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縣

河曲縣

山西省忻州市轄縣
河曲縣是山西省忻州市下轄縣,位于晉、陝、蒙三省區交界,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介于東經110°9′—111°37′、北緯38°55′—39°25′之間。東臨偏關、五寨,南接岢岚、保德,西北與陝西省府谷縣、内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黃河相望,南北長56千米,東西寬35千米。河曲縣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河曲縣地處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彙地帶,河曲民歌、二人台藝術已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截至2020年7月,河曲縣國土總面積1323平方千米,轄6個鎮、6個鄉,340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曲縣常住人口為123505人。2020年,河曲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14.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0.1億元,年平均增長1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60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14元。[1]
    中文名:河曲縣 外文名:Hequ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140930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省忻州市 地理位置:忻州西北部,晉陝内蒙交界處 面積:1327平方千米(2010年) 下轄地區:6個鎮、6個鄉、1個居民辦事處 政府駐地:西口鎮黃河大街1号 電話區号:0350 郵政區碼:036500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娘娘灘 機場:忻州五台山機場 火車站:忻州站、忻州西站 車牌代碼:晉H 人口:123505(截至2020年11月1日) 地區生産總值:114.6億元(2020年) 方言:晉語五台片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取“河千裡一曲”之義名縣。據《讀史方輿紀要》,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之彎曲處,因名河曲。

曆史沿革

河曲戰國屬趙,一名林胡,又曰儋林。

秦至漢初屬太原郡。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河西郡,為河西郡宣武縣地。

西晉末劉淵據離石,其地屬劉淵。

南北朝時屬北魏。

唐隸太原,為岚州宜芳縣地。

五代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屬岚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槔、護水六寨。慶曆初(1041年)增領下鎮寨。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縣為“倚郭”。熙甯四年(1071年)廢,屬代州。

金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隸岚州。四年(1220年)遷治黃河灘許父寨。

元憲宗七年(1257年)省州縣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縣。六年(1373年)省,十四年(1381年)複置,隸太原府,别号熒台。編戶7裡。

清朝仍舊。順治二年改為5裡。東西廣97裡,南北袤180裡。舊治在太原府西北480裡。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遷治河保營。

民國三年(1914年)置道,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河曲屬第二行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解放,屬第二遊擊區行署二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屬晉西北行署二專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1月,屬晉綏邊區行署二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屬晉綏邊區雁門行署二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雁門行署撤後直屬邊區行署。

1949年2月屬陝甘甯邊區晉西北行署二專區;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設忻縣專員公署,河曲隸之。

1952年,劃歸忻縣專員公署。

1959年1月,河曲、偏關、保德合并為“河曲縣”,駐巡鎮。7月1日又分三縣,恢複原建置,此段屬晉北專員公署。

1961年,晉北專署撤,河曲複歸忻縣專員公署。

1967年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屬忻縣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改為忻州行署,河曲仍隸之。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7月,河曲縣下轄6個鎮、6個鄉,另有1個居民辦事處。根據2021年5月10日《忻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各縣(市、區)鄉級行政區劃調整的公告》顯示:河曲縣文筆鎮更名為西口鎮。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河曲縣撤銷前川鄉,分别并入鹿固鄉、單寨鄉。将前川鄉的前溝、南也、劉家沙也、石家莊、七星、後川6個村委會劃歸鹿固鄉管轄,将前川、星佐、沙坡、奪印4個村委會劃歸單寨鄉管轄。

鄉鎮

下轄社區、行政村

居民辦事處

古渡社區、東門社區、樹林子社區、同德社區、文筆塔社區、益民社區、惠通社區、馬營圍社區、二道街社區、元頭灣社區、東興社區、濱河社區、幸福社區

西口鎮n

科村、焦尾城村、坪泉村、大東梁村、北元村、南元村、鐵果峁村、唐家會村、岱獄殿村、邬家沙梁村、蚰蜒峁村、沙畔村

樓子營鎮

樓子營村、河灣村、娘娘灘村、羅圈堡村、大峪村、馬連口村、梁家碛村、天窪村、大塔村、吳峪村、上南溝村、柏鹿泉村

劉家塔鎮

劉家塔村、董家莊村、郝家溝村、前大窪村、後大窪村、路鋪村、萬斛村、陽爾塔村、石城村、坪頭村、崔家第一村、李家第一村、長尾溝村、樹兒梁村、中鄧草也村、山莊頭村、碓臼也村、黃尾村、東梁村、上養倉村、下養倉村、馮家莊村

巡鎮鎮

河南村、河北村、河會村、樊家溝村、黃柏村、雙廟村、桃山村、曲峪村、陽面村、石梯子村、五花城堡村、五花城村、夏營村、楊家寨村

舊縣鎮

舊縣村、火山村、沙萬村、走馬梁村、菅家溝村、小五村、紙房溝村、楊家溝村、楊家窪村、上炭水村、硬地峁村、範家梁村、鋪溝村、河畔村、何家也村、劉元頭村、大王家也村

沙泉鎮

朱家川村、前紅崖村、寨坡村、蘆子坪村、鋪上村、沙泉村、石溝塔村、坡底村、南天窪村、神樹咀村、翟家窪村、陰塔村、後紅崖村、高家會村、雙神堂村、東新窯村、李家溝村、南後溝村、石也村、趙家溝村、閣老殿村、賈家山村、金家溝村、大尾塔村、前泥彩村、書石也村

鹿固鄉

金鹿固村、石仁村、下榆泉村、上榆泉村、白家也村、南沙窪村、王寺峁村、楊喬窪村、喬鹿固村、祁家也村、寺也村、城塔村、陽坡泉村、大梁村、駱駝也村、磁窯村、輝塔村、也頭村

前川鄉

前川村、星佐村、七星村、後川村、奪印村、沙坡村、南也村、石家莊村、前溝村、劉家沙也村

單寨鄉

單寨村、龍泉溝村、新林村、上打回頭村、王龍家咀村、陽漫梁村、紅崖峁村、馬束坪村、瓦窯坡村、高家寨村、紫河村、胡家坪村

土溝鄉

土溝村、黑豆窪村、後下莊村、橫梁會村、榆立坪村、潘家山村、榆立窪村、村溝村、兔坪村、寨窪村、東上莊村

沙坪鄉

沙坪村、前麻地溝村、後麻地溝村、翟家溝村、武家莊村、磚窯溝村、石偏梁村、陸家寨村、郭家莊村、深也村、丁家窪村、許家坡村

社梁鄉

社梁村、尖山村、韓家灣村、圍坪村、井峪溝村、堡宅梁村、新堯村、郝家也村、賈家也村、裴家甲村、柳家甲村、井溝村、木柯橋村、劉家溝村、窨子村、趙元頭村、軍池村

河曲縣行政區劃一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曲位于晉、陝、蒙三省區交界,地處黃土高原東部邊緣,介于東經110°9′—111°37′、北緯38°55′—39°25′之間。東臨偏關、五寨,南接岢岚、保德,西北與陝西省府谷縣、内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隔黃河相望,南北長56千米,東西寬35千米。國土總面積1323平方千米。

地貌

河曲縣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最高達1500多米。西部黃河沿岸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海拔高度在836米至1637米之間,平均海拔1240米。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氣候

河曲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溫暖幹燥多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日照時間半山區多達2855小時,年平均氣溫在6.6—8.8℃之間,年平均降水35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

水文

河曲縣内有縣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溝、邬家溝4條較大支流。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初步探明有相當儲量的礦種共6類18種。其中煤儲量120億噸,分布面積400平方公裡;鐵礦儲量15.6億噸;石灰岩儲量601億噸,鋁土礦儲量1.79億噸。

水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地下岩溶水資源充沛,水資源總量6070萬立方米。黃河流經76公裡,落差53.1米,年平均流量823立方米/秒。

土地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可耕地面積62萬畝(實際耕種42萬畝),其中水澆4.57萬畝,旱地68.45萬畝,河曲縣人均土地面積14.6畝,農業人口人均可耕地6.5畝。

生物資源

至2013年,河曲縣野生植物有十二科二百六十五種,旱作農業中以糜、黍、豆、谷、土豆等小雜糧為主。河曲縣林業用地總面積120.96萬畝,其中,闊葉林11.4萬畝,灌木林13.16萬畝,疏林地2.04萬畝,未成林(包括新造林地)35.79萬畝,宜林荒山荒地58.50萬畝,森林複蓋率14.6%。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雞、山雀、雁、鷹、兔、黃河鯉魚。

人口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河曲縣常住人口為145136人。河曲縣境内以漢族人口為主。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河曲縣常住人口為123505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河曲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6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财政總收入完成15.69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公共财政預算收入完成5.83億元,比2012年增長6.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5.34億元,比2012年增長14%;固定資産投資完成81.34億元,比2012年增長3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26億元,比2012年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7元,比2012年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4535元,比2012年增長13.8%。

2020年,河曲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14.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0.1億元,年平均增長1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60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14元。

第一産業

2013年,河曲縣發展馬鈴薯種植8.3萬畝,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87%;發展新型日光節能溫室280畝,小弓棚蔬菜種植2000畝,富硒功能性農作物1800畝;發展标準化畜禽養殖戶130戶,新建标準化羊舍2.2萬平方米,河曲縣牛飼養量達到7100頭,羊22.3萬隻,豬5.2萬頭,雞53萬羽。“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47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1個,“三品一标”認證7個;百企千村産業扶貧山煤河曲乳制品項目破土動工,農産品加工“513”企業銷售收入實現2.15億元。

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完成5.73億元,比2012年增長7%。糧食總産量首次達到1.28億斤。

第二産業

2013年,3座井工煤礦實現産能提升;神華國能河曲電廠二期、同德産銷爆一體化、晉神磁窯溝煤礦、振鋼癸二酸建成投産;神華神東低熱值煤發電一期、神達選煤廠及輸煤地道和3大露天煤礦相繼開工建設;神華國能河曲電廠三期項目被神華集團列為A類實施項目。生産原煤1207萬噸,比2012年增長17%;發電116億度,比2012年增長13%。完成工業總産值85億元,比2012年增長16%。

第三産業

2013年,河曲縣實現增加值17.15億元,比2012年增長6.3%。房地産完成投資2.18億元,比2012年增長98.43%。金融機構存款餘額98.75億元,比2012年增長16.3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66.62億元,比2012年增長22.9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1.5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0年,河曲縣在29所學校56個項目校園安全工程,總投資2901萬元,其中,28所學校51個項目全部竣工,1所學校5個項目主體完工。總投資1.2億元的河中新校區建設除運動區外,教學區和生活區工程主體全部完工。

2013年,啟用河曲中學新校區,完成8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4所,高考二本以上達線349人。

醫療衛生

2010年,河曲縣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13個縣鄉衛生機構100%達标,規劃的209個村衛生室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并配備了合格的鄉村醫生和醫療設備;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工作全面啟動實施,複蓋河曲縣所有鄉村,國家劃定的基本藥物零利潤銷售;縣人民醫院門診樓已投入使用。

2013年,河曲縣儲備醫務人才46人,新農合參合率99.87%。

全縣共有209個村衛生室,河曲縣主要醫院有:河曲縣人民醫院、河曲縣第二人民醫院、河曲縣中醫醫院、河曲縣婦幼保健院、大紅鷹山區流動醫院、河曲縣精神病醫院、河曲縣婦嬰醫院等。

基礎設施

2013年,河曲縣新建二級汽車客運站,完成長城大街等市政工程續建項目,完成污水抽排泵站、管網建設、管線入地等市政公用事業工程。引黃灌溉工程樓子營至縣城段,正式通水澆地。

實施173村3.74萬人的飲水質量達标工程,“一村一井”竣工23處。改造中低産田1.6萬畝。易地扶貧搬遷東興社區項目主體完工,北元移民小區續建項目正在進行,兩處可安置移民3120人。啟動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村村亮等“五件實事”,安裝完成260村5200盞太陽能路燈。

社會保障

2013年,河曲縣啟動“一卡通”制度,新農保參保率99.4%,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95%,全民健康檔案完成率90%;公開招聘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89名,安置退役士官16名,新增城鎮就業2153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478人。

發放城鄉低保金4235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351萬元,發放災民救助款物計283萬元,五保供養1521人發放資金426萬元,保障重點優撫對象、扶助其他社會救濟對象943人發放資金594萬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98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10戶,落實住房租賃補貼1170戶230萬元。

發放冬季取暖用煤4.5萬噸,免費碘鹽供應355噸,啟用定點屠宰場。

民俗風情

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二人台之鄉”之稱,明代就有“戶看弦歌新治譜,兒童父老盡歌讴”的場景。二人台即是其主要内容。因其作者、表演者、欣賞者皆為喝黃河水,吃酸撈飯的普通勞動者,故二人台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群衆性。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為祖國文藝百花圓中一朵鮮豔的奇菀。

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台”,一醜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陝西、内蒙等地群衆的喜愛。“二人台”的劇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挂紅燈》、《打金錢》、《栽果樹》、《掏碳》等等。

這些名曲,有多以歌頌黃河兒女愛情生活為主,有濃郁的的方特色和黃河風情。“山城廟會流水闆整日不息,城鎮戲場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時河曲城好戲連台的繁榮局面,至今讓後人津津樂道。(太原道注:有關《走西口》及二人台,參見本站山西名歌欄目)

河曲戲劇藝術的興盛和繁榮,曆史上有以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戲劇家白樸。白樸,子仁甫、太素,号蘭谷先生,生于1226年,卒于1312年,澳洲(山西河曲)人。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現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蘇小小月夜錢塘夢》、《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是戲劇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風景名勝

娘娘灘

娘娘灘位于縣城東北7.5公裡

的黃河中流。相傳漢文帝和其母薄太後被呂後誣貶于此,故作“娘娘灘“。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上遊不遠處的另一小島太子灘。曾建廟其上,以祀黃河。明正統年間被毀。近年來太子灘上出土的北魏瓦當,上書“萬歲富貴”。

河曲縣狀元塔

河曲縣狀元塔高31米,形似狀元郎的如椽巨筆。日出黃河狀元塔長長的倒影,穿越黃河,可以直達黃河對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

文筆塔

文筆塔舊稱狀元塔,傳說是為了平衡地運的。清初河曲很窮,民謠說:“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撿苦菜。”為了翻身,縣吏鄉紳請來了堪輿家。相傳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

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卧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

龍口峽谷

龍口峽谷位于縣城東北30餘裡處,

兩岸石壁陡峭,黃河夾持其中,河水至龍口噴搏而出,聲若雷鳴,至梁家碛後,豁然開朗,展開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驟然變寬變緩,形似龍口,故名之。

彌佛棧洞

彌佛棧洞位于縣城東北46華裡處石城村北的黃河絕壁上。進洞經羊腸小道,中間有一座獨木橋,橋下是百丈深崖,洞内套洞,洞中有彌勒佛石像,像後有穴。民國初年,有僧重修佛洞,用石砌成一處兩層的院落,稱“石經禅院”,上層3排,内有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财神塑像,下層4排,内有八洞神仙等塑像。

海潮禅寺

海潮禅寺位于縣城南42公裡處舊縣的澗河之濱,又名海潮庵,有“晉西北小五台山”美稱,始建于明萬曆(公元1573—1620)年間,占地20餘畝,容十二座庭院,數十樓閣,整體布局倚山勢而建為三層,以彌勒殿、觀音殿、藏經殿三點為一線中軸,東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師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園。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縣城西端,緊靠黃河岸畔,與濱河大道相連接。廣場總建築面積約25000平方米,分上平台廣場與觀河台兩部分。上平台廣場面積為8782平方米,場内建築有牌樓、禹王廟、古戲台,是休閑娛樂、文化活動、群衆集會的場所;觀河台面積為16370平方米,由主台階、觀河台、小亭、拱橋、碼頭、林蔭路組成,同時設置燈光音樂噴泉,是休閑散步、觀賞黃河景色、組織大型演出活動的場所。

名優特産

開河魚

開河魚是晉西北九曲十八彎河曲縣著名特色菜。

開河魚不僅色澤明亮,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更有大補元氣、通絡發散之功效,其鯉魚更佳,為曆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志》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将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

酸飯

相傳河曲吃酸飯始于北宋。味如酸奶,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制成酸湯,将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後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飯叫酸稀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河曲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油糕

黍之糯者稱黃米,淘洗後半幹時磨壓成面,蒸熟色如黃蠟,包棗、豇豆、紅糖等後用黃油炸過,香軟異常,稱“油糕”。

碗托

荞麥去皮成為糁子,将糁子于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後舀入碗内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後即成碗托。置陰涼處冷卻後,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

黃酒

冬月将黍米煮成稀粥,冷卻後放入曲,稍發酵即将白酒倒入,然後置火炕頭圍蓋之,釀十天左右,酒自澄清,呈黃色,甜粘味醇。酒熟羊肥,有羔羊朋酒之風焉。

鹽幹烙

鹽幹烙産于巡鎮,用白面、食鹽加少許黃油烤制而成,人稱“閃塌嘴”。用面不過二兩,然烤制中空氣膨脹,體積倍增,殼大内空,食之酥脆。

驢肉

用20餘種藥材和各種調味品制成湯,把生驢肉置于湯内煮熟,然後用醋、姜、芝麻、蒜泥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可以冷、熱食用。色美味香,口感不膩,具有滋陰補腎作用。

果丹皮、果瓣子

是河曲的傳統食品之一,主要是海紅樹的果實加工而成,曆史悠久。果瓣子的制作更為簡單,将成熟的海紅果的果把和花蓋去掉,一切兩瓣,用線串起來曬幹即成。果丹皮、果瓣子的特點是:酸甜可口,生津止渴,健脾消食。

海紅果

晉西北的河曲縣,别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餘年曆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海紅樹的果實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紅果,當地群衆稱之為海紅子。現主要産地:河曲、内蒙準格爾旗、陝西府谷。

海紅果汁

海紅果榨汁濃縮的果汁飲料:海紅果飲料是以鮮野生海紅果汁為原料,輔以白砂糖、純淨水配制的天然果汁飲料。

杏瓣兒

是河曲的傳統食品之一。制于唐代,傳說還曾被選為貢品。其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源自山西省晉西北的河曲縣,别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餘年曆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海紅樹的果實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紅果,當地群衆稱之為海紅子。現主要産地:河曲、内蒙準格爾旗、陝西府谷。

著名人物

馬骥良,陰塔村人,曾任陸一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浙江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任景德,巡鎮河北村人,曾任共青團中央常委兼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委委員兼辦公廳主任、國務院審計署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顧問。

劉耀,城關人,中國法醫學會理事長,《中國法醫學》雜志主編,亞太地區法庭科學會副理事長,世界毒物學家學會會員和中國地區代表。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雷鳴山,城關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張少華,城關北元村人,少将,原山西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

李榮,走馬梁村人,北京301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韓福柱,石闆溝村人,現為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韓恩厚,石偏梁村人,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兼職研究員,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燕治國,樓子營村人,國家一級作家,省文聯副主席。

武衛政,文筆鎮南元村人,現為《人民日報》社教科文衛部主任。

張美蘭,龍灣村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西戲劇家協會理事,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政協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劉鐵鑄,南沙窪村人,現為山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

王掌良,曲峪村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二人台表演藝術家。

許月英,文筆鎮南元村人,國家一級演員,忻州市文聯副主席,二人台表演藝術家。

苗俊英,陰塔村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内蒙古戲劇二人台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關寶英,溝兒窪村人,亞洲名模,曾獲亞洲化妝模特大賽亞軍。

李飛,唐家會村人,一級戰鬥英雄。

王海元,曲峪村人,中共“十大”代表。

王六小,曲峪村農民,中共“十一大”代表。

李振富,舊縣紙房溝村人,紙房溝村支書,縣政協副主席。1989年獲山西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

苗混瞞,舊縣小五村人,全國戶包治理小流域創始人,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全國第六、七屆人大代表。

馬世奎,王家山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佳師德标兵。

張榮生,蒿梁村人,山西同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河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6年獲國家輕工業部“全國勞動模範”,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榮譽稱号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7月,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級平安縣(市、區)名單。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确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名單。

2021年1月18日,獲“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号。

2021年10月19日,入選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拟命名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