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機

生态危機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現象
生态危機是指生态環境被嚴重破壞,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現象。是生态失調的惡性發展結果。主要由人類盲目和過度的生産活動所引起。生态危機一旦形成,在較長時期内難以恢複。因此,當它還處在潛伏狀态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生态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中文名:生态危機 外文名:ecological equilibrium 别名: 含義:指生态環境被嚴重破壞 産生原因:由于人類的活動導緻

概念介紹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指生态系統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态。當處于這一狀态時,生态系統内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高度适應,種群結構和數量比例長久保持相對穩定,生産與消費和分解之間相互協調,系統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之間接近平衡。生态系統平衡是一種動态平衡,因為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仍在不間斷地進行,生物個體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

現實中生态系統常受到外界的幹擾,但幹擾造成的損壞一般都可通過負反饋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使系統得到修複,維持其穩定與平衡。不過生态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幹擾壓力很大,使系統的變化超出其自我調節能力限度即生态阈限(ecologicalthreshold)時,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随之喪失。此時,系統結構遭到破壞,功能受阻,整個系統受到嚴重傷害乃至崩潰,此即生态平衡失調。

嚴重的生态平衡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稱為生态危機(ecologicalcrisis),即由于人類盲目的生産和生活活動而導緻的局部甚至整個生物圈結構和功能的失調。生态平衡失調起初往往不易被人們覺察,如果一旦出現生态危機就很難在短期内恢複平衡。也就是說,生态危機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災害問題,而是指由于人的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生态秩序紊亂、生命維持系統瓦解,從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因此,人類應該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發展生産,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注意保持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與平衡,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産生原因

生态危機主要由于人類的活動導緻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破壞,從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一個世紀以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産的發展,加上戰争和社會動亂,人類幹預自然界的規模和強度不斷地擴大和深化,全球多處出現森林覆蓋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環境污染、環境質量惡化、氣候異常、生态平衡失調等等現象。例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由于濫墾濫牧,植被遭到破壞,導緻三次“黑色風暴”的發生。1934年5月9~11日的“黑色風暴”以每小時100多公裡的速度,從美國西海岸一直刮到東海岸,帶走3億多噸表土,毀壞數千萬畝農田。50年代蘇聯盲目開荒,也先後出現過幾次“黑色風暴”,使3億畝農田受害。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968~1974年期間,每年向南延伸50公裡,使薩赫勒地區生态平衡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威脅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發展。

中國當前的環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壞的情況也已相當嚴重。從東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許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為不合理地圍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積縮小。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壞,中國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達12萬平方公裡,近數十年來又有所增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9億畝。這些都說明生态平衡已遭到嚴重破壞,如不及時采取對策,将會導緻不堪設想的後果。

生态危機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這種危機在潛伏時期往往不易被察覺,但危機一旦形成,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難以恢複。因此,當它還處在潛伏狀态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生态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生态政策

“文明若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在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這是馬克思在100多年前對人類突飛猛進的工業文明發出的忠告。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的後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破壞和污染,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生态學家指出: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着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于未來的每一個美好願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将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和發展。

生态危機日趨嚴重、惡化,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确信,整個地球的環境問題,僅靠技術上的修修補補是無濟于事的,要保護地球家園,解決生态問題必須要有政治關注,這意味着局限于技術和科學視野的生态思維遭遇到了政治的挑戰。人們逐漸發現,生态問題離開政治的參與,不被組織在政治框架内,問題本身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

所謂生态政治,其實質是把生态環境問題提到政治問題的高度,進而使政治與生态環境的發展一體化,把政治與生态有機辯證地統一起來,最終促進全球政治與生态環境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即把生态危機問題納入到全球戰略規劃、政府決策、法制法規、公民政治參與、國際政治行為和公民意識教育等過程中。生态政治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續性、協調性以及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循環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學基本原則和原理。

近年來,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一改過去制定政策時完全不考慮環境的做法,制定和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及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并将環境保護目标列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通過環境保護機構,負責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好綜合平衡。如中國1984年成立的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即是專事環境保護的領導、決策部門。此後,短短的20年間,中國先後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環境法律和《草原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資源法律,确定環境影響評價、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物總量控制等環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生态保護及管理的法制體系。但從總體上看自然生态保障的法制仍不健全,因而使各部門的管理職責不明确,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法律依據國家應盡快完善生态環境法律體系,以保障生态環境建設順利進行。

解決環境問題還要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從上到下,要有強有力的環境管理機構,監督環境法規和政策的貫徹執行,同時從上到下,直到各行各業,都要有環境保護法規和目标,有明确分工,要了解自己的責任。其次要加強執法力度。隻有嚴格依法行事,才能達到法律制定的目的。

通過生态政策的建立和實施,必可以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态倫理觀、生态價值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新和諧。

理論研究

生态危機理論是某些西方學者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始倡導的一種分析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僅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而且也表現在生産與整個生态系統的互相作用中。這種理論認為,馬克思詳細論述過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基礎是以謀取利潤為目标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無限擴張,但是馬克思與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資本主義生産過程對整個生态環境造成的破壞。生态危機理論分析擴張主義的資本主義生産将會耗盡自然資源、最終完全破壞地球生物圈的嚴重動向。他們自稱與馬克思的基本觀點是“一緻”的。因為由于資本主義生産與生态環境的尖銳沖突而引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實際上也是由馬克思所強調的資本主義的社會化生産和私有制這個基本矛盾所引起的。

生态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嚴峻現實,西方生态危機理論者敏銳地看到了這個新現象,他們試圖解決這個世紀問題,并以此構建了頗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中國現狀

過去20年間,中國因環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損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沖突達5.1萬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礦物質和有機物污染而出現富營養化;在監測的197條河流中,半數受到硝酸氨、過錳酸鹽和石油的嚴重污染;在監測的287個大中城市中,隻有60.5%的空氣質量達到環境保護部的标準(另一種說法是,全國隻有44.9%的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标準)。

上述環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業地區密集人群為中心的。實際上,那些“遠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險。環境污染了,國土還在,還有修複的可能。但一些緻命的生态破壞則很難修複,如消失的物種不能“死而複生”,損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幹涸的濕地難以再現生機等等。中國生态危機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态系統全面退化。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統類型的國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國自然生态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産力由上世紀60年代的300公斤/畝下降到100公斤/畝以下;地下鼠量由過去的8~10增至30隻/公頃;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紅樹林由曆史上最大面積25萬公頃,下降到目前不足1.5萬公頃。

第二,水土流失急劇,大量國土“淪喪”。

中國水蝕、風蝕和凍融面積達356萬平方公裡;全國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裡,涉及全國30個省(區、市)。黃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億噸;長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随土壤流失的還有各種營養元素,僅黃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種元素總量約4000萬噸,超出了2003年全國的化肥需求量(3990萬噸)。

第三,瀕危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下降。

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占189種。中國瀕危或漸危高等植物4000~5000種,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15~20%。栖息地環境改變、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種瀕危或滅絕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間,黑龍江省嫩江縣天然林斑塊數由240上升為343,平均斑塊面積由80公頃下降為68公頃。由于三峽工程實施和環境污染,長江上已難尋覓白鳍豚的蹤迹,科學家承認該物種已功能性滅絕。

第四,天然濕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過去50年來濕地消失了90%,即便僥幸存留的濕地,八成以上也變成了污水排洩場所;陝西關中一帶30多個縣,幾十年來消失上萬個“澇池”(池塘)。在南方,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從最高4000平方公裡減少到不足50平方公裡。幹旱、半幹旱區濕地狀況更不容樂觀: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遊地區過度開發黑河水,進入綠洲的水量由9億立方米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億立方米,緻使東西居延海幹枯,數百處湖泊消失。濕地被譽“地球之腎”,“腎”萎縮大大降低了其調節氣候、調蓄洪水、淨化水體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澇災害。

第五,人工林樹種單一,危害國土生态。

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以楊樹為例,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将”,現已發展成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整個大西北、華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區,也以楊樹為主。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态贻害無窮,單一樹種形成的種群實質上是一種生物多樣性極端下降的“綠色荒漠”。

第六,農業生态系統退化危及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礎。

現代農業過分強調技術,用地而忽視養地。“化學化”盡管帶來了産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現退化,食品安全受到沖擊。大化肥、大農藥、除草劑、激素、添加劑、農膜,甚至反季節種植、轉基因技術濫用,使得土壤闆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加劇、産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四個多月就能催肥。兩隻翅膀的雞,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長出3~6隻翅膀。這樣的食品進入食物鍊的生态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國生态危機現狀還包括生物入侵、全球變暖、海洋生産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視環境污染控制那樣高度警惕生态危機帶來的隐患,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解決這個難題,還中國一個真正的藍天。隻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環境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改善。

保護措施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資保護生态環境,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生态環境總體上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還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加強。

1、進一步加強恢複生态系統工程。

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木還草、恢複濕地、禁捕禁獵、治理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實現全處理,這些保護和恢複生态環境的系統工程,國家、企業和全民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和力量,當作頭等大事,可以毫不過分的說,保護和恢複生态環境與經濟建設是同等重要

2、加強生态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态環境保護意識。

社會各界對生态保護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護工作的必備群衆基礎。應大力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公衆了解資源和生态環境的國情、省情,使“保護生态環境和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念深入人心,使綠色環保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尚。

3、加強生态監測。

在中國單純的水環境、氣環境和工業污染監測已趨于成熟,并已經為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生态環境還在起步階段,還沒有系統的監測技術和形成完整的監測網絡,生态環境方面的有關數據還是采取從各部門東拼西湊的方法獲得,其準确性和時效性均較差,已經制約了生态保護和恢複工作,必須建立和開展有效和系統的生态環境監測。

全球的六大生态危機

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指出,從全球角度看,由于森林銳減直接導緻了六大生态危機:

  1.第一個嚴重生态危機是全球土地嚴重沙漠化

  沙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全球生态危機之首。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種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破壞。目 前,全球沙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00萬平方千米,占地球陸地面積的1/4,110個國家受到危害。這就是說,地球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的條件。破壞森林導緻的土地沙漠化,危害是深重的、廣泛的、殘酷的,甚至造成了文明的轉移、政權的衰敗和人類生存空間的縮小,目前還 沒有任何災害能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

  2.第二個嚴重生态危機是全球嚴重水土流失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資源。水土流失是破壞森林導緻的 最直接的嚴重後果。森林是土壤重要的成土因素和最有效的保護層,失去森林就意味着失去肥沃的土地。地力衰退和養分缺乏的耕地已達到29.9億公頃,占陸地總面積的23%。

  3.第三個嚴重生态危機是全球嚴重幹旱缺水

  森林被譽為“綠色海洋”、“看不見的綠色水庫”。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大量降水。據測定,每公頃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約1000萬立方米。由于森林大量的破壞,已造成全球性的水荒,60%的陸地淡水資源不足, 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因此而成為鄰國糾紛、訴諸武力、 引起國際社會動蕩的根源。

  4.第四個嚴重生态危機是嚴重的洪澇災害水災與旱災是一對“孿生子”。破壞森林,必然導緻無雨則旱,有雨則澇。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截流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泊、水庫淤積。森林消失,森林蓄水容量銳減,同時裸地受雨水沖刷,大量泥沙下洩,江河、湖泊、水庫掀積,行洪不暢,一遇暴雨必然洪水乏濫。

  5.第五個嚴重生态危機是大量動植物種滅絕 森林是“物種之家”、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儲存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被稱為“未來的遺産”。地球上的生物物 種,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森林的破壞,伴随的是物種的消亡。目前,有記載的生物物種約為160萬種,約有8萬種植物可以供人類食用,其中30種已提供人類所需植物蛋白的95%。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壞,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地球上的物種正面臨着前所未有滅絕危機。

  6.第六個嚴重生态危機是溫室效應加劇 溫室效應緻使氣候變暧,主要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溫室效應已對人類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近一百年來,北極地區的冰蓋已臧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要減緩溫室效應,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大大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二是避免破壞森林資源;三是重建地球的森林植被。營造森林是成本最低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措施。

  從這六大生态危機可以看出,破壞森林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将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減少90%;生物放氧将減少60%;同時将伴生許多生态問題和生産問題,人類将無法生存。森林銳減導緻的一系列生态危機,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對全球的戰略性烕脅。

相關鍊接

http://www.iswc.ac.cn/kepu_renyushengtai/docc/wenmingbrow.asp-id=1892&classid=59.html

http://www.w8818.com/xhits.aspx?id=1403

上一篇:氯美紮酮

下一篇:胡蓓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