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

一種流行于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
湖北大鼓又名黃岡善書,是一種流行于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後,在湖北省内廣泛流傳。湖北大鼓,作為團風縣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又是一項民間技藝,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雖曆經滄桑,卻薪火相傳,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鼓書,黃岡善書 中文名稱:湖北大鼓 發源地:湖北 流行區域: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 腔調:說唱 文化價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簡介

唱腔

湖北大鼓的唱腔以〔四平調〕為基本曲調。 說唱時,藝人立于鼓前,左手執雲闆擊節,右手拿鼓簽敲擊鼓面或鼓邊,并附以手、眼、身、步的表演。說唱段落問常插以多變的鼓闆牌子,以渲染氣氖,或借以思考唱文,或得以稍事喘息。1949年後,随着書目内容的更新,唱腔也有新發展,并加入了絲竹伴奏。新作品有《新兒女英雄傳》、《血淚仇》、《豐收場上》等。

流傳

湖北大鼓是在本地區廣泛流行的(喝喝腔)、(高跷調)、(采蓮船調)等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說唱化的曲調,在調式、闆式、旋律、結構等方面都體現了鄂東北地區民間音樂的風格。曲調平穩樸實,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可根據不同内容、情緒的需要,變化成為(慢四平)、(快四平)、(四平悲腔)、(四平數闆)、(四平快流水闆)、(緊闆急腔)、(诙諧腔)等十幾個不同闆式、不同情緒的唱腔。

演唱者過去隻以鼓闆擊節,沒有弦樂伴奏,1958年以後,在演唱短段新曲目的時候,開始以二胡、三弦等為樂器伴奏。但在演唱長篇、中篇書目時仍不用弦樂伴奏。湖北大鼓早期有一個演唱善書的階段,内容有《宣講大全》、《宣講集要》和二十四孝故事之類。後來發展為演唱曆史故事及公案、武俠一類書目。

重要人物

張明智——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擅長湖北大鼓,

國家一級演員,有着五十年的舞台生涯的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語言幽默,表演潑辣大方,演唱優美而富于韻味,雅俗共賞,獨樹一幟;擁有衆多的觀衆和追星族,在湖北地區婦孺皆知,家喻戶曉;錄制了四十多盒磁帶和五十多部MTV,暢銷省内外,并在多部喜劇電視劇中擔任主要角色,曾被評為湖北省及武漢市勞動模範、慈善大使、湖北省文藝明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及武漢市優秀專家。現任湖北省曲藝協會副主席,武漢市紅金龍說唱藝術團名譽團長、藝術總監。是一位公認的德藝雙馨的曲藝藝術大師。

湖北大鼓藝人稱之謂“南路鼓書”,俗稱黃孝大鼓。由北方的“犁铧音”衍變而來。相傳,道光年間,由犁铧大鼓藝人丁海州首将此種說唱引入湖北。同治年間,鼓書藝人黃玉山(黃陂人)、趙保亭(孝感人)、李世雅(新洲人)、胡少甫(黃岡人)等,為了在當地傳唱,始将北方語言改用當地方言,将伴奏樂器大鼓改用小鼓,以木質雲闆取代鐵質犁铧尖,遂逐漸形成了富有湖北地方特色的鼓書品種。

演變過程

1958年起,短篇曲目以唱為主,另配以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中、長篇曲目說唱并重,則不加弦樂。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說唱時輔以手、眼、身、步的表演。唱腔主要為四平調、徵調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唱腔有所革新,衍變發展了快四平、慢四平、四平流水、四平數闆、四平漢韻、四平悲腔、五字真等唱腔。傳統曲目多取材于曆史故事、演義小說等,如長篇《包公案》、《西遊記》等;中篇《白蛇傳》、《楊門女将》等;短篇《木蘭從軍》、《攔馬》等。現代曲目多編演短篇,如《反浪費》、《新女兒英雄傳》等。

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問有五字句穿插其間。湖北大鼓的主腔為“四平調”。說唱時,藝人立于鼓前,左手執雲闆擊節,右手拿鼓簽敲擊鼓面或鼓邊,并附以手、眼、身、步的表演。說唱段落問常插以多變的鼓闆牌子,以渲染氣氛,或借以思考唱文,或得以稍事喘息。1949年後,随着書目内容的更新,唱腔也有新發展,并加入了絲竹伴奏。新作品有《新兒女英雄傳》、《血淚仇》、《豐收場上》等。

中國曲藝曲種。流行于湖北省武漢、黃陂、孝感、麻城、浠水、黃崗等地。原稱“鼓書”、“打鼓說書”。現代曲目多編演短篇,如《反浪費》、《新女兒英雄傳》等。

主要特點

湖北大鼓以唱為主,夾以念白,以鼓闆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闆,邊唱說。既風趣幽默,又通俗易懂。中國曲藝曲種。流行于湖北省武漢、黃陂、孝感、麻城、浠水、黃岡等地。原稱“鼓書”、“打鼓說書”······《攔馬》等。

現代曲目

湖北大鼓表演多編演短篇,如《反浪費》、《新女兒英雄傳》等。大鼓原稱“鼓書”、“打鼓說書”、“打鼓京腔”、“說善書”等,過去流行于武漢、孝感、黃岡等地區,今流行全省。1950年,著名鼓書藝人王鳴樂倡議改稱湖北大鼓,得到廣泛響應,于是使用此名并流傳至今。

唱詞句式

湖北大鼓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兼穿插一些五字句,主腔稱“四平調”。它是在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曲調“喝喝腔”、“高跷調”、“采蓮船調”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特征

曲調平穩樸實,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并可根據曲目不同内容、情緒的要求,變化成“快四平”、“慢四平”、“四平數闆”、“四平快流水闆”、“诙諧腔”、“緊闆急腔”等十幾種不同闆式、不同唱腔,具有濃郁的鄂東北民間音樂的風格。

傳統曲目

早期

鼓書在早期階段曾以宣講“聖谕”作為主要内容,勸告人們盡忠行孝,所以也曾稱為“說善書”。不過這種“說善書”,與漢川、漢陽等地“善書”的表演形式不一樣。漢川、漢陽的“善書”表演沒有鼓、闆伴唱。

清代初期以後

鼓書的内容有:《宣講大全》《閨閣十二段錦》《雷神顯應》《韓湘子化齋》《一口血》《九人頭》《黑狗伸冤》《四下河南》《安安送米》《王祥卧冰》《董永賣身》《孟宗哭竹》《香九齡溫絮》《孔融四歲讓梨》《朱氏割肝》《王蘭英割股》等等。後來鼓書的内容逐漸轉到主要為曆史故事及公案、武俠故事。這些故事有長篇、中篇、短篇和段子幾種,傳統曲目以中、長篇居多,據資料統計,總計約有曲目一百七十餘個,如:《封神演義》《列國志》《陳勝、吳廣起義》《三國演義》《唐明皇遊月宮》《西遊記》《響馬傳》《水浒》《後水浒》《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嶽飛傳》《烏盆記》《昭君和番》《天寶圖》《七劍十三俠》《三門街》《彭公案》《施公案》《徐公案》《包公案》《濟公案》《三俠五義》《說唐》《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粉妝樓》《羅通掃北》《三請樊梨花》《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大八義》《小八義》《十二寡婦征西》《楊門女将》《四姐鬧東京》《萬花樓》《蝴蝶杯》《九人頭》《白蛇傳》《寶蓮燈》等等。

建國後

鼓書藝人及文藝工作者創造了大量的鼓書新段子,經常演唱的有《迷路記》《王大媽學文化》《看橋》《蓉姑娘》《雙看娘》《擺渡姑娘》《雷大姑》《饒興禮》《戰鬥英雄趙文廣》《雙改行》《親生的兒子鬧洞房》《大嫂過渡》《新兒女英雄傳》《敵後武工隊》《血淚仇》《無底債》《千年鐵樹開了花》《豐收場上》《如此媳婦》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