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

漢語漢字
炀(煬)字屬于昜字族。在昜字族裡,昜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昜字族漢字都與“播散”、“散開”之義有關。炀(煬)的本義是“火種的播散”、“火的燎原”,轉義是“用火使金屬塊熔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炀之。――《莊子》。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炀 拼音:yáng 繁體:煬 筆畫:7 部首:火 部首筆劃:4 五筆:ONRT 倉颉:FNSH 鄭碼:UOYO 四角号碼:97827 UniCode:U+7080 釋義:1. 熔化金屬。  2. 火旺。  3. 烘幹,烤火。  4. 古代谥法,去禮遠衆稱“炀”。

漢字信息

簡體漢字:炀

繁體漢字:煬

漢語拼音:yáng

漢字注音:ㄧㄤˊ

炀的部首:火部

外筆畫:3

筆畫總數:7

五筆86版:onrt

五筆98版:onrt

倉颉号碼:fnsh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漢字五行:火

四角号碼:97827

鄭碼查詢:uoyogb

2312碼:ECBEBig5

編碼:B7D5

uci-code:CJK

統一漢字 U+7080

首尾分解:火揚

音部件分解:火揚

造字法:形聲異體字:煬

漢字筆順:丶ノノ丶フノノ

筆順編号:4334533

筆順讀寫:捺撇撇捺折撇撇

漢字演變

炀字的曆史演變。

字義

煬 yàng

〈動〉

(1) (形聲。從火,昜( yáng )聲。本義:烘烤)

(2) 同本義 [roast]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炀之。——《莊子》

(3) 向火(取暖);烤火 [warm oneself]

炀,炙燥也。——《說文》

冬則羊裘解劄,短褐不掩形而炀竈口。——《淮南子》

若竈則不然,前之人炀,則後之人無從見也。——《戰國策》

(4) 炊 [cook]。如:炀者(竈下燒火的人);炀器(爐竈)

(5) 遮蔽,蒙蔽,擋住 [cover]。如:炀沒(湮沒,消失);炀蔽(遮瞞;遮蔽)

谥号

谥号“炀”的實例:

隋炀帝(唐朝上谥曰“炀").

南齊東昏侯(蕭綱上谥曰“炀").

陳後主(隋炀帝上谥曰“炀").

魯炀公、宋炀公(後任君主上谥曰“炀").

海陵王(金世宗上谥曰“炀”)

古代《谥法》說,“好内遠禮曰炀,去禮遠衆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義曰炀,離德荒國曰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