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筆記

獵人筆記

屠格涅夫著随筆集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描寫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随筆集。最初發表時,有21個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單行本時,增加1篇(《兩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編輯文集時.又收進3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車輪的響聲》和《活骷髅》),共25篇。
  • 作品名稱:獵人筆記
  • 外文名:записки охотника
  • 作品别名:
  • 作者:屠格涅夫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随筆集
  • 發表時間:1847-1851年

内容梗概

《獵人筆記》是一部通過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十九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随筆集。随着屠格涅夫充滿優美筆調的叙述,俄羅斯的大自然風光、俄羅斯人民的風俗習慣、地主對農民的欺淩,農民的善良淳樸和智慧,像一首首抒情歌曲在我們面前緩緩流淌出來,彙成一部色彩斑斓、動人心魄的交響詩。對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它仍是一部給人以無限美好的藝術享受和富有教益的不朽之作。

作品背景

1847年,俄國進步刊物《現代人》的“雜拌”欄裡,出人意料地發表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霍爾和卡裡内奇》,并冠以一個奇特的副标題:“獵人筆記之一”。小說發表後立刻受到進步評論界的歡迎。原來,編輯部安排在“雜拌”欄刊出,是為了障人耳目,對付書報檢查機關。發表前,雜志的主持人巴納耶夫送審時,曾這樣報告書報檢查官:“送上屠格涅夫的短小故事一篇,似供第一期‘雜拌’用;鄙意認為,此文毫無惡意”。其實,巴納耶夫和别林斯基心裡十分清楚,對沙俄統治者來說,這個短篇遠不是“毫無惡意”。它是俄國文學中第一次描寫農民的作品,矛頭是刺向農奴制下的地主階級。

此後,屠格涅夫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獵人筆記”這個總題目下,陸陸續續寫出25篇短篇。這一組作品,以俄國中部地區優美的自然景色為襯托,通過對莊園裡農民與地主的生活的廣泛描繪,揭露了地主表面文明仁慈實際野蠻殘暴的本性,對忍辱含垢,備受欺淩的農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發出了農奴也是人,而且是富有聰明才智的人的呼聲,這在當對無疑是振聾發聩的。1852年,這組作品以《獵人筆記》為名在莫斯科結集出版,成為轟動俄國文壇的一件大事。進步輿論稱贊它是射向俄國社會生活的災難——農奴制度的“一陣猛烈的炮火”,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獵人筆記》是一部借獵人出獵的見聞揭露沙皇專制制度下廣大農奴遭受農奴主殘酷奴役、處于水深火熱生活中的紀實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讀者展示了俄國農奴制下廣大農奴的悲慘生活。這樣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國文學中還不多見。像《獵人筆記》這樣廣泛而具體地描繪地主對農奴的奴役,真實地再現廣大農奴慘遭欺淩的真相,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僞善、奢侈、冷酷,在俄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獵人筆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暴露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而且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德。作者沒有以地主老爺的态度居高臨下地看待農民,像以往許多作家那樣把農民描寫成愚昧無知、缺乏崇高品德、處于畜生—般狀态、隻是一些應當受到憐憫的對象。作者在本書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和農民一起打獵,平等地談論農民的生活,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描寫這些普通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質,表現出他深厚的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

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背着獵槍,在獵戶陪同下,走遍附近的農村田野,荒山野嶺,江河湖泊,接觸了無數勞動人民。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普通的農民、工人、大學生、縣城醫生、獨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貴族,以至家仆和使女,而農民的孩子在他的筆下則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聰明爽直、充滿幻想、勇敢勤勞、活潑可愛的小夥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傾在這些普通勞動人民身上,他沒有任何貴族的架子,而和這些普通的農村勞動者打成一片,這在貴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作品不僅寫出了農民快樂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寫了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樂觀。人的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屑性的表現,善良、熱情、正直、樂觀等等都是符合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人們在大衆生活表現了這樣美好的人性,也體現生命的倫理價值觀,所以,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尺度。小說寫了衆多的普通農民,他們在接人待物所表現出的善良、熱情的天性,在對生命認知方面的樂觀,利他的心态都折射出美好的生命之光。

屠格涅夫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主要是從生命的角度來寫人物的活動及大自然優美的景物空間。每一個空間都有—個明确的生命要素,如植物的鮮活,動物的晃動,農民的善良、樂觀,地主的衰敗等等,這些要素是相互關聯的,這一連串的空間也就構成了展示生命本體的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而且,從對大自然的書寫到對人物的生動刻畫。其空間轉換也是有層次而又富有節奏的。另外,作者在藝術手法上也是富有變化的。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寫,寫農民及自然的美景是從正面着手,處處展現出鮮活、靈動、快樂的生命意識,追求一種宰相的生存模式,以此來體現人類生命的内在本質要求,而寫鄉村地主則是從反面寫出了地主身上衰敗的生命特征,揭示了其沒落的生命意義。

藝術特色

屠格涅夫細緻地描寫生活在貧寒的社會最底層的農奴所遭遇的種種苦難,用心去感受俄羅斯大地上那些枯破灰暗的白桦樹下、那些渾濁的潭水中,那荒涼而貧瘠的原野裡,低矮潮濕的房屋中那些細碎而深切的情緒和靈魂。他一方面或正面、或側面的寫那些農奴主、地主們之間自私自利,驕橫冷酷的性格。

但他也用同樣低沉而憂郁的筆調寫着醫生和地主女兒之間因為死亡而帶來的愛情悲劇(《縣城的醫生》),寫生活和理想格格不入,找不到理想的歸屬,找不到心靈平靜,同時不願同流合污的落魄地主形象,寫逐步毀滅自己的正直、暴躁、剛烈的世襲貴族切爾托普哈諾夫《切爾托普哈諾夫和涅多皮由金斯》和《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這些人的悲劇。

屠格涅夫沒有簡單的一分為二法的符人物刻意的醜化,相反,他用一顆很細膩的心靈去體味這些變遷後面那一顆頗為世俗、為理想和現實等種種矛盾折磨的心靈。這些人有的即便是地主也同樣需要為生活所迫,最典型的切爾托普哈諾夫,他正直、善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他以自己的身份自豪,為自己驕傲。

他一次次救下來很多弱者,但是他卻在一生的愛情中落了空,崇拜他、仰慕他的好友也死去,自己最後的希望——一匹難得的駿馬也被别人設計騙走。他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他所有的夢想一點點的破滅。他的命運,比之巴爾紮克在《人間喜劇》中刻意安排下的人和人之間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下的傾軋和幻滅,更充滿了命運感和悲怆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詩人,他寫随筆、寫小說也如同在寫詩。他的小說都是一篇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獵人筆記》作為散文中一種的随筆,寫得更是詩意盎然。雖然《獵人筆記》中充滿了對農奴制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歌頌,它卻不是一部充滿說教的小說或報告文學。屠格涅夫用他擅長的抒情筆調在《獵人筆記》中描繪了一幅幅奇特秀麗的俄羅斯大自然風光。

他用這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襯托了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作家對俄羅斯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熱愛,表現方法上獨樹一幟,極顯作家的才能。在作家的筆下,晴朗的夏天,“太陽不像炎熱的大旱天那樣火燒火燎,不像暴風雨前那樣昏暗火紅,而是那樣清澈明亮、溫煦輝煌,它從一抹狹長的雲彩底下冉冉升起,煥發出鮮明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霧霭之中”。在天氣不穩定的秋天,“天空時而布滿疏松的白雲,時而有幾處突然晴朗了一會兒;于是從散開的烏雲中間露出一小塊藍天,它明朗可愛,宛如美麗的明眸”。

俄羅斯的鄉村,“緩坡小丘的長長坡面上,蔥茏的黑麥正輕輕地泛着漣漪,幾片雲朵投下的淡淡陰影在它上面緩緩地移動着。遠處森林郁郁蒼蒼,池塘波光潋滟,村莊橙黃閃亮,成百的雲雀嘴地飛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來,伸長脖子,停在土堆上……”幾個農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場上,圍着篝火,講着鬼故事:夜裡在造紙廠走來走去的家神,坐在樹枝上向人招手的女落水鬼,變成小綿羊在墳墓上誘人的鬼魂,在樹林裡讓人迷路的林妖……這一切都在他們的嘴裡生動地講述着。

他們講得那麼繪聲繪影,加上深夜裡突然響起的一聲凄厲的夜鳥的鳴叫,青蛙在河中的撲騰,突然響起的犬吠聲,使人不能不毛骨悚然,但這并不說明農家小孩的愚昧迷信,而是作家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大自然的景色,俄羅斯農村的風習,地主的醜惡嘴臉,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這一切都在作家娓娓講述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給讀者以無限的美感和藝術享受。這就是《獵人筆記》作為一部極具特色的世界名着的魅力。

作者對打獵場景的描寫不僅僅隻是為了打獵,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打獵是很殘忍的,而獵場更足讓人觸目驚心,到處是動物散落的屍體和在刺耳的槍竄中驚攜失措,四散逃命的可憐的小動物,而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筆下的獵場的景色描寫确是充滿詩意和浪漫氣息的,讓人覺得很恬靜安甯,似乎不是在打獵,而是茶馀飯後的散步,這種美學感受讓人神往。

屠格涅夫在某些章節裡描寫了農奴制度下的俄羅斯農民的悲慘境遇,對農奴制具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一方面是俄羅斯農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創造力量:另一方面是他們又處在被奴役和被摧殘的無權地位,這種極不相稱和極為矛盾的狀況。這不僅是真實的生活,也是屠格涅夫進步的思想立場和敏銳的藝術眼光的反映。

《獵人筆記》總體上是第一人稱叙述。叙述者與其他人物存在于同一世界,因此第一人稱叙述也稱為内部叙述。“我”是主要叙述者,化身為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并被賦予特殊身份:獵人。這不是一般的人物,“我”是傳奇中的冒險者,是流浪小說中的流浪兒,是本雅明意義上的“遊蕩者”。

這類人并沒有固定的職業,在故事中的所謂職業是個僞裝,無論是破落騎士、乞丐還是閑逛者、獵人,要說他們的正業,那就是遊蕩,在都市的供廊街或鄉間的曠野不停地漂流。看似人群中的一員,卻因各種理由成為邊緣人,始終以局外人的眼光觀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目的,是去體驗、去發現、去記錄、去穿透這個世界。“我”既是故事的目擊者與參與者,與其他人物同哀樂;又是居高臨下者,以超越的眼光提煉這些體驗,間接地發表感受。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出生于世襲貴族之家,生于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屠格涅夫的媽媽脾氣很不好,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

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随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着作,俄國文學和哲學。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為懷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1862)、《煙》(1867)、《處女地》(1877)。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馀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上一篇:草書屏風

下一篇:腹黑王爺的絕色棄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