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區

涼州區

甘肅省武威市轄區
涼州區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平均海拔1632米。涼州,地處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标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1985年,武威縣改為縣級武威市;2001年,縣級武威市改為涼州區;1986年,原縣級武威市被國務院批準命名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全區總面積5081平方公裡,有449個行政村,聚居着漢、回、藏、滿等25個民族。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涼州區常住人口885277人。[1]2019年,涼州區實現生産總值314.43億元。
    中文名:涼州區 外文名:LiangzhouQu 别名:姑臧、休屠、西涼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甘肅省 地理位置: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面與内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自治縣 面積:5081平方千米 下轄地區:37個鎮、2個生态建設指揮部、8個城區街道辦事處(2020年8月) 政府駐地:東大街街道 電話區号:0935 郵政區碼:733000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白塔寺、天梯山石窟、雷台漢墓、武威文廟 機場: 火車站:武威站、武威南站 車牌代碼:甘H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885277人(截至2020年11月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314.43億元(2019年)

建制沿革

涼州由來

西漢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鸾鳥、撲、媪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姑臧。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6月,重置雍州,武威郡為雍州州治,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鳥、撲擐、媪圍、宣威、倉松、鹯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近代涼州

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别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涼州連續發生了地震、水災、旱災、兵災和瘟疫等天災人禍,涼州人民也遭受了曆史上最為沉重的苦難。

現代涼州

從1953年起,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在其後的二十多年裡,伴随着國家發展的總旋律,涼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農業方面,采取了以治水必改土為中心,蓄、引、提并舉,田、水、園、林路綜合治理的方針,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農電線路基本上通村入組,農、林、牧、副得到較大發展,成為國家重要商口糧基地;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具規模;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有了顯著發展;文化、教育、衛生和城市建設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曆史性變革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武威縣改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

2018年10月10日,經甘肅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省政府批準18個縣市區在全省率先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涼州區位列其中。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涼州區下轄9個街道,37個鎮、2個生态建設指揮部,分别是東大街街道,西大街街道,東關街街道,西關街街道,火車站街街道,地質新村街街道,榮華街街道,宣武街街道,黃羊河街道,黃羊鎮,武南鎮,清源鎮,永昌鎮,雙城鎮,豐樂鎮,高壩鎮,金羊鎮,和平鎮,羊下壩鎮,中壩鎮,永豐鎮,古城鎮,張義鎮,發放鎮,西營鎮,四壩鎮,洪祥鎮,謝河鎮,金沙鎮,松樹鎮,懷安鎮,下雙鎮,清水鎮,河東鎮,五和鎮,長城鎮,吳家井鎮,金河鎮,韓佐鎮,大柳鎮,柏樹鎮,金塔鎮,九墩鎮,金山鎮,新華鎮,康甯鎮,九墩灘指揮部,鄧馬營湖生态建設指揮部。區政府:區人民政府駐東大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涼州區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東面與内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截至2020年12月,涼州區土地總面積5081平方公裡,東西長約122公裡,南北寬約90公裡。人均占有土地面積7.46畝。

地形

涼州區内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貌類型分祁連山山地、走廊平原綠洲和騰格裡沙漠三種,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構造上位于祁連褶皺系中的走廊過渡帶。西南部是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的前山地帶,為走廊帶的毛藏古凸起和蓮花山凸起,山勢降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東段,為走廊帶的凹陷,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為沖積平原,沖積細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東部是騰格裡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氣候

涼州區屬溫帶大陸幹旱氣候,具有幹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主要風向為西北風,靜風率26%,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時數2873.4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幹旱、大風、沙塵暴、霜凍、暴雨等。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涼州區常住人口為101.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9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28%,比上年提高0.91個百分點;鄉村人口51.4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0.72%。

截至2020年8月,全區總人口103.53萬人。有民族38個,人數較多的有漢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涼州區常住人口885277人。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涼州區國土總面積4873.85平方公裡,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僅8.629畝,人均耕地1.88畝。區内土地包括:農用地20.635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2.35%,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分别占土地總面積的24.16%、1.54%、2.81%、13.46%和0.38%;建設用地為3.4154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未利用地為24.687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0.65%。

光熱資源

涼州區屬溫帶大陸幹旱氣候,具有幹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主要風向為西北風,靜風率26%,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時數2873.4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豐富的光熱資源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适宜各類植物進行光全作用和積累養份,并為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幹旱、大風、沙塵暴、霜凍、暴雨等。

水資源

2019全年水資源總量10.8億立方米,年末3座重點水庫蓄水總量0.4559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7.88%。2019年全年總用水量8.7078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8%。其中:生活用水0.526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3674億立方米,增加1.49%;農業用水7.0655億立方米,增加8.71%;生态用水0.7484億立方米,增加13.35%。萬元生産總值用水量276.44立方米/萬元,下降1.1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95.1立方米/萬元,下降4.7%。人均用水量859立方米。

礦産資源

截至2020年2月,已發現各類礦點100多處30多種,礦産資源品種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螢石、矽石、花崗石、地熱水等。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5種,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崗岩等非金屬資源在西北占據優勢。除煤的開采規模較大,有一定的曆史,其餘均屬近年發現。我區煤炭資源初步探明儲藏量約8400萬噸,其中設計可開采儲量約為1700萬噸,年開采量近年均為30萬噸左右,開采回采率為82%,實際回采率為70%,煤炭主要有無煙煤和有煙煤。

森林資源

涼州區森林總面積78.06萬畝,森林覆蓋率0.13%。全區森林覆蓋率略高于全省水平(9.9%),低于全國(18.21%)8.08個百分點。森林面積按林種分:農田防護林18.03萬畝,防風固沙林39.26萬畝,水源涵養林7.57萬畝,經濟林13.2萬畝。

生物資源

涼州區以小麥、大麥、谷子、玉米、高梁、洋芋、大豆等為主的糧食作物多達17種,油菜、葡萄、胡麻、甜菜、西瓜、白蘭瓜、蘋果、蔬菜、大麻、纖維亞麻、葵花籽、煙葉、發菜等經濟作物有50多種;喬灌類植物多達170多種,用材樹50多種;野生植物2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85種,大部分分布在田埂地頭;動物有270多種,其中野生動物57種;野生鳥類178種。

政治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

鞠毅

區委副書記、區長

高加志

資料時間:2020年2月

領導幹部

經濟

綜述

2019年,涼州區全區實現生産總值3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77.72億元,增長5.5%;第二産業增加值54.34億元,增長3.9%;第三産業增加值182.37億元,增長3.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達到30954元。三次産業結構由2018年的23.7:17.8:58.5調整為24.7:17.3:58。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74元,比上年增長8.8%,淨增257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1元,比上年增長8.9%,淨增1257元。

第一産業

2019年,涼州區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78.77億元、增長5.34%。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61.22萬畝,比上年下降9.7%。其中: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118.14萬畝,下降10.6%,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3.08萬畝,下降7.2%。全年糧食總産量61.21萬噸,比上年下降7.36%。其中,夏糧産量17.55萬噸,秋糧産量43.66萬噸。新建規模養殖場(小區)1個,累計達到204個。實現畜牧業增加值33.87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43%。全年肉類總産量達10.18萬噸,下降14.27%。

第二産業

2019年,涼州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下降8.1%,集體企業增長263.1%,股份制企業增長3.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企業增長12.6%。輕工業增加值下降3.1%,重工業增加值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15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2.37%,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6.54元,産品銷售率98.8%,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73.6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消費能源58.26萬噸标準煤、增長3.3%,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1.82噸标準煤、下降0.3%。工業用電量8.6億千瓦時、增長25.6%。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4.0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全區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1億元,增長50%。

第三産業

2019年,涼州區全年房地産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18.3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80.34%。房屋施工面積增長7.75%;房屋竣工面積增長249.65%。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9.95%;商品房銷售額增長39.89%。全年工業在建項目41項,完成投資增長45.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21.2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投資增長30.75%。民營企業參加全市重大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民間投資增長44.33%。全年農村危房改造63戶;實施棚戶區改造3033套(戶),基本建成3033套(戶)。全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38項,落實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5億元,比上年增長6.4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22億元,比上年增長8.0%。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44億元,增長8.2%,其中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58億元,增長8.6%;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78億元,增長7.4%。按消費形态分,餐飲收入28.21億元,增長6.7%,商品零售103.01億元,同比8.4%。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商品銷售額163.79億元,增長6.5%,其中,批發業銷售額62.02億元,增長3.3%;零售業銷售額101.77億元,增長8.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42.78億元,增長13.2%,其中,住宿業營業額5.18億元,增長8.2%;餐飲業營業額37.6億元,增長13.9%。全年進出口總額8899.7萬元,同比增長34.11%。其中,出口為5545萬元;進口為3354.7萬元。全年全區大口徑财政收入30.19億元、比上年下降1.8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4億元、同口徑增長3.02%。其中,稅收收入7.54億元、下降10.08%;非稅收入5.2億元、下降3.5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0.88億元、同比下降5.88%。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币存款餘額645.45億元,增長14.0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59.95億元,增長16.56%。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币貸款餘額512.12億元,增長3.98%。金融存貸比達到79%,比上年降低9個百分點。全年接待國内遊客16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05%;旅遊綜合收入92.45億元、增長31.15%,其中接待入境遊客12898人次,旅遊外彙收入192萬美元。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9年,涼州區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争取立項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50項,認定市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23家,争取省、市、區科技創新扶持資金1257.4515萬元;申領省級科技創新券130萬元;指導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登記技術合同103份,技術交易額達5.42億元,比上年增加3.04%;選派科技特派員191名,培育建設科技特派員創業示範基地2個;專利申請受理1067件,比上年增長3.4%;授權專利640件,比上年增長39%;授權發明專利28件,比上年增長30%。

截至2020年2月,涼州區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争取省部級科技項目2項,市級星火科技項目5項,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5項以上,建立了院地合作示範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員和農民技術員隊伍建設制度,開展“科技服務進村入戶”和“科技活動周”等活動,科技培訓入戶率達到98%以上。

教育事業

2019年末,涼州區共有各類學校和幼兒園415所,比上年減少8所,在校(園)學生(幼兒)154989人,比上年減少1700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8所,在校學生7763人,比上年增加815人;中學77所,在校學生50184人,比上年減少126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158所,在校學生64698人,比上年增加1051人;幼兒園171所,比上年增加2所,在園幼兒32226人,比上年減少2296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100%;初中入學率100%、鞏固率100%、畢業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率為94.30%(其中,升入普通高中比率54.23%,升入中等職業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比率40.0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99%。

截至2020年2月,涼州區各類幼兒園360所,小學469所,初中63所,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15.6萬多人,适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99%以上;普通高中17所,在校學生26906人,入學率達65.5%;中小學教師9195人,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曆達标率分别達到98.3%、96.2%和77.7%,比1985年分别提高33.3、85.2、32.7個百分點。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211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教育機構91個,在校學生、幼兒1萬多人。加大19個建制鎮寄宿制中心小學和初中建設力度,年内完成41所中小學的合并工作。積極創建特色學校和品牌學校,組建“教學、培訓、科研”一體的綜合性職業教育集團。

文體事業

2019年末,涼州區共有文物機構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38個。數字有線電視入戶率和廣播電視無線覆蓋率分别達到87%和100%。全區有各類運動場所2102個,室外全民健身路徑525條,新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行政村345個;全年經常性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4萬人次;實施體育鍛煉标準的學校510所,達标率96.2%。

醫療衛生

2019年末,涼州區共有衛生機構92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全區擁有床位6771張,衛生技術人員8757人。

截至2020年2月,涼州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67個,比1978年前增加211所,增長64%。其中區屬科級醫療衛生機構9個,農村中心衛生院10個,一般鄉鎮衛生院28個,有衛生院、分院10個,預防保健門診部14個,村級衛生所448所,個體及其他醫療機構248個。建成5個示範性重點鄉鎮中心衛生院和10個一級甲等鄉鎮衛生院。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社會保障

2019年末,涼州區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别達53332人、843571人。全區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别達90056人、23888人、447273人。參加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員分别達47263人、63744人、27989人。

交通運輸

公路

2019年末,涼州區完成公路客運量277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58%,客運周轉量192775萬人公裡,比上年下降7.89%;貨運量4549.5萬噸,比上年增長11.4%,貨運周轉量1380405萬噸公裡,比上年增長6.78%。

鐵路

涼州區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兩個火車站。武威火車站是武威鐵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為蘭新複線國際列車編組站和幹武電氣化終點站。蘭新、幹武鐵路和連霍高速G30線貫穿全境,是蘭新線與包蘭、包中線的交彙點。

主要鐵路:蘭新鐵路、幹武鐵路、蘭張高鐵。

航空

蘭州中川機場距武威230公裡,金昌機場距涼州60公裡。涼州城郊有軍用機場。

曆史文化

方言

涼州方言是西北方言的一種,屬蘭銀官話河西片。

與中古音系、北京話音系有對應關系。

有27個聲母,29個韻母,3個調類。聲母方面,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分為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邊音;韻母方面,分為單元音、複元音和鼻韻尾韻母;聲調方面,單字調有3個,雙字調有7種基本變調形式。

民族

涼州是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曆史上的涼州,一直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各遊牧民族争奪的重鎮。傳統的民族格局與不斷地遷徙變化,使涼州處于一個長期的民族不穩定地區。

在涼州活動過的民族較多,先秦至漢初,有西戎、氐羌部落和烏孫、月氏、匈奴,其後有西羌、鮮卑,再後來有吐谷渾、突厥、吐蕃、回鹘、黨項,這些古老的民族以及後來的蒙古族、滿族,以自己的文明和生存方式影響着涼州乃至華夏曆史的進程,成為漢族及藏、回、蒙、滿、土、維、裕固等10多個民族的源頭之一。

在涼州這個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上,曆史上曾湧現出衆多的民族俊彥,如匈奴金日磾及金氏家族、月氏安氏家族、突厥契苾何力家族、吐蕃論氏家族、蒙古吳氏家族等,他們為我國古代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不遺餘力,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多民族團結融合的傑出代表。

宗教

涼州是我國早期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佛教哲學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更是廣泛深入持久。

另外,涼州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東傳的必經之地。除伊斯蘭教、基督教在涼州不衰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薩滿教等古老宗教在涼州也有很深的足迹。唐代涼州的祅神祠規模較大。古絲綢之路上傳來的這些宗教,雖然最終隻有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站穩了腳跟,它們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都對中國社會産生過一定的影響,而對涼州文化而言影響則更大一些。

文化

涼州是敦煌學和西夏學的誕生地、簡牍學的發源地,也無異是涼州文化中最為耀眼的明珠。

文物

涼州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蘊深厚,截至2020年8月,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武威文廟、西夏碑、雷台漢墓、白塔寺遺址、天梯山石窟、長城、旱灘坡墓群、磨咀子和五壩山墓群、高昌王和西甯王墓、海藏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館藏文物4萬多件,是甘肅省文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簡介

保護級别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始建于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由儒學院、孔廟、文昌宮三部分組成。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碑

西夏碑即“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清嘉慶九年(1804),著名學者張澍在武威清應寺内發現。碑正面是西夏文,背面是漢文。西夏碑是迄今全國僅有的西夏文和漢文對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對研究西夏的社會經濟、民族關系、土地制度、階級關系和西夏國名、帝後尊号、官制紀年以及當時涼州的佛教盛況等方面都是豐富而珍貴的資料,特别是近乎兩千個西夏文字被中外學者稱為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活“字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台漢墓

雷台漢墓因出土中國旅遊标志馬踏飛燕聞名,198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寺遺址

涼州白塔寺是薩班與闊端舉行“涼州會談”的遺址,是西藏歸入中國版圖的曆史見證地,2001年國務院将其确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曆史,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國早起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旱灘坡墓群

旱灘坡墓群被譽為“東漢地下博物館”的旱灘坡漢墓群。1972年11月,出土92枚漢代醫簡,是1949年以來我國文獻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之一,為考古學、古文字學、曆史學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旱灘坡漢墓群由此引起舉世關注,與有着兩千多年旅遊史的蓮花山交相輝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磨咀子和五壩山墓群

新石器時代、漢、晉古墓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昌王和西甯王墓

古墓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藏寺

海藏寺寺前牌樓上“海臧禅林”四個大字,是清康熙壬申三月由振武将軍孫思克而立,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來涼州之機,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又稱清化禅寺)。寺院始建年代據清乾隆年間的一塊石碑記載“建寺當在宋、元之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涼州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2020年8月)

詩詞

《涼州詞》是千年曆史陶冶下的不朽遺存,是漢風唐韻洗禮過的文字精粹,是涼州悠久燦爛的文化見證。

據統計,全唐詩有近2000首邊塞詩,以《涼州詞》為題或以涼州為背景的詩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後,仍有不少冠以《涼州詞》的邊塞詩。

品讀《涼州詞》讓人體會到了蘊含在涼州的文化精華,領略了渾厚燦爛、開放包容、氣象恢宏、創新發展的涼州文化魅力。

習俗

簡介

涼州春節社火

關于社火隊的形成,涼州民間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與齊國開戰,楚莊王被圍困在城裡,突圍不得。其時正逢春節,楚莊王苦思突圍之策,終于計上心來,裝扮成“春官老爺”,随從侍衛扮成執事跟班衙役,禦林軍扮成鼓子匠,王後嫔妃及宮娥彩女等扮成蠟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剛或羅漢,後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後由禦醫壓陣。楚莊王因此得以脫險。楚莊王為紀念這次脫險,就在每年春節按照以上規矩鬧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為社火隊的祖師爺。

涼州元宵燈會

涼州的元宵燈會,此夜,涼州人都要出門遊燈。如果遇到龍燈,則觀燈者必從龍下鑽過,說這樣一來就沾了“龍光”。又據說龍是多子多孫的吉祥物,且“燈”又從“火”從“丁”,鑽了龍燈,就可以人丁興旺,日子紅火。

涼州攻鼓子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涼州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鄉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每年正月鬧社火時,鄉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走鄉串戶進行表演,有時還要進行鼓子表演,叫做“會鼓子”。“會鼓子”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每隊鼓子都有一個領隊指揮,幾十隊、甚至上百隊鼓子彙在一起,由數十面大鼓配合掌握節奏,外加鑼镲烘托氣氛。

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由來已久。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滾燈曾在涼州轟動一時,并赴張掖專區參加調研,得到與會者高度評價。之後,石碑滾燈便存留于人們的記憶之中。直到1997年農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燈,重組滾燈班子。

河西寶卷

河西寶卷脫化于變文,因此二者較為相近。但變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經的結構形式,内容也以佛經故事為主,而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加以發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講唱文學的一種。寶卷的腳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

半台小戲

半台小戲是流傳于涼州民間的一個戲曲品種,針對于“大戲”秦腔而言,它隻是一種民間小曲戲,故稱之為“半台戲”。作為一個劇種,半台戲以當地的民歌俚曲為基本聲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陝眉戶的曲牌聲腔,另一方面逐漸引進了蘭州鼓子的行腔伴奏。

部分涼州習俗

風景名勝

涼州區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旅遊标志之都、中國葡萄酒城。

截至2020年8月,已開發雷台景區(漢文化博物館)、武威文廟(博物館)、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白塔寺、沙漠公園等國家4A級旅遊景區5處。黃羊河休閑農業旅遊區、鸠摩羅什寺、涼州植物園、天乙生态園等3A級景區4處。天梯山石窟、海藏公園等2A級景區4處。

其中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是中國西部最大的荒漠野生動物保護基地。涼州區清源鎮入選住建部第一批特色小鎮,高壩鎮蜻蜓村入選農業部2015年“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榮譽稱号

2017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

2020年1月,入選甘肅省縣域競争力十強縣。

2020年6月,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1年1月,被評為甘肅縣域綜合競争力十強縣。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确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上一篇:東南三菱

下一篇:舞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