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

烏龍茶

中國茶葉品種之一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烏龍茶,荷葉,山楂制成的“龍荷山茶”為減肥聖品,減肥效果好無副作用而受到廣為好評。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産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近年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産。烏龍茶除了内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中文名:烏龍茶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五桠果亞綱Dilleniidae 目:杜鵑花目Ericales 科:山茶科Theaceae 分布區域: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 中文别名:青茶 茶類:半發酵 起源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 藥理作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

曆史溯源

烏龍茶的産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裡有一個退隐将軍,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挂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随後緊追不舍, 終于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于宰殺、品嘗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并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并經心琢磨與反複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于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了。

何以“烏龍”為茶名,曆史上何時出視烏龍茶名,有以下幾種說法:以地名命名:有人認為烏龍茶的名稱與地名有關。最早出現“烏龍”與茶連系在一起的是11世紀北宋劉弇《龍雲集》中提到烏龍茶:“今日第茶者,取壑源為上,至如日注,實峰、闵坑、雙港、烏龍、雁蕩、顧渚、雙井、鴉山、嶽麓、天柱之産,雖雀舌旗槍号品中勝絕,殆不得與壑源方駕而馳也”。《龍雲集》記述的日注等10處名茶,雖系細嫩雀舌旗槍的絕品,但比不上壑源茶的優美。壑源系當時建州北苑一焙名。日注在紹興平水,雙港在江西沿山,雁蕩在浙南括蒼山,雙井在江西修水,鴉山在安徽宣城,嶽麓在湖南長沙,顧渚在浙江長興,天柱在安徽舒城,闵坑在安徽九華山,而實峰與烏龍在何處,尚待考查。我國地名以“烏龍”為稱者不一而足,僅如福州有烏龍江,廬山有烏龍潭,浙江建德有烏龍嶺,以地名稱茶,古已有之,但烏龍茶之名稱是否源于地名,至今尚無确據。當時烏龍茶采制技術尚末出現,非今之烏龍茶,隻是一種以産地名稱來命名的茶葉。可見茶有烏龍之名已近千年,源遠流長,值得重視。

以茶樹品種命名: 武夷茶樹群體品種曆來稱為“菜茶”,以茶樹品種命名的茶樹,如武夷烏龍,可能是很早以前古人所移栽。茶樹引進後,經寺僧精心選育得到很多不同的單叢或名叢品種。1937年莊燦彰在《安溪茶業調查》中有軟枝烏龍由安溪人蘇龍移植建瓯,當地茶農種植後認為其品種優良,故而繁殖栽培,以蘇龍的諧音命名茶樹品種,制成茶品亦名烏龍茶。1942年《崇安縣新志》說武夷烏龍茶樹系從建瓯移植的,這就是烏龍茶(品種)來自安溪之說。

以成茶命名:施鴻保《閩雜記》(1857):“建茶名品甚多,吾鄉(杭州)俗則稱曰武夷。閩俗亦惟有花香、小種、名種之分而已,名種最上,小種次之,花香又次之,近來則尚沙縣所出的一種烏龍,謂在名種之上,若雀舌、蓮心之類”。

烏龍茶的前身——北苑茶

烏龍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曆史上介紹北苑茶産制和煮飲的着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瓯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産茶。據《閩通志》載,唐末建安張廷晖雇工在鳳凰山開辟山地種茶,初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已産制龍鳳茶,宋真宗(998年)以後改造小團茶,成為名揚天下的龍團鳳餅。當時任過福建轉運吏,監督制造貢茶的蔡襄,特别稱頌北苑茶,他在1051年寫的《茶錄》中談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産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屬于龍團鳳餅,其采制工藝如皇甫冉送陸羽的采茶詩裡所說:“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鮮葉,要經過一天的時間,葉子在筐子裡搖蕩積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制,這種經過積壓的原料無意中就發生了部分紅變,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實質已屬于半發酵了,也就是所謂烏龍茶的範疇。因此,說北苑茶是烏龍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學根據。

産區分布

廣東:主要産區為鳳凰鄉,一般以水仙品種結合地名而稱為“鳳凰水仙”。

閩北:産地包括崇安(除武夷山外)、建瓯、建陽、水吉等地。

閩南:主要廠區是福建安溪縣。

台灣:産于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等地縣市,是台灣最早生産的茶的地區。

主要品種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類。基本工藝過程是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撚、烘焙。烏龍茶的品質特點是,既具有綠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紅茶醇厚的滋味。主要産于福建、廣東、台灣等地,且一般以産地的茶樹命名。烏龍茶種類繁多有水仙、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凍頂烏龍、肉桂、奇蘭、白雞冠、鐵羅漢、羅漢沉香、鳳凰單枞、鳳凰水仙、嶺頭單枞、色種等以及在烏龍茶之中品質極佳的武夷岩茶大紅袍,而大家日常飲用較多的則有福建鐵觀音。

武夷岩茶

産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武夷山區的烏龍茶的統稱。

大紅袍:位居武夷岩茶之首,有“茶王之王”之稱,名揚内外。

鐵羅漢:位居四大名枞之二。

白雞冠:位居四大名枞之三。

水金龜:位居四大名枞之四。

武夷肉桂:是近幾年新開發的岩茶名枞。

武夷水仙:屬半喬木型,葉片比普通小葉種大1倍以上,因産地不同,同一品種制成的青茶,如武夷水仙,閩北水仙和閩南水仙,品質差異甚大,以武夷水仙品質最佳。

武夷奇種:指以單枞冠名以外的茶品種所制成的烏龍茶。

所以深受人們賞識,在于它的品質優異。優良品質的産生,原因有三:一是有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二是有豐富的适制烏龍茶的品種資源;三是歸功于獨特精湛的制作工藝。

武夷岩茶的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銳則濃長,清則幽遠”。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茶條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泡湯後葉底“綠葉鑲紅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大紅袍

武夷名叢中數大紅袍享有最高的聲譽,可謂是烏龍茶中的“茶中之聖”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使岩茶愛好者更增加了對它的好奇心,傳說頗多。有人說,茶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采之。還有的說: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峭壁間,風吹葉堕,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當地還傳說大紅袍為岩上之神所有,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偷竊者,立即腹痛,非棄不愈,因此系神所栽,凡人不舶先嘗。

大紅袍産于天心岩九龍窠的高岩峭壁之上。兩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動不大,更巧妙的是,岩頂終年有細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潤茶地,随水流落而來的還有藓苔類的有機物,肥沃土地,使得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據行家評定,大紅袍的品質很有特色,它與其它名叢對照,大紅袍沖至第九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叢經七次沖泡味已極淡。

武夷肉桂 “奇種天然真味好,木瓜微酽桂微辛,何當更續歌新譜,雨甲冰芽次第礦。清代蔣衡的《茶歌》中,早就對肉桂的獨特品質特征有很高的評價,指出其香極辛銳,具有強烈的刺激感。

岩茶品種的選育,以優異品質為先決條件,并依據生長環境、茶樹形态、葉形葉色等特征确定花名。

肉桂就是以香型為特征冠以花名的。近代科學對肉桂香氣進行分析,确定屬清花果香型。證明了前人對肉桂香氣的評價是準确的。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氣辛銳持久的高品種香備受人們的喜愛。據行家評定,肉桂的桂皮香明顯,佳者帶乳味,香氣久泡尤存,沖泡四五次仍有餘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後齒頰留香,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鮮明,呈綠葉紅鑲邊狀;條索勻整,緊結卷曲,色澤褐綠,油潤有光,部分葉背有青蛙皮狀小白點。

閩北水仙

閩北水仙茶,是閩北烏龍茶中兩個花色品種之一,品質别具一格,“水仙茶質美而味厚”(《建瓯縣志》1929年),“果奇香為諸茶冠”。

水仙品種,适制烏龍茶。但因水仙産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閩北産區用福建水仙種,按閩北烏龍茶采制技術制成的條形烏龍茶,稱閩北水仙。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約在光緒年間傳入,其成茶稱水仙或武夷水仙。閩南永春産地以福建水仙種,按閩南烏龍茶采制而成的稱閩南水仙。廣東饒平、潮安用原産于潮安鳳凰山的鳳凰水仙種,制成的條形烏龍茶稱鳳凰水仙。鳳凰水仙種是有性群體品種之一,選用優良單株栽培、采制者,又稱鳳凰單叢。

制茶過程,做青階段與一般烏龍茶基本相似。做青後的工序則有不同,閩南烏龍茶注重外形的卷曲緊結,增加包揉工序與次數。閩北烏龍茶,為條形茶,不包揉。近來閩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殺青後的焙制工序,采用武夷岩茶的殺青與揉撚方法交叉進行,高溫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術又有相異之處。其制作工序是:采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撚、烘焙。成茶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暗沙綠,呈“蜻蜓頭,青蛙腿”狀,香氣濃郁,具蘭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厚軟黃亮,葉緣朱砂紅邊或紅點,即“三紅七青”。

鐵觀音

鐵觀音原産福建省安溪縣。據《清水岩志》載:“清水高峰,出雲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岚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霭,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将以補茶話焉”,說明安溪唐代已産茶。到明代茶産稍盛,《安溪縣志》有“常樂、崇善等裡貨(指茶)賣甚多”的記載。18世紀後期安溪茶戶有了較大發展。詩人阮曼錫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陰常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賤保萬家……”之句。随之茶區農民還選育出許多優良茶樹品種,其中以鐵觀音制茶品質為最優。

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由于它适制烏龍茶,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而在台灣,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烏龍茶,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

安溪鐵觀音制作嚴謹,技藝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為春茶,産量占全年總産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為夏茶,産量占25—30%;立秋至處暑(8月上旬~8月下旬)為暑茶,産量占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為秋茶,産量占10~15%。制茶品質以春茶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氣特高,俗稱秋香,但湯味較薄。夏、暑茶品質較次。鮮葉采摘标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采下二三葉。采時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斷葉片,不折叠葉張,不碰碎葉尖,不帶單片,不帶魚

葉和老梗。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嚴格分開制造,以午青品質為最優。

安溪鐵觀音的制造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攤置)、炒青、揉撚、初焙、複焙、複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黃金桂是以黃校(也稱黃旦)品種茶樹嫩梢制成韻烏龍茶,因其湯色金黃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黃金桂,在産區,毛茶多稱黃校或黃旦,黃金桂是成茶商品名稱。黃棪品種制成的黃金桂成品茶條索緊細,色澤潤亮金黃,香氣優雅鮮爽,帶桂花香型,滋味醇細甘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中央黃綠,邊緣朱紅,柔軟明亮。

台灣烏龍

台灣烏龍是烏龍茶類中發酵程度最重的一種,也是最近似紅茶的一種。其兒茶素氧化程度達50~60%。烏龍茶類鮮葉原料采摘标準一般均為新梢頂芽形成駐芽時采摘二三葉,唯有台灣烏龍是帶嫩芽采摘一芽二葉。

優質台灣烏龍茶芽肥壯,白毫顯,茶條較短,含紅、黃、白三色,鮮豔絢麗。湯色呈琥珀般的橙紅色,葉底淡褐有紅邊,葉基部呈淡綠色,葉片完整,芽葉連枝。

台灣烏龍在國際市場上被譽為香槟烏龍或“東方美人”,以贊其殊香美色,在茶湯中加上一滴白蘭地酒,風味更佳。

制作工序

采摘

季節

閩南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周期長,一年可采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采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采摘期,春茶在谷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采摘間隔期為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适當早,中間網剛好,後期不粗老”。

标準

烏龍茶的采摘标準,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采摘标準為: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将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采下2-4葉,俗稱“開面采”。所謂“開面采”,小開面為新梢頂部一葉的面積相當于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于第二葉的2/3;大開d面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于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采取“中開面”采;夏暑茶适當嫩采,即采取“小開面”采;産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采取“小開面”采,采摘一芽三四葉。

茶農在生産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采摘法”即将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将茶葉采下。一般采葉标準是:長三葉采二葉,長四葉采三葉,采下對夾葉,不采魚葉,不采單葉,不帶梗蒂。采摘時,應做至“五分開”,即不同品種分開,早午晚青分開,粗葉嫩葉分開,幹濕茶青分開,不同地片分開,以利于提高毛茶品質。

選擇晴天午青鮮葉

春季烏龍茶采制季節,常遇陰雨連綿的大氣,這對優質烏龍茶品質形成會産生極大的影響。特别連續的陰雨天氣,鮮葉水分多,又無法曬青,緻使做青“走水消青”困難,内含物質不能正常轉化,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優質烏龍茶。在一日中,由于鮮葉采摘的時間不同。對烏龍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青:上午10時以前采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制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中午12時以前所采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陽光照射,露水已消失,制茶品質優于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2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采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制茶品質優異。

晚青:下午4~5時以後所采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陽光曬青萎凋,制茶品質也欠佳,但優于早青。總之,制優質烏龍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制作。

制作

烏龍茶制作工藝。制作程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撚、烘焙。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系。

技術要素

1. 含水量:茶葉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葉含水量至安全範圍(4%—6%),延緩茶葉後氧化作用,并能延長茶葉貯藏壽命;茶葉水分達到8.8%,黴菌開始出現;水分達到12%以上,就會逐漸變質。而含水量不同的茶葉,烘焙條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葉,最初階段其烘焙溫度應高些(約95℃-100℃),時間要延長;若繼續烘焙三個小時以上時,必須調低溫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葉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葉應攤薄些,否則易導緻悶變而降低茶葉品質。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較粗老的茶葉,需中溫(85℃-90℃)烘焙,烘焙時間則視茶葉需求而在4h-10h作彈性選擇。原料粗老而帶微香的茶葉,烘焙時間宜縮短。幼嫩茶葉烘焙溫度比粗老的茶葉微高,先中高溫(90℃-100℃)烘焙,時間約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确保茶湯滋味甘醇不苦澀而保留香氣及原則。

3. 形狀緊緯度:外形緊結的茶葉則較耐烘焙,宜采用中低溫(85℃-90℃)而較長時間烘焙,反之外形松散的茶葉宜采用中溫(100℃)而短時烘焙。

4 .香氣:香氣是烏龍茶的主要靈魂之一。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采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費者市場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調做青的烏龍茶,為了保持其翠綠的色澤和高銳的香氣,應采用(60℃-70℃)的低溫烘焙至足幹,使茶葉含水率在5%-6%,及時真空密封包裝,以免香味散失。

5 .滋味:滋味甘醇的茶葉,先中溫(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溫使茶葉帶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葉品質。

6 .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實際作用是使茶葉内産生熱物理化學變化的程度。火候能影響茶葉的外形色澤及葉底湯色等,火候掌握适應可以彌補茶葉品質的某些不足,掌握不當會降低品質。特殊品種的茶葉,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能襯托特殊的香韻特征,俗稱“茶為君,火為臣,君臣佐使。”就是這個道理。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耐火程度也不一樣,如鐵觀音、大葉烏龍、梅占就較為耐火,黃旦、奇蘭等香氣較外露的品種較不耐火。

價值功效

主要成份

烏龍茶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堿、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

而鐵觀音所含的有機化學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多種氨基酸等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茶類。無機礦物元素主要有:鉀、鈣、鎂、钴、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等。鐵觀音所含的無機礦物元素,如錳、鐵、氟、鉀、鈉等均高于其他茶類。

保健功能

1.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

2.每天喝1公升烏龍茶能改善皮膚過敏;

3.飲用烏龍茶能瘦身;

4.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

改善聽力

烏龍茶具有養顔、排毒、利便、抗化活性,消除細胞中的活性氧分子等功效。 中老年人經常喝烏龍茶有助于保持聽力。

對男性聽力的保護作用明顯大于女性。雖然喝烏龍茶對聽力有保健作用,但也不能飲之過量。一天喝茶的量以1~2杯為宜。

減肥功效

烏龍茶具有溶解脂肪的減肥效果。因為茶中的主成分——單甯酸,與脂肪的代謝有密切的關系。烏龍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

烏龍茶同紅茶及綠茶相比,除了能夠刺激胰髒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以外,還能夠加速身體的産熱量增加,促進脂肪燃燒,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

藥療價值

烏龍茶作為中國特種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祛寒解酒、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内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别給大白鼠喂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喂人工合成的純度大于99.8%的緻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另一種試驗,即用亞硝酸納和甲基卡膠做緻癌前體物,結果發現,飲茶組的大白鼠無一發生食道癌,未飲茶組發生率為100%。這一結果證明,茶葉可全部阻斷亞硝膠的體内内源性的形成。

降血脂

烏龍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龍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态,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龍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抗衰老

烏龍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在每日内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龍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因此,飲用烏龍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

飲用不适宜人群

1、懷孕或正在哺乳的婦女:使用少量的烏龍茶應該是安全無害的,1天不應超過2杯,因為烏龍茶内含200毫克的咖啡因,在懷孕期間攝取太多咖啡因可能會導緻早産、新生兒體重過低,或對胎兒造成傷害。哺乳期間攝取過多咖啡因,則可能導緻嬰兒受刺激,或使腸胃蠕動增加。 2、小孩:一般食物中的咖啡因含量,對小孩來說幾乎都是安全的。 3、焦慮症患者:烏龍茶中的咖啡因可能會惡化焦慮症(Anxeity)。 4、出血異常者:研究發現咖啡因可能會減緩血液凝結的速度,雖然現在未有人體實驗,但仍需小心咖啡因有會讓流血狀況變嚴重的風險。 5、心髒病患者:烏龍茶内含咖啡因,可能會導緻心律不整。 6、糖尿病患者:研究發現,咖啡因可能會影響糖尿病患者身體處理糖的方式,讓血糖更難控制。但是也有研究顯示咖啡因可能會讓第一型糖尿病的前兆變明顯,因而更容易偵測出糖尿病,并治療低血糖。 7、易腹瀉患者:烏龍茶含有咖啡因,如果體質虛弱者,加上脾胃不好,黑烏龍茶會對胃部産生不适的刺激,喝了就會容易引來腹瀉現象。8、青光眼患者:烏龍茶含有咖啡因,會在30分鐘内提升眼壓,并持續至少90分鐘之久。 9、高血壓患者:烏龍茶的咖啡因可能會讓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升高,但類似情況不會出現在常喝茶,或其他含咖啡因飲料的一般人身上。 10、骨質疏松患者:喝烏龍茶可能會導緻排尿時将鈣一同排出,影響骨骼健康,因此骨質疏松症患者1天不可喝超過3杯烏龍茶,并可以考慮服用鈣補充品來補足排掉的鈣。

飲用不良習慣

1、空腹喝茶n沒有進食,腹中無物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喝茶會增加腸胃對茶葉中的咖啡堿的吸收量,咖啡堿會刺激腸胃,激發亢奮,引起不适,因此常有人晨起飲茶後出現“茶醉”的狀态。茶葉中含有的鞣酸有收斂作用,空腹喝容易便秘。n 2、飯後喝茶n 茶中有種物質叫鞣酸,它能與食物中的鐵元素發生反應形成一種新物質。如果飯後經常馬上喝茶會引起人體缺鐵,甚至誘發貧血症。正确的方法是:餐後一小時再喝茶。n3、多次沖泡的茶n 頭開茶湯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50%,二開茶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30%,三開茶湯則為10%,四開茶湯卻隻有1-3%,再多次沖泡就會使茶葉中的某些有害成分也被浸出,因為茶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往往是在最後泡出。n 4、喝太燙的茶太高的溫度會對人的咽喉、食道和胃造成強烈的刺激。而長期喝太燙的茶,也可能引起這些器官的病變。據研究顯示,經常喝溫度超過62度茶的人,胃壁較容易受損,易出現胃病的病症。

品茗指南

沖飲方法

茶葉比例:壺底鋪滿即可,杯泡約5-8g即可 沖泡溫度:以 100℃左右沸水沖泡 沖泡時間:第一泡60秒,第二泡50秒,第四泡1分20秒,第六泡2分05秒,第七泡2分50秒,好的茶可以泡到8泡,第8泡3分30秒。

泡茶器具

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曆史上品飲烏龍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備有一套小巧精緻的茶具,稱為“茶房四寶”,即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産的陶磁風爐或白鐵皮風爐;玉書碨--扁形薄磁的開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孟臣罐--江蘇宜興産的用紫砂制成的小茶壺,容水量約50毫升;若琛瓯--江西景德鎮産的白色小瓷杯,一套四隻,每隻容水量約5毫升。當今泡飲烏龍茶的茶具仍然脫離不了這“茶房四寶”,隻是有所變化,更趨實用化、方便化。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寶”有小電爐、鋼質開水壺(也有電爐與開水壺配套稱為“随手泡”)、鋼質茶盤(或塑料茶盤),“白瓷蓋碗”(鐘形,高5.5厘米,口徑8.2厘米,底徑4.5厘米;這種蓋碗放茶葉、嗅香氣、沖開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這樣才具備泡飲烏龍茶的條件。

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衆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将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将壺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鬥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将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于刮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将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将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别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安溪泡法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顔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八九品茶純。

2.沖泡步驟: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裡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将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将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内外溫度,開水沖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注:安溪産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潮州泡法

1.特色:針對較粗制的茶,使價格不高的一般茶葉能泡出不凡的風味。講究一氣呵成,在泡茶過程中不允許說話,盡量避免幹擾,使精、氣、神三者達到統一的境界。對于茶具的選用,動作,時間以及茶湯的變化都有極高的要求。(類似于日本茶道,隻比其遜于對器具的選用)

2.沖泡步驟:

備茶具:泡茶者端坐,靜氣凝神,右邊大腿上放包壺用巾,左邊大大上腿放擦杯白巾,桌面上放兩面方巾間放中深的茶匙。

溫壺、溫盅:滾沸的熱水倒入壺内,再倒入茶盅。

幹壺:持壺在包壺用巾布上拍打,水滴盡後輕輕甩壺,向搖扇一樣,手腕要柔,直至壺中水份完全幹為止。

置茶:以手抓茶,視其幹燥程度以定烘茶長短。

烘茶:置茶入壺後,若茶葉在抓茶時,感覺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則可多烘幾次。烘茶并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制的陳茶,黴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出。(潮州式所用的茶壺密封性要很好,透氣孔要能禁水,烘茶時可先用水抹濕接合處,以防沖水時水份滲進。)

洗杯:洪茶時,将茶盅内的水倒入杯中。

沖水:烘茶後,把壺從池中提起,用壺布包住,搖動,使壺内外溫度配合均勻,然後将壺放入茶池中,在将适溫的水倒入壺中。

搖壺:沖水滿後,迅速提起,至于桌面巾上,按住氣孔,快速左右搖晃,其用意在使茶葉浸出物浸出量均勻。若第一泡搖四下,則第二泡,第三泡則順序減一。

倒茶:按住壺孔搖晃後,随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湯倒完後,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動,使壺内上下濕度均勻。抖壺的次數與搖次數相反。第一泡搖多抖少,往後則搖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湯須一緻,所以在泡茶過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後,才可如釋重負與客人分杯品茗。

宜興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沖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将熱水沖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将壺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葉。

第一泡:将适溫的熱水沖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幹壺:執起茶壺,先将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将壺中的殘茶取出,再沖八水将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诏安泡法

1.特色:用于沖泡陳茶,在紙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講究。

2.沖泡步驟:

備具:首先将布巾折疊整齊,放在泡者習慣位置,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碎渣較多,所以要整形,将茶置于紙方巾上,折合輕抖,粗細自然分開。整理完茶形,将茶葉置放桌上,請客人鑒賞。

燙壺:燙壺時,蓋斜置壺口,連壺蓋一起燙。

置茶:燙壺用的水倒掉後,蓋放在杯上,等到壺身水氣一幹即可置茶,将細末倒在低處,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沖水:泡沫滿溢壺口為止。

洗杯:诏安式所用茶杯為蛋殼杯,極薄極輕,洗杯時将杯排放小盤中央,每杯注水約三分之一,洗杯時雙手迅速将前面兩杯水倒人後兩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撥動,食指控制平衡,在杯上洗杯,動作必須俐落靈巧、運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從洗杯動作就可斷定。

诏安式以洗杯來記量茶湯濃度,第一泡以雙手洗一遍,第二泡以雙手洗一來回,第三泡則以單手洗一循環,主人喝的留在最後,水溢杯後,用中指擦掉一小部分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别注意要輕斟慢倒,不緩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給自己,因為含渣機會可能比較大,茶流成滴即應停止。以三巡為止,焙火較重的茶,三巡後,香味盡去,皆不取。

清潔茶具:以備後用。

台灣泡法

台式烏龍茶脫胎于潮州、閩南的工夫茶。主要茶品: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裡山茶。

1.擺具 将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并排置于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并列而立。電茶壺置于左手邊。

2.賞茶 用茶匙将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内,供來賓欣賞。

3.溫壺 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注滿茶壺,接着右手拿壺,注入茶盅。

4.溫杯 将茶盅内的熱水分别注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将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 将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左手執電茶壺,将100℃的沸水高沖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将茶湯注入茶盅,分于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于聞香。

7.高沖 執電茶壺高沖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盡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将茶湯注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 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于杯托内,雙手端起杯托,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嘗。

9.聞香 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将茶湯置于品茗杯内,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 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沖泡 第二次沖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隻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沖泡一次,沖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龍茶内質好,如果沖泡手法得當,可以沖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沖泡起,奉茶可直接将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沖泡的過程。

手法和茶具

一、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一個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并随着這悠悠袅袅的香煙升華到悟道的境界。

宋代蘇東坡是一位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水煮",活煮甘泉,即用旺火煮沸壺中的泉水。

二、孔雀開屏

1.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借助孔雀這道程序向各位嘉賓介紹有關泡茶用的精美茶具。

⑴、紫砂壺:産于江蘇的宜興,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氣性,茶葉在裡面溶出的營養物質達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壺泡制出的茶湯就越香,此壺專用于沖泡烏龍茶。

⑵、聞香杯:主要用于聞茶湯的香氣。

⑶、品茗杯:主要用于品茶湯的味道。

⑷、茶荷:又稱茶撮,專用于盛茶、賞茶。

⑸、茶道:由茶針、茶鬥、茶勺、茶匙、茶夾、等組成。

a、茶針用于疏通壺嘴

b、茶鬥用于方便盛茶

c、茶勺用于撥取茶葉

d、茶匙用于更換殘茶

e、茶夾用于取拿杯具

f、茶夾用于剩放

g、壺筆用于調節紫砂壺的内外溫度。

⑹、茶床:用于操作功夫茶的表演過程。

⑺、茶海:用于盛裝多餘的水。

⑻、茶巾:用于吸幹杯或壺底的水滴。

⑼、茶筒:用于盛裝幹茶。

⑽、香爐:用于燒香。

⑾、明爐組:專用于燒水。

⑿、茶托;用于安放聞香杯和品茗杯。

⒀、公道杯:用于調和茶湯的顔色、濃度及份量,隐含了中國茶道中公平待人的道理。

⒁、茶漏:用于過漏茶渣。

⒂、壺墊:專用于放紫砂壺。

三、溫壺溫杯就是用燒沸的開水沖入紫砂壺内,再一一的倒入公道杯、品茗杯和聞香杯内,其目的是提升茶具的溫度,使茶葉在裡面能更好的發揮色、香、味、型的特點。

四、手法

1.烏龍入宮

就是把烏龍茶葉放入紫砂壺内,"宮"是形容紫砂壺的重要性。

2.滌茶留香,春風拂面

烏龍茶因為制作工藝比較複雜,"滌茶留香"就是指用水洗滌一下茶葉,并能讓茶葉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葉處于一種含香欲放的狀态。"春風拂面"指用壺蓋刮去茶壺表面泛起的泡沫及茶葉,使壺内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3.烏龍出海,重洗仙顔

品功夫茶講究"頭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的道理,頭泡沖出的茶水一般不喝,注入茶海,因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就好似蛟龍入海一樣,故稱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顔"是武夷九曲溪畔的焉得虎子,摩崖石刻的喻意,在這裡喻出。第二次沖泡完時加上壺蓋後,還要用開水洗燙壺的表面,内外加溫,有利于茶香的散發。

4.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紫砂壺泡好茶後,在茶巾上沾幹壺底的殘水,并把茶水注入公道杯内,此過程就叫"遊山玩水,慈母哺子"。

5.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将公道杯中的茶湯快速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有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當公道杯中所剩不多茶湯改為點斟,手法要求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此法稱之為"鳳凰點頭"。

6.龍鳳呈祥,鯉魚翻身

将刻有龍的品茗杯倒扣在刻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龍鳳呈祥",也稱之為"夫妻和諧",把扣好的品、聞杯一并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進龍門可化升天而去。

7.奉茶,手法:"衆手傳盅"

此時将龍鳳杯雙手捧奉給各位賓客,要求龍、鳳正對客人,并從右到左依次奉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8.手法:鑒賞雙色,喜聞茶香

把聞香杯傾斜45度提起,置于掌心迅速滾動,請客人聞杯時的茶香,随着品茗杯溫度的升高,陶瓷制的烏龍圖案就會變色,此時就會看見茶湯色和鳳凰的變化,所以稱之為"鑒賞雙色"。

"喜聞茶香"是品茶之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無異味。

種植條件

季節條件

不同采制季節對烏龍茶品質影響是極為顯着的。一般春茶品質最好,秋茶次之,而夏暑茶品質最差。經過冬季的休眠期,茶樹體内積累豐富的營養,在春季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有利于茶樹氮代謝的進行,使鮮葉中内含物質豐富,特别是芳香物質、氨基酸、茶氨酸及水溶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影響烏龍茶香味的花青素、酯型兒茶素等成分相對較低。

所以春季烏龍茶一般香氣清高,滋味濃厚甘爽,品質好。夏暑期間,氣溫較高,茶樹生長迅速,體内碳代謝旺盛,有利于茶多酚的積累。特别在高溫條件下,茶鮮葉中酯型兒茶素、花青素及青嗅味物質增加,能形成烏龍茶良好香氣的萜烯類物質及具有優雅香氣的紫羅酮等明顯減少。所以夏暑季節所産烏龍茶香氣低淡,滋味苦澀,品質較差。

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溫差大,特别有利于花果香型的芳香物質的形成與積累。如苯乙醛、苯乙醇含量增加,所以秋季所制烏龍茶,香氣尤為高銳持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香顯露”。但秋季茶鮮葉中,構成茶滋味的内含物質,明顯少于春茶,因而秋季烏龍茶常表現滋味較淡薄,不耐沖泡之特點,這是其品質不如春茶的原因所在。

另也有如鳳凰單枞的雪片,在冬季采摘制成。其茶品質可與春茶相比,雪片香氣濃厚。因在冬季茶樹藏納了一年中大部分的養份,倒成就了雪片的奇特品質。有如益品道中的雪片品種,其山韻濃厚,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好茶,且性價比相對于高價的春茶而言,較為經濟,但産量相對較少。

土壤條件

土壤是茶樹賴以生存的基礎,優良的土質條件,不僅影響茶樹的生長,而且對茶葉的品質産生影響。根據調查,名茶之鄉安溪的西坪、感德、祥華等高山茶園,土層深厚,多為山地棕壤,質地為砂質壤土,表層有機質含量較多,礦質營養豐富,pH值4.5~6.5,不僅适宜茶樹生長,而且制茶品質優異。

選購技巧

選購标準

一、嫩度、色澤。

1、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幹看外形,濕看葉底”,就是指嫩度。

2、色澤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系。

二、聞幹茶香味。

把幹茶捧在手裡,埋頭貼緊着聞,連續深吸三次。如果香氣持續,甚至愈來愈強勁,便是好茶,當然必須注意是否香味是否為了明顯而顯得不自然,是否為人工刻意加為造成;較次者,吸第二口氣時,就會露出馬腳,或者顯不出香氣,甚至流出青氣和雜味,當然就不要了。

三、幹茶的外形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即條索、整碎和淨度。

1、條索是指各類茶的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

2、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3、淨度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

四、開湯沖泡。

品評的也是色、香、味、形四個方面。

1、茶湯顔色:用一個瓷湯勺撥開茶葉,看湯色如何。

2、茶湯香氣:茶葉的香氣又因品種、制程和季節的區别而有不同的表現。

3、茶湯滋味:茶主要是用來飲用的,茶湯含入口中,運用舌頭使茶湯在口腔内來回滾動,令茶湯滋味在口腔中被充分接觸和感受,以此來分辨茶湯的甘醇濃稠、苦澀淡薄、刺激性與收斂性等。

4、辨葉底:葉底的辨别主要靠視覺和觸覺來判斷,看葉面的展開速度可以測出茶葉的老嫩,新制茶葉,葉底顔色鮮明清澈;陳茶,則呈紅褐或暗黑色。

劣質烏龍茶的特征

(1)外形:條索粗松、輕飄。

(2)色澤:呈烏褐色、褐色、赤色、鐵色、枯紅色。

(3)香氣:有煙味、焦味或青草味及其它異味。

(4)湯色:湯色泛青、紅暗、帶濁。

(5)滋味:茶湯淡薄,甚至有苦澀味。

(6)葉底:綠處呈暗綠色,紅處呈暗紅色。

茶葉鑒别

和綠茶的區别

綠茶和烏龍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産出來的。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随着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緻使茶的顔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這種兒茶素相互結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烏龍茶的多酚類。多酚類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兒茶素,都能夠影響各種酵素在我們體内的活性化。茶葉中所含有的兒茶素大約有一半會轉化為烏龍茶的多酚類。因此,在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烏龍茶多酚類的雙重作用之下,烏龍茶就顯現出綠茶所沒有的各種功效了。

雖然西方一直對“茶的減肥功效”持懷疑态度,但中國醫學研究者日前聲明,烏龍茶确實有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妙效。本屆“宋慶齡兒科醫學獎”獲獎人郭錫熔認為,烏龍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酶,會有效減少皮下脂肪。

和紅茶的區别

紅茶是在綠茶的基礎上經發酵創制而成的。以适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工萎凋、揉撚(切)、發酵、幹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它綜合了綠茶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

紅茶是發酵茶,烏龍茶是半發酵茶。

與鐵觀音的區别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烏龍茶是茶葉經過發酵的,綠茶則是直接炒制的,鐵觀音是出自福建安溪的烏龍茶,是烏龍茶裡比較優秀的品種。

鐵觀音茶青葉形橢圓,葉色濃綠,葉質肥厚,葉緣波狀,略向後翻,鋸齒疏鈍(約22對),嫩芽紫紅。鐵觀音幹茶條索肥壯,圓結,重實,翠綠,烏潤。

烏龍茶又名青茶,屬半發酵茶,烏龍茶滋味醇厚回甘。品飲烏龍茶有“喉韻”的特殊感受,即茶湯過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細加品味,似嚼之有物。

福建的烏龍茶有武夷岩茶、武夷奇種、閩北水仙、閩北烏龍、安溪鐵觀音、安溪烏龍和安溪色種等。

儲運方法

貯運方法

(1)貯藏有機茶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的有關規定。禁止有機茶産品與化學合成物質接觸,或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觸。

(2)存放有機茶的倉庫要求清潔、防潮、避光和無異味,并保持通風幹燥。周圍環境要清潔衛生,遠離污染區。

(3)有機茶與常規茶産品必須分開貯藏,盡量設立專用倉庫。不同批号、日期、唛号的産品應分别存放。應建立嚴格的倉庫管理檔案。

(4)倉庫應配備除濕機,提倡對有機茶進行低溫、充氮或真空保存。

(5)保持有機茶倉庫的清潔衛生,搞好防鼠、防蟲、防黴工作。禁止吸煙和随地吐痰,嚴禁使用人工合成的殺蟲、滅鼠劑等。 

存放方法

冰箱保存:将茶葉置于幹燥、無異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箱的冷藏櫃中即可。如茶葉數量少而且很幹燥,也可用二層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裝密封好,放在冰箱中。茶葉保存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要幹燥,二要低溫(一般0-5℃較合适)。

罐子存放法

将茶葉裝入有雙層蓋的馬口鐵茶葉罐裡,最好裝滿而不留空隙,這樣罐裡空氣較少。雙層蓋都要蓋緊,用膠布粘好蓋子縫隙,并把茶罐裝入兩層尼龍袋内,封好袋口。

保溫瓶存入法

把茶葉裝入幹燥的保溫瓶中,蓋緊蓋子,用白蠟密封瓶口。

注意事項:茶葉在保存中的含水量不能超過5%(綠茶)—7%(紅茶),可先将茶葉炒幹或烘幹,然後再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潔淨,不能有一點油垢或異味;并且要用文火慢烘,要注意避免茶葉焦糊和破碎或被其它異味污染。

常用術語

幹茶形狀術語

1、蜻蜓頭 dragenflyhead 茶條葉端卷曲,緊結沉重,狀如蜻蜓頭。

2、壯結 bold 肥壯緊結。

3、扭曲 curled 茶條扭曲,折皺重疊。

4、細條 thin 茶葉細嫩,成條索狀。

幹茶色澤術語

1、砂綠 sandgreen 似蛙皮綠而有光澤。

2、枯燥 dry 幹燥無光澤,按葉色深淺程度不同有烏燥、褐燥之分。

湯色術語

1、金黃 goldenyellow 以黃為主,帶有橙色,有深淺之分。

2、清黃 clearyellow茶湯黃而清澈。

3、紅色 redcolour 色紅,有深淺之分。

香氣術語

1、岩韻YENflavour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韻味特征。

2、音韻 IN-flavour 鐵觀音特有的香味特征。

3、濃郁 heavyflavour 濃而持久的特殊花果香。

4、悶火 sullkyfired烏龍茶烘焙後,未适當攤涼而形成一種令人不快的火氣。

5、猛火 toohighfiring 焙溫度過高或過急所産生的不良火氣。

6、山韻 潮州鳳凰單枞特有的韻味稱為山韻。

滋味術語

1、清醇 cleanandmellow 茶湯味新鮮,入口爽适。

2、甘鮮 weetandfresh 鮮潔有甜感。

3、粗濃 coarseandheavy味粗而濃。

味底術語

1、肥亮 fatandbright 葉肉肥厚,葉色透明發亮。

2、軟亮 softandbright 葉質柔軟,葉色透明發亮。

3、紅邊 redside 青适度,綠葉有紅邊或紅點。紅色明亮鮮豔。

4、暗紅張 dullredleaf 葉張發紅,夾雜的暗紅葉片。

5、死張 deadleaf 葉張發紅,夾雜傷紅葉片。

6、硬挺 hard 葉質老,按後葉張很快恢複原狀。

上一篇:職場厚黑學

下一篇:石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