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書

琴書

中國民間藝術
琴書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曲藝中的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琴書的表現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兩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詞也根據其樂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之分。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伴奏樂器除揚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墜胡等。
  • 中文名:琴書
  • 外文名:pianology
  • 别名:
  • 含義:各種琴書起源不一
  • 特點: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

藝術簡介

民間彈唱類别的一種。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揚琴而得名。表演形式分一人主唱,兩人或多人坐唱、走唱,分角色拆唱等多種。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樂器除揚琴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墜胡等。有些琴書也吸收民間小調為曲牌。主要有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武鄉琴書、翼城琴書、四川揚琴、常德絲弦、北京琴書等。

藝術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形式

武鄉琴書

起源于武鄉農村,流行于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約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傳說,武鄉琴書是由藝人将鼓兒腔和中原曲種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當地小曲而成。藝人們稱之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兩人一擋,以八角鼓擊節,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詞賦,借以乞食。

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形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及位于京津之間的河北省三角地區。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河北省安次縣、廊坊及北京東南郊區和通縣一帶農村傳唱的五音大鼓。最初,隻是農民在農閑時自娛演唱。已知民國九年(1920)以後開始有專業藝人在市、鎮撂地演唱。

原來隻用大三弦伴奏,民國二十四年(1935)左右,翟青山在天津市青年會仁昌廣播電台演播時,開始改約魏德祥用揚琴伴奏,稱單琴大鼓,亦稱單琴調、琴書。其後,有常德山以單琴調《呼家将》享名。四十年代,關學曾在北京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擊鐵片,右手執鼓楗擊扁鼓,伴奏樂器為揚琴與四胡等。1951年定名為北京琴書。

山東琴書

中國曲藝曲種,流行于以魯西南菏澤地區為中心的廢黃河下遊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東北的個别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于魯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為中心,後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曆史。

山東琴書最初叫揚琴,也有叫打揚琴的、唱小曲的,約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為農民閑時自娛的莊家耍(又稱玩局)。清末漸趨興盛,名家輩出,分成了南、北、東三路,南路最早,以茹興禮為代表,稱為茹派,不用巧調花腔,重聲腔、咬字,唱段多憤世之作;北路是以鄧九如為代表的鄧派,善用方言俚語,于純樸中見幽默,平易中求韻味;東路則是以商業興為代表的商派,唱腔優美,富有變化。

上一篇:小白兔和小灰兔

下一篇:葉文有話要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