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與李香香

王貴與李香香

李季詩歌
《王貴與李香香》是由著名詩人李季于1946年發表的一首詩歌。《王貴與李香香》以王貴和李香香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三邊”人民走上革命的曆程。主人公愛情的悲歡與革命的發展緊密相關,由此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個人命運與整個階級的革命大業是血肉相連的。[1]王貴與李香香是—對在鬥争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農民的形象。詩人采用“信天遊”格式時,仍然是二句一節,但并非每節都是構成—個獨立意思,而是數節才表達—種情感或一個獨立意思,将幾百節聯綴成章,叙述一個長篇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長詩較多運用民歌中的重複和比興手法。
  • 作品名稱:王貴與李香香
  • 作者:李季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長篇叙事詩
  • 拼音:wánɡ ɡuì yǔ lǐ xiānɡ xiānɡ

叙事詩選

詩作成功地塑造了王貴和李香香這兩個覺醒了的青年農民形象。突出了王貴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李香香則突出了她性格中的堅貞,這種堅貞是階級感情和個人感情的統一。全詩采用陝北民歌“信天遊”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詩藝術的民族化和大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簡介

長篇叙事詩,李季作,1946年發表。土地革命在三邊地區獲得成功後,相愛已久的王貴與李香香終于結婚。但遊擊隊轉移後,惡霸地主崔二爺抓走了王貴,并逼李香香改嫁。遊擊隊打回後,活捉崔二爺,王貴與李香香重逢。作品采用陝北信天遊形式以及比興手法,塑造了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形象。該詩采用了陝北民歌“信天遊”的形式,震動了當時的文壇,得到各方面的好評,給我國新詩運動打開了新局面。後被改編為舞劇、江淮劇等,還被翻譯為外語版本。

作者

李季(1922-1980),原名李振鵬,河南唐河人,出身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現代詩人。少年參加革命,1938年到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在八路軍部隊工作。1942年冬回到延安。在陝北三邊擔任小學教員及其他基層工作時,曾深入群衆生活,熟悉當地方言,并采用鼓詞、評書等形式進行文學創作,作品有《蔔掌村演義》、《老陰陽怒打蟲郎爺》,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楊高傳》,詩集《玉門詩抄》等,《王貴與李香香》是其詩歌的代表作。

形象塑造

王貴是一個受壓迫的農民,與地主階級有若深仇大恨。十三歲那年,眼睜睜地看着崔二爺逼租,父親活活被打死,受盡了折磨,王貴成了地主家的放羊娃。這種非人生活,使他懂得了仇和恨:“别人的仇恨象座山,王貴的仇恨比天高”。“老牛死了換上牛不老,殺父深仇子要報”,對地主階級的深仇大恨是他成為堅強的革命戰士思想基礎。

王貴不畏強暴,堅定勇敢。他暗裡參加了赤衛軍魯要地主階級拚—拚。當他被抓後,被五花大綁,崔二爺對他軟硬兼施,并用死來威脅他每但他也絲毫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意志曰:“我個死了不要緊啻千萬個勇漢後面跟”自滿臉渾身血道道,皮破肉爛不忍看。王貴有着高度的革命覺悟,王貴從自身的苦難經曆出發,認識到隻有鬧革命窮人才能翻身他暗地裡鈾赤衛軍。

在被抓後,仍堅定革命信心,認為大風遲早要吹滅地主階級這盞燈二革命勝利後,他目光遠大,胸懷寬廣“不是鬧革命窮人翻不了身,不是鬧革命咱倆也結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莊戶人”“一杆紅旗大家扛,紅旗倒了大家都遭殃。”“快馬上路牛耕地,鬧革命是咱自己的事。”“太陽出來一股勁地紅,我打算長遠鬧革命”“過門三天安了家,遊擊隊上報名啦。”

王貴的愛人李香香是愛憎分明的農民的女兒。不僅外形美,而且精神也美。李香香同王貴在艱難困苦中建立起了忠貞不二的愛情。香香是身受壓迫的農民,因此“由小就愛莊稼漢”,自覺地把個人的愛情與階級的愛和恨聯系在一起唱當王貴遭到地主崔二爺毒打時,她敢于冒着危險,黑夜裡給遊擊隊送信,從而解放了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李香香與王貴一樣有着高度的階級覺悟,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婚後的第三天,就支持王貴參加了遊擊隊。李香香對地主階級有着刻骨的仇恨。當她遭到地主崔二爺的種種迫害和侮辱時,不屈于威逼,不迷于利誘,憤怒地痛斥崔二爺,“有朝一日遂了我心願,小刀子紮你沒深淺”。

藝術特色

《王貴與李香香》以土地革命時期陝北農民革命運動為背景,通過—對農村男女青年的戀愛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舊農村階級壓迫的悲慘狀況,生動地反映了陝北“三邊”地區農民鬧革命的壯烈景象,表現了革命與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血肉連的關系——“不是鬧革命窮人翻不了身,不是鬧革命咱倆也結不了婚”,明确他表達了長詩的主題。王貴與李香香是—對在鬥争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農民的形象。

這是一首民歌體長篇叙事詩。它的叙事話語有三個叙事元素:愛情故事與複仇故事——“殺父深仇子要報”相結合,最終成為鬥争故事。例如作品中雖然講述了王貴和李香香的愛情,但是可以見到回避的痕迹,作者盡量把王貴和李香香的感情處理為“階級兄妹”般的愛情。這樣的基本的叙述模式是革命意識形态對民間宗法制意識形态引導的産物。也是那一時期延安文藝創作的共同模式。

長詩采用陝北民歌“信天遊”的形式寫成。信天遊,是陝北地區的民歌曲式。其特點是:自由靈活,比興豐富。表現力強,音樂性強。在長詩的創作中。作者大量吸收“信天遊”的豐富營養,同時又有創新和發展。“信天遊”一般是兩句一節,表達一個比較完整的意思。

詩人采用“信天遊”格式時,仍然是二句一節,但并非每節都是構成—個獨立意思,而是數節才表達—種情感或一個獨立意思,将幾百節聯綴成章,叙述一個長篇故事,既有叙事,又有抒情長詩較多運用民歌中的重複和比興手法。比,比喻。運用自然。寫物或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作比喻,增強詩歌形朋。興,是觸景抒情。喚起讀者由此及被的聯想,造成某種感性色彩或氣氛。“山丹丹開花紅皎皎,香香人材長得好”,此句比興同一。“紫紅犍牛自帶耧,鬧革命的心思人人有”,比興不一,隻興不比。

這樣既有利故事的叙寫與鋪展,又使得形象生動活潑,主題突出鮮明。

詩篇語言樸素生動,句子大體整齊,每句一般三頓,韻一般是兩句一韻,以多種押韻方法來加強節奏感,使詩歌韻律顯得靈活多變,諧調動聽。長詩廣泛采用經過提煉加工過的陝北農民口語,平白如話,通俗易懂“馬蹄落地嚓嚓響,長槍,短槍,紅纓槍”,語言中濃縮了内涵豐富的民間故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

總之,長詩創造性地運用了民間的藝術形式,創造了“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農民群衆的生活和鬥争,體現了毛澤東的文藝民族化、大衆化的方針。

文學史地位

《王貴與李香香》是我國解放區文學創作中長篇叙事詩的高峰,是現代新詩進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它将鮮明的時代色彩,深厚的革命内涵和質樸的民歌形式融為一體,為中國新詩的民歌化、民族化、革命化和大衆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讀者評價

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最初以《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三邊民間革命故事》題。發表在1946年夏的《三邊報》上。同年9月,改為{王貴與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報》上連載,它一出現便赢得了解放區軍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被譽為“新民主主義文藝運動對于封建的買辦的文藝運動的勝利”自長詩傳到國統區,也受到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評。茅盾認為,長詩“是一個卓越的創造,就說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詩。似乎也不過分”。《王貴與李香香》在中國新詩發展上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是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課的重點篇目。

上一篇:世界洪門總會

下一篇:武漢宏興足球俱樂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