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面

燴面

以面粉為主材的河南小吃
燴面,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有着1300多年的曆史。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河南傳統美食,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湯好面筋,營養高。有羊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多種類型。燴面的精華全在于湯,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下面時,鍋内放原汁肉湯,将面拉成薄條入鍋,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鹌鹑蛋、海參、鱿魚等,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是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中文名:燴面 外文名:Stewed noodles 分類:豫菜 英文名:Stewed noodles 主要食材:優質高筋面粉,高湯 主要原料:優質高筋面粉,高湯 防腐劑:是 類别:主食 特點:湯鮮味美面勁道

菜品源流

曆史起源

1、八國聯軍進軍北京時,慈禧太後逃到山西避難,仍然牢記用燴面補身驅寒,多次差總管李蓮英诏貢山羊做燴面食用,及時解除了寒疾病險。直到清末滿漢全席宗師禦廚龐恩福因不甘宮廷禦膳房苛律束縛,逃出皇宮隐居黃河河南段後,正宗的原陽燴面才傳藝民間。

2、抗戰時期,日軍飛機經常空襲鄭州,當時有一位名廚,叫做趙榮光,特别喜歡吃面食。空襲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回來後,就把剩下的面條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師傅發現重新燴過得面也很好吃,就潛心研究,在裡面放些鹽和堿,使之更筋。這樣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風味,後來就成了風靡一時的風味美食。

菜品發展

河南面食多有所長,燴面是代表之一,此面漢魏時期亦稱湯餅,唐以後名稱漸變,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奧面”的供應,後多稱羊肉燴面,取其筋軟光滑、湯醇性溫。

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河南燴面所用的面為扯面,類似于拉面,但稍有不同。一般用精白面粉,兌入适量鹽堿和成軟面,經反複揉搓,使其筋韌。燴面的精華全在于湯,羊肉湯要選用上好鮮羊肉,經反複浸泡後下鍋,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爛。下面時,鍋内放原汁肉湯,将面拉成薄條入鍋,放上羊肉,配以黃花菜、木耳、水粉條。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因為面香肉爛,味道濃郁,而且價格便宜,它成了中原地帶最典型的風味小吃。

菜品制作

食材原料

以河南燴面為例

海帶絲50g

香菜20g

鹽少許

八角2個

花椒8粒左右

大蔥少許

姜少許

羊蠍子若幹塊

羊肉一塊

幹豆腐絲 100g

面粉500g

食用油若幹

辣椒面若幹

羊油250g

制作方法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1

先來揉面,溫水,面團稍微軟一些。

步驟2

蓋保鮮膜,醒20分鐘

步驟3

将面團分成小份,再搓成橢圓形,切成小塊,再用擀面杖擀成橢圓形。盤底抹油,每個橢圓形雙面抹油。蓋保鮮膜入冰箱冷藏兩個小時。

步驟4

羊蠍子和羊肉冷水焯燙,重新下鍋(大鍋),滿滿一鍋水,放入姜片,蔥段,八角,花椒,煮2個小時。

步驟5

小鍋熇羊油

步驟6

熇好的羊油倒入辣椒面中榨出香香的辣椒油

步驟7

羊肉一個多小時後撈出,撕成碎肉備用,繼續煮羊蠍子骨

步驟8

放入幹豆腐絲,海帶絲,香菜末,鹽

步驟9

将面切成小條,往兩端拉,盡量不拉斷

步驟10

将面下入鍋中,最好兩個人做,一個人拉,一個人下

步驟11

此時的辣椒油已經凝固

步驟12

撈出的面和菜,把撕好的羊肉放進去一些

步驟13

挖一塊凝固的辣椒油,拌好

步驟14

根據口味,放胡椒粉,醋。香噴噴的河南燴面,濃郁的羊肉的味道。

營養價值

面條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面條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

分類

合記羊肉燴面

合記羊肉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兼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94年5月榮獲"全中清真名牌風味食品"稱号。97年12月又摘取"中華名小吃"桂冠。合記羊肉燴面,選用上好鮮羊肉,經反複浸泡後下鍋,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爛。

另用精白面粉,兌入适量鹽堿和成軟面,經反複揉搓,使其筋韌。下面時,鍋内放原汁肉湯,将面拉成薄條入鍋,放上羊肉,配以黃花菜、木耳、水粉條。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鮮。合記燴面嚴格操作規程,數十年來,堅持一碗一鍋,從不懈怠,深受食客青睐,成為鄭州有口皆碑的佳肴,外地人也經常慕名前來品嘗。

合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飯店。1953年李少卿等4人接營,因是合夥經營,易名合記飯店。1967年起專門經營羊肉燴面,改名為“合記燴面館”,俗稱合記。

蕭記三鮮燴面

蕭記燴面的創始人蕭鴻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退休後領着兩個兒子開起了燴面館。他沒有沿襲傳統的羊肉燴面風格,而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将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鱿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裕豐源滋補燴面

裕豐源燴面的特點是特濃白湯,味道醇香之極且無任何添加劑;并加入了當歸、枸杞等中藥成分,具有一定的滋補功效,且味道也為許多人喜歡。

白記

位于西站路上的白記燴面包子菜館(俗稱“白四”燴面)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在傳統燴面的基礎上幾經改良,中藥熬湯,味道鮮香,品後舌尖微麻,具有滋補養生的功效。

76人老燴面

眼下,76人老燴面秉承“傳統的龍,傳統的面”,認為制作燴面最好的秘方就是沒有秘方。原汁原味,老鍋老湯就是特色。獲得了廣大食客的強烈認可,發展異軍突出。

方城燴面:

方城燴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師承于鄭州燴面,燴面師傅們結合着方城的特色——回族較多,從而羊肉資源豐富,進而在鄭州燴面的基礎上摸索改進形成今天的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燴面。

方城燴面看似容易做,可是要達到真正的口味絕非一般人所能做的。欲辨其是否正宗方城燴面,一觀湯,二看面,三嘗辣椒油。

湯,用羊骨,全羊骨架,置入清水鍋裡大火炖煮,兩個小時後起浮沫,放舊調料袋提味。下羊肉塊,然後換新調料袋加味,武火燒溢,之後文火炖之。數小時後,滿屋醇香,起看肉爛如泥,湯濃如奶。面,選上等小麥面粉,水和面,鹽和水,鹽是其中關鍵。

把面揉搓成團成絮。揉,下力揉,面皮光色亮潤,一面筋力如膠。用濕布蓋壓盤性。性起,靜坐,把面分成每塊一兩左右的面劑,推擀成橢圓形面片,兩面再抹上一層小磨香油,以防粘連,一個個油光光白亮亮,整齊地疊放入盤,以備用之。此為制面之法,有三字令:柔、韌、光。辣椒油,方城燴面的上等調味作料,猶如做菜要用味精一樣。制辣椒油,須用羊油和方城所産的小型紅尖辣椒。

原陽燴面

原陽燴面,準确的叫法應該是原陽羊肉燴面,是産自河南省原陽縣的燴面的簡稱,具有湯肥肉瘦、濃香爽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特色。原陽燴面所用湯為各種調料調制的羊肉老湯。面在湯鍋中熟後,盛碗。碗中湯仍為老湯,配以味精、香油、羊肉片、香菜調制而成。各面館的面的份量,有兩種,以所用面碗稱呼為大碗或者小碗,而不稱為大份小份。

三鮮燴面

三鮮燴面主要以三道高湯(雞湯、骨湯、羊肉湯)為基準配方,它的特點有三不過(滋養不過補、味美不過鮮、油香不過膩),其風味獨特,質優味美。三鮮燴面的創始人蕭鴻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面的師傅,退休後領着兩個兒子開起了燴面館。他沒有沿襲傳統的羊肉燴面風格,而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靈感,将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鱿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速食燴面

工藝

面體制作:選用全國最大的優質小麥生産基地河南的優質小麥精粉,運用現代工業化的模拟工藝設計,通過對小麥粉的打制、攪拌、醒發、複合擠揉、連續壓延等十二道工序的科學化手段處理,實現了傳統燴面手工制作的一拉、二摔、三扯、四撕的工藝效果和工藝标準。

湯汁制作:燴面湯汁選用高寒地區的精嫩羊肉及山羊骨為主要原料,運用傳統熬制抽提工藝與現代生物酶解技術、美拉得反應技術相結合,去腥提香,沖泡後,湯白味濃、香而不膩、營養滋補,改變了傳統制作工藝膻腥味的不适感。

配方菜料:選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真空冷凍幹燥菜料,有效地保留了新鮮蔬菜的色、香、味、形和營養,且選用了極富營養價值的枸杞、木耳、香菜,綠、紅、黑搭配,極大地增強了食欲感。

吃法

幹吃:脆香酥口,兼具傳統的麻葉風味

泡吃:外滑裡脆,湯醇味厚,清香可口

煮吃:又筋又彈,湯濃味醇,營養滋補

炒吃:柔潤筋道,香氣四溢,優于傳統炒面風味

涼拌:清爽滑口,軟而不膩,優于涼面特色。

方便燴面

2008年,勤勞智慧的河南人民又相繼研發出了在家方便烹制的方便燴面,其中又以具有百年曆史的開封“雙魚燴面”最具代表。方便燴面把湯料直接保鮮包裝加之燴面坯,使家中自制燴面變的輕松簡單。類似還有速凍保鮮型的方便燴面,無不把燴面的便捷制作和地道風味都充分體現,成為方便速食燴面的升級版。

傳承人物

楊佩璋,字筱村,今長葛市後河鎮後河村人。光緒二年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人尊稱楊翰林);二十七年升侍講學士,旋補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二十九年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署都察院副都禦史。

光緒年間,天下客商,雲集京城,當時有位同鄉郭子興,在京開一面館,手藝不錯,人稱“天下第一鍋”。繁華鬧市,敲詐勒索,時有發生楊佩璋,郭子興為此類事情多次麻煩楊翰林,楊翰林義不容辭為同鄉妥善處理,深得同鄉稱贊。

一日,十數名地痞飯後找茬賴帳,郭子興上前論理,不料衆痞子拳腳相加,且将飯館砸了個稀巴爛,楊翰林聽說此事後,差人将郭子興一家接到府上,說:“我正欲找一位廚房師傅,如果你願意,可留下來,也免得日後再遭惡人刁難。”郭子興看楊翰林誠心誠意,便答應下來。楊翰林生平喜歡清素面食,正是郭子興拿手“好戲”,入府後侍奉楊翰林體貼入微,楊翰林十分滿意,後來便一直跟随左右。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建立,楊翰林時任清廷都察院副都禦史,由于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趁機辭程,告老還鄉。秋日,楊翰林偶感風寒,便卧床不起,郭子興照舊将早點呈上。

楊翰林強打精神吃了幾口油條,不多時,便嘔吐起來,大夫看罷說:“并無大礙,隻是體弱多時,魚肉之類、油膩之物不宜進,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可藥療、食補二者結合。”郭子興聞言想到,老翰林既然愛吃面食,我不如将油條面用水煮熟一試,結果,煮熟的面片光滑透亮,看着就想吃,郭子興覺得,面裡再帶些肉湯,既補養又能消化。

于是,他将肉拍成肉茸,取腿骨砸碎,文火炖湯,湯炖好後,沖于面中,端到楊翰林面前,清香撲鼻而來,楊翰林精神一陣,問:“這是什麼?”郭子興靈機一動說:“燴面,此乃補養身體之物。”

家人起湯讓楊翰林品嘗,楊翰林連說不錯。即刻欠身,連湯帶面吃完。楊翰林問郭子興:“燴面是怎麼回事?”郭子興說:“大夫囑咐:大魚大肉及油膩之物,不易消化,您老身體弱,隻能吃清素,可光吃面怎能補養身體?我就試着用大骨頭、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藥炖湯,沒想到這湯還真補,您老愛吃,以後我常給您做。”

随後,郭子興天天炖湯煮面給楊翰林吃,不幾日,楊翰林身體恢複面如初,街坊鄰居稱楊翰林精神抖擻,似返老還童。

民國九年,楊翰林仙逝,臨終前吩咐家人送郭子興銀兩,讓他再行開店,且叮囑郭子興不要将燴面失傳。郭子興深知其滋補、保健之功效,乃世上其它膳食所不及,早有意再度開店,專營燴面。

不料,長葛當時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辦,時局不安,再無開店機會。郭子興有一遠房親戚,于黃河岸邊花園渡口附近,為了生存,隻好投奔那裡。解放前,一直與楊府來往,建國後,由于“三反、五反”運動,斷絕音訊。時局穩定後,有長葛老鄉碰到郭子興在鄭州集體食堂做活,再後來不知其下落。

上一篇:炸土豆餅

下一篇:蒸雞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