工程師(簡稱工建師),三個農業管理局。現有農場、牧場、林場、漁場共172個;耕地面積9.3萬多公項;各農建師沿着塔裡木河、孔雀河、烏魯木齊河、瑪納斯河、烏倫古河、中蘇界河等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頭渠以上渠道4470多條,總長度達5.22萬多公裡;實有造林面積12萬餘公項。生産建設兵團的宏偉規模和巨大成績,是中國共産黨實行屯墾戍邊政策的偉大勝利。

為進一步貫徹屯墾戍邊的方針,1952年,黨中央軍委命令駐新疆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轉業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以擔負起邊疆經濟建設的任務。1954年,黨中央又決定将這支退出現役的轉業部隊集中編成一個兵團,并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的光榮稱号。從此,新疆的軍墾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以來,保持了人民解放軍一整套政治機構和制度,并賦予生産建設新的内容;它實行了工農學商統籌兼顧,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生産建設方針,并堅持平站結合,寓兵于農,體現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一緻性,使人民軍隊"三個隊"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兵團還大力發展了工交、财貿事業,創建、改進、逐步完善了農工商聯合經營。兵團工業的成就,對改變新疆工業基礎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

為生産建設奮戰不息的兵團全體指戰員,始終不渝地肩負戰鬥隊、生産隊、工作隊的任務。到1998年,兵團的工農總産值占自治區工農業總産值的19.7%。

從1983年開绐,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農場經濟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農業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工、交、商、建企業推行承包經營。在運行機制上,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變,内引外聯,使兵團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8年6月30日,沈陽軍區黨委據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以原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1973年8月21日,"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納入黑龍江政府領導,改名"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1976年2月25日兵團撤銷,改編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現今是黑龍江農墾系統,也稱之為北大荒集團或黑龍江墾區。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内蒙古生産建設兵團,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産建設兵團成立。其編制體系采用兵團--團--連隊的體制。1975年6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撤銷内蒙古生産建設兵團,7月16日至21日農林部召開改變生産建設兵團體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談會。

上一篇:無量空跌

下一篇:記賬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