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豬

燒豬

廣東習俗
“燒豬”,始于中原盛于粵。清明節祭祖,廣東人的習俗一定要用的就是拿“燒豬”供奉。此俗起于何時,已無從稽考。但“燒豬”的起源,卻是曆史悠久。南北朝時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炙豚法”,并形容烤出來的乳豬“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淩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清代,燒乳豬是滿漢全席不可或缺的燒烤大件。清代以後,燒乳豬在其他地方似乎銷聲匿迹,惟獨在廣東仍大行其道,據說與上世紀20年代廣州西關十八甫的“西施”酒樓的大力推廣有關。粵人精于烹調,對原材料十分講究。西晉張華《博物志》對廣東所産生豬,評價甚高,“生燕冀者皮厚,生雍梁者足短,生嶺南者白而極肥”,以其烤制“燒豬”,真是得天獨厚。[1]
    中文名:燒豬 外文名: 别名: 始于:中原 盛行于:粵 流行時節:清明節祭祖

流行原因

廣東豬宜燒烤

《博物志》說,“生嶺南”的豬“白而極肥”。清代《嶺南雜記》說,“出南雄”的豬“一二十斤”,“皮薄肉嫩,與常豬不類”。如今産于珠三角的小豬嘴短、耳短、腳短、皮薄,燒起來易熟,肉嫩皮脆,香酥味濃,為别地所不及。

廣東烤豬技術

燒乳豬被視為廣東燒臘行業的基本功夫。

廣東燒乳豬堅持用明爐烤制,在皮脆色豔上狠下工夫。燒臘師傅在《随園食單》所記“先炙裡面肉,使油膏走入皮内,則皮松脆而味不走”,然後才“炙皮”的技術基礎上,努力改進塗料,除在豬皮塗酒與油外,還酌加饴糖、浙醋,使皮發色脆化;内腔還加塗五香粉、南乳、醬料等,使之味厚香濃。燒時間歇地紮微孔以排氣,防止皮肉分離。早在清末,廣州著名燒臘店孔旺記已能燒出“琉璃皮”的脆皮燒乳豬。

20世紀60年代前,廣東烤制的是“光皮乳豬”,其皮用醋下重糖,烤制時輕火輕油,燒成後皮色大紅,光亮如鏡,皮脆肉酥香濃。70年代,香港燒臘師創制了“麻皮乳豬”。燒制時不紮孔排氣,先予掃油,注意猛火重油,使豬皮上爆出密麻麻的芝麻狀小泡(行話叫“起麻”)。“麻皮乳豬”比“光皮乳豬”更為脆化,且耐脆時間較長。在1988年全國烹饪表演大賽上,廣州泮溪酒家燒臘師馮秋在“光皮乳豬”的基礎上,燒出龍的圖案,從此燒乳豬的皮上以各種圖案給人以美的享受。

廣東民俗

燒豬寄托着粵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廣東曆來有崇拜祖先的風氣,長期流行着金豬祭祖的習俗。所謂金豬,就是在燒豬頭部插上金花(即簪花,尖形,用金色的紙制成),用作祭品。清明時節,粵人以家族為單位,由孝子賢孫們扛着金豬,浩浩蕩蕩地上山掃墓祭祖,以金豬象征家族興旺,事業紅火,告慰先人在天之靈,以此向先祖表示孝心以及敬意。

其他原因

燒豬還寄托着粵人發财緻富和身體健康的願望。據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說,廣東有悅城龍母誕。相傳龍母吃了金豬,便會“賜福金珠”,敬奉過龍母的金豬“留有她的口水和牙慧”,凡人吃了金豬不但會身體“紅皮(肥)赤壯”,百病難擾,而且可以招财進寶,因此香客多購備金豬,奉神後必在廟裡斬食。據統計,1946年悅城龍母誕期間銷售的金豬就有1.1萬頭!推而廣之,無論婚嫁喜事,端午競渡,還是慶賞元宵,體育比賽,都少不了燒豬。特别在大型龍舟比賽中,幾十斤重的大燒豬成為最顯赫的獎品,在陳列獎品的“标所棚”裡,披紅挂彩的幾十頭大燒豬“一”字兒懸挂着,形成富裕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燒豬還是珠三角舊式婚俗中新娘貞潔的象征。舊時新娘二日“回門”歸省,人家若送燒豬随行,表示“娶婦得完璧”;“若尢之,則婦不為貞矣”。清人俞溥臣以詩嘲諷此惡俗:“闾巷誰教臂印紅,洞房花影總朦胧何人為定青廬禮,三日燒豬代守宮。”雖送燒豬,但燒豬破截去尾巴或剝掉豬皮,女家也會視為奇恥。此俗今已革除。

廣東人吃燒豬十分講究,已升華為一種文化。比方說,吃“麻皮乳豬”前,由廚師按一定程序把皮片成32塊,照原樣複蓋在豬肉上,以全豬上席,供客人先吃皮。客人通常夾起豬皮先蘸甜醬,再點細砂糖,這樣燒豬皮才能借助甜醬粘上細砂糖,食來口感特别甘香脆化,還可解膩。隻聽得“咔”的一聲,乳豬皮應聲裂開,好像吃餅幹般酥脆,難怿食家認為,燒乳豬之美,端在其皮。然後取回豬體,切成與豬皮大小相同的塊狀,鏟出豬頭皮(以豬額上帶“王”字的皮為砷品)和腮肉,豬腎則切薄片,拼成豬形,再度上席。乳豬肉鮮而香,無需蘸砂糖、甜醬吃。

香港著名食評家唯靈先生認為,燒乳豬肉以炭燒的為佳,妙在皮肉之間帶一點炭香味。“光皮乳豬”通常片成皮、膏、肉分明的一片片,三為一體吃下,且要即燒即吃,入口熱辣竦、香噴噴,有多層的口感。近年的燒乳豬有低齡化(出生一個月)與微型化(重約2公斤)的趨勢,烤的是所謂“BB豬…‘妙齡豬…‘手抓會豬”。吃法也花樣翻新,例如片皮乳豬斬件在上,炸而包片在下,中間夾皮蛋件,吃來酥香松化,令人回味無窮。又如把燒乳豬片開,将米飯塞進乳豬腹中,以錫紙封住,再以炭火烤之。

乳豬流出來的肥膏浸入米飯,加上多種香料,烤熟後味道好得不能用文字可以形容。而且重視裝飾美化,例如招待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用的“金紅化皮豬”,兩眼配蔔一對紅色的小燈泡,益增氣派。

種類

太平豬

乳豬的燒制方法有明爐燒烤與挂爐燒烤兩種,廣州酒家燒乳豬堅持用明爐燒烤,制法如下:

1、從乳豬肚處用刀斬開背脊;劈開豬頭,去豬腦,取出肋骨和兩邊的肩胛骨,洗淨,瀝幹水分。

2、用五香鹽塗勻乳豬内腔,腌約30分鐘,用鐵鈎挂起,瀝幹水,再把乳豬醬塗在豬腔内腌約20分鐘,用特制燒叉從其臀部插入,跨穿到扇關節,最後穿至腮部。上叉後用清水沖洗皮上油污,再用沸水淋遍豬皮至硬,最後掃上糖醋水,晾幹。

3、将乳豬放進烤爐中焙,至豬腔僅熟,取出。

4、用木棍支撐好乳豬,捆紮好手腳。在豬皮上掃油。将炭爐點燃,先燒頭部、尾部,再燒豬身,燒至麻皮金紅色為佳。

鴻運金豬

這也是麻皮乳豬。選用的是黑豬,腿和身都比較短,身體肥潤。每隻重約10斤左右,采用炭火燒烤。麻皮乳豬表皮咬上去松化,有點像威化餅,光皮乳豬表皮則是單純的脆口,所以麻皮乳豬似乎更受食客歡迎。

金滿城酒家的梁總介紹說,清明節用乳豬祭祖其實也是圖一個好意頭。乳豬皮紅肉白,很健康的樣子,賣相也很好。

禾稈草燒乳豬

南樂傳奇九大簋酒家的禾稈草燒乳豬選用5斤左右的乳豬。乳豬的燒制過程用的是禾稈草,燒大約半個鐘頭,因為禾稈草的燃點低,所以不容易燒焦。這樣燒出的乳豬表皮比較脆、裡面的肉比較松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