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豆腐文化節

淮南豆腐文化節

淮南市承辦的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
淮南豆腐文化節是由原商業部、原國内貿易部、原國家國内貿易局、中商會先後分别與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淮南市人民政府承辦。每年9月15日海峽兩岸(淮南、台北)同時舉辦的,集文化、旅遊、經貿于一體的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自1992年起連續在淮南舉辦。[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節日時間:
  • 節日類型:
  • 流行地區:
  • 節日起源:
  • 節日活動:
  • 節日飲食:
  • 節日意義: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 中文名稱:淮南豆腐文化節
  • 公曆日期:9月15日
  • 承辦:淮南市人民政府
  • 開始時間:自1992年

節日簡介

添動内容豐富,對旅遊、飲食等産業的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提高淮南知名度,讓淮南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淮南,促進淮南與海内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中國豆腐文化節正在向國際性商旅文化節慶的水準邁進。

豆腐曆史

豆腐作為一種傳統養生食品,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淮南在豆腐的發明、制作、食用及以豆腐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為人類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為人類的現代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明代大藥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二五卷《谷部》中載:“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并詳細介紹了豆腐的制作方法。

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建都壽春。劉安好道,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号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

豆腐古時名稱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時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錄》中說:“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大約到了唐、宋以後就稱之豆腐了。唐代鑒真和尚在天寶10年(公元757年)東渡日本後,便把豆腐技術傳進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業一直視鑒真為豆腐制作的祖師。豆腐,在宋朝傳入朝鮮,19世紀初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為世界性食品。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

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終年不竭,特别是豆腐發源地周圍農民世代相傳的高超技藝,使八公山豆腐獨具特色,久盛不衰。與衆不同之處:一是口感細膩綿滑、營養倍加豐富;二是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清鮮柔嫩;三是托于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于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鮮美,吃起來适口清爽生津,可葷可素,曆史上曾作為貢品。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經成為淮南地區獨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豆腐功效

豆腐,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醫療保健作用。豆腐及其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動脈硬化機會。嫩豆腐中還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細胞的正常活動和新陳代謝起着重要的作用。經常食用豆腐不僅對神經衰弱和體質虛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目前豆腐已經被全球公認為“國際性保健食品。”

豆腐文化

豐富内涵

豆腐問世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它同世間任何一件有價值的商品都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内涵一樣,豆腐制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豆腐制品種類的逐步繁多,豆腐菜肴的日益豐富,豆腐品嘗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質,林林總總,構成了獨特的“豆腐文化”。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是以豆腐為載體,以豆腐的獨特品味、豐富營養、風格品質、蘊含哲理、曆史淵源等為基礎,由飲食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文化。

民間流傳着許多豐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樸實的豆腐歌謠,富有哲理的豆腐諺語與幽默風趣的豆腐歇後語,這些勞動人民的口頭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頭。

相關詩作

宋、元、明、清詠豆腐題材的古體詩就有20餘種,今人詠豆腐的舊體詩詞和新詩也在百首以上。這些詩詞追溯了豆腐的源頭,憑吊了豆腐的發明人,描述了豆腐的制作工藝,贊美了豆腐的優美質地,解釋了豆腐蘊含的哲理,内容極為豐富。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極喜食豆腐,在杭州做官時,經常親自動手制作美味豆腐菜,“東坡豆腐”的雅号流傳至今。曾有詩曰:“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南宋愛國詩翁陸遊的“濁酒聚鄰曲,偶來非宿期。拭盤推連展,洗釜煮黎祁”。

在詩中,把豆腐作為美味佳肴招待親朋好友,展現出一幅農家樂的景象。而元代鄭允端《豆腐》一詩中“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磨砻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味之有餘美,五食勿與傳。”從原料、豆腐的制作過程到成品都很齊全,極力贊美豆腐的色、香、味、美,并譽其為“五鼎食”。

清代胡濟蒼的詩詞“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勞洩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不寫豆腐的軟嫩味美,而寫豆腐的藻雪精神,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贊美其風格高尚。

相關散文

以豆腐為題材的散文,以宋代文學家楊萬裡《誠齋集》中《豆盧子柔傳--豆腐》為最早,其文用拟人的手法把豆盧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潔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風,曾隐于滁山,以漢末出現,至後魏始有所聞,構思有趣。其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頌》,頌揚了豆腐的食用和醫用的作用。近年豆腐題材散文更常見報刊。他們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描寫了豆腐文化的外延與内涵,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相關小說

小說是文學中的一大類别,以生活為原型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豆腐也是其情節描述的對象。在我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浒傳》、《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和魯迅小說《故鄉》,傳統戲劇《雙推磨》,現代古裝京劇《豆腐女》以及電影《白毛女》和《芙蓉鎮》等作品中,都有對豆腐的描寫或是以豆腐為内容的作品。僅以《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本巨著中涉及豆腐的描寫就不下數十處。

舉辦緣由

豆腐文化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飲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過去宣傳的不夠,在西方一些國家中以為豆腐是日本的發明。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光大華夏美食,促進人類健康,推動中外豆腐文化交流和經濟技術合作,由原商業部和台灣省豆腐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分别于1990年9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台北舉辦了首屆淮南豆腐文化節,同時将9月15日淮南王劉安誕辰日定為淮南豆腐文化節。

舉辦地點

由于豆腐的故鄉在淮南,淮南八公山豆腐飲譽海内外,所以,首屆淮南豆腐文化節結束不久,淮南市人民政府基于弘揚民族文化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考慮,1991年初積極争取淮南豆腐文化節的承辦權,得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原商業部決定:第二屆淮南豆腐文化節于1991年9月15日在淮南舉辦。後因淮河流域遭受曆史罕見的洪澇災害,故推遲到1992年。

由于第二屆淮南豆腐文化節舉辦得非常成功,原商業部和省人民政府商定并由安徽省原副省長張潤霞在第二屆淮南豆腐文化節閉幕式上宣布:淮南豆腐文化節今後每年9月15日都在淮南舉辦。因第二屆淮南豆腐文化節淮南推遲一年舉辦,而台灣屆時舉辦了,因此産生了海峽兩岸淮南豆腐文化節屆次不一緻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3年原商業部出面協商,決定今後海峽兩岸舉辦淮南豆腐文化節都不再使用屆次,統一改用年号。

後為了表明豆腐節的連續性和舉辦地,2002年經主辦單位中商會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又以在淮南舉辦的次數計算改為屆次,今年将舉辦第十一屆淮南(淮南)豆腐文化節。從1992年起,淮南市先後16次(1998年和1999年因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内水災等原因停辦2年)成功地舉辦了淮南豆腐文化節。節慶期間共接待中外賓客2萬多人,其中外賓和港澳台胞千餘人。

田紀雲、孫起孟、馬文瑞、李德生及盧榮景、傅錫壽、回良玉等國家和省級領導同志,上千名地市、省直部門領導,牛滿江、洪光住等數百名專家、學者,數十個文化經貿團組先後參加節慶活動。200多位中外記者先後到淮南采訪。1993年5月29日,我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地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孫起孟、洪學智、李葆華、王郁昭、陳作霖等領導同志到會,張勁夫同志發表了熱情洋溢地講話。

1996年淮南市設計并由國家電信總局發行了46.8萬套“淮南豆腐文化節電話磁卡”,開地方“節慶”全國通用電話磁卡發行之先河;1997年還通過安徽省郵電局發行了印制精美的淮南豆腐文化節200電話卡,也産生較好的影響。組委會先後編印了《淮南豆腐文化節節刊》(三集),《淮南豆腐菜譜》(三集),以及《淮南大豆制品》、《八公山豆腐》等書籍,将豆腐文化向更深層次拓展。

活動内容

淮南豆腐文化節先後安排了開、閉幕式,豆腐文化國際研讨會,豆腐菜肴烹饪大賽,經貿活動,文化活動,觀光旅遊等六個方面大中型活動共60多項。開幕式開幕式隆重熱烈,中央省市領導、中外來賓及數十萬群衆參加。

開幕式文藝表演場面壯觀,内容豐富,格調高雅,充分展示了淮河的古老風韻、民族文化風采以及淮南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豆腐文化國際研讨會豆腐文化國際研讨會百家争鳴,共300多位國内外專家、學者參加,發表論文百餘篇,彙編了豆腐文化論文六集。部分論文中的科技成果已轉化為生産力,2000年淮南市成功開發研制生産了一種純天然無糖,集豆漿、豆腦、豆腐為一體的方便綠色食品“益益”牌方便豆腐粉,較好地解決了豆腐保鮮、運輸難題,為淮南豆腐走向世界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